书城文学七情集
21862000000017

第17章 我所体悟的民族情谊(5)

人民大会堂的表演大厅里,一群藏族姑娘小伙儿手持六弦琴边舞边唱。他们的脸黝黑,手粗糙,音乐简单,舞步粗犷,但表演真挚投入、朴实自然,极具穿透力,引来台下观众潮水般经久不息的掌声,我的心弦也被深深打动。这是西藏团参加2006年9月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飞弦踏春》,是藏族传统的艺术形式“堆谐”,表演者全都是来自喜马拉雅山下的藏族农民。

以往,可能跟许多人一样,提到少数民族文化,我就会想到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印象比较宏观。通过这么多年从事民族工作,与各族群众直接打交道多了,我深深体会到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底蕴是多么丰厚,多么博大精深:语言文字丰富多样,文化艺术多姿多彩,风俗习惯各具特色,民族节日种类繁多。藏族的《格萨尔》是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的英雄史诗,它与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填补了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华文明史的空白。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打破了“中国民歌没有多声部”的成说。家喻户晓的歌曲《爱我中华》,原是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会歌,由苗族歌手宋祖英演唱后,迅速传遍全国……

但是,民族地区依然存在着“富饶的贫困”现象,文化资源富集,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滞后,面临突出困难和特殊问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较薄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强,文化遗产损毁、流失、失传现象突出……对此,必须高度重视。2005年,国务院制定了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行政法规,明确规定国家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少数民族文艺会演。2009年6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会议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云南、广西等省区还设立了专门的民族文化发展基金。

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通过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国艺术节、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文华奖”、“骏马奖”等一些全国性平台,我们弘扬和传承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出了一批又一批走向全国蜚声国际的精品力作。通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超过85%和90%。与此同时,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紧密开展,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民歌”被列为联合国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务院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少数民族项目367项,占总数的1/3,55个少数民族都有项目列入。30余万种散落在民间的少数民族古籍被整理出版,民族文化瑰宝重新焕发光彩。西藏布达拉宫、云南丽江古城、云南“三江并流”景观等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也得到迅速发展,打造了广西的《印象·刘三姐》、云南的《印象·丽江》、贵州的《多彩贵州风》等一批有实力的民族文化品牌,有效带动了旅游业、演艺业、娱乐业及文博会展业等相关产业的壮大。民族文化产业成为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的一大亮点,在一些地区已逐步发展成为支柱产业,探索了一条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新路。

更为可贵的是,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正在唱响全国、蜚声国际。原汁原味原生态,正日益成为少数民族文艺的名片,少数民族文艺也借此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登堂入室,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喜爱。2006年全国青歌赛特意增设了原生态组别,彝族姐弟李怀秀、李怀福,一举夺得该组别金奖,“原生态热”在全国持续升温。“星光大道”、“非常六加一”等知名电视节目中,很多演唱着民族歌谣的少数民族歌手,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令人耳目一新。少数民族文化在席卷国内的同时,也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李怀秀、李怀福姐弟到美国、欧洲等地巡演,把“原生态”之风吹向世界。从中央到地方已有100多个少数民族艺术团体走向世界,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亮点。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了解一个民族,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必须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在中华民族漫长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水乳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共同推动了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战国时期的胡服骑射和北魏时期的孝文帝改革,西汉的昭君出塞和唐朝的文成公主和亲,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学习的生动写照,成为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交流的千古佳话。在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少数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中华文化形成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的鲜明特征。秦汉雄风、盛唐气象,作为各民族共同铸就的文化辉煌,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少数民族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和向心性,也极大促进了少数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

一定意义上讲,越是民族的,就越是有特色的,越是有影响力的,越是有品牌的,越是有价值的。在全球化时代,文化既是软实力,又是竞争力,更是生产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潜力所在、魅力所在,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优势所在。对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要抓住特色,创新发展,但首先是要怀着礼敬的态度,在保护挖掘上下功夫,保护好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复兴,中华文化的复兴必然包含着少数民族文化的复兴。只有各民族文化的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中华文明才会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大观园;我们的世界,更是一个多样多元的民族大舞台。大大小小3000多个民族,生活在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多元是世界的底色,它在给人类文明增添多样性色彩的同时,也让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面临着妥善处理民族事务的重大课题,有人甚至形象地说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第一大火山。

在国务院工作的这十年里,我曾出访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多姿多彩的民族现象令人印象深刻,错综复杂的民族问题令人感慨万千,激烈血腥的民族冲突令人震惊深思。其中印象最深刻、最震撼、最感慨的是前南斯拉夫之行。南斯拉夫民族宗教错综复杂,历史上的民族仇杀接连不断。二战后,铁托领导的南共提出社会主义民族自治政策,承认境内26个民族一律平等。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历史的恩怨基本化解,各民族和睦相处,创造了巴尔干这个“欧洲火药桶”的奇迹。与此同时,综合国力上也创造了世界的奇迹,从欧洲最贫穷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中等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独领社会主义国家之风骚,成为世界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国。但历史似乎在跟南斯拉夫开一个无情的玩笑。在十年多一点的时间里,民族战争就像多米诺骨牌,一场接一场爆发,南斯拉夫也随之不断“裂变”,最终一分为六,彻底从世界政治版图上消失。一旦民族反目,一切化为乌有。回到相互仇杀的老路之后,经济倒退二三十年,至今,前南地区仍是欧洲最不稳定、经济最困难的地区之一。若非亲历,难以想象。民族仇恨,宜解不宜结啊!

类似的悲剧在非洲上演得更频繁些。众所周知,非洲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既是人类起源的发祥地,也是种族交融的大舞台,更是当今世界民族问题最复杂、民族冲突最激烈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共发生200多次政变,其中有11个国家发生过10次以上的军事政变,多数都有民族背景。1994年卢旺达的大屠杀,就是其境内图西和胡图两个民族之间长期矛盾的激烈爆发,在100天内就造成100多万人死亡,200多万人逃亡,200多万人流离失所,而当时卢全国才只有750万人,这成为了二战后最惨无人道的暴行。

民族问题的变异或者极端表现,就是民族分裂主义。对任何国家来说,民族分裂主义都是国家的大害,人民的公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民族分裂主义曾是新老殖民主义的遗毒和“筹码”,现在更成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棋子”和“病毒”。苏东剧变后,西方大国更是瞅准许多国家民族问题多发的时机大打“民族牌”。从所谓的“第三波民族主义浪潮”到“颜色革命”再到“阿拉伯之春”、到利比亚战争,都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密不可分,区别只是藏在幕后还是跳上前台。

发展中国家的民族问题前涌后现,西方国家也毫不例外。据有关统计,目前欧盟27个成员国的移民总数已超过人口总比重的10%,这还不包括非法移民。随着外来人口成为欧洲当地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洲已经成为典型的移民社会,移民问题也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之一,因为移民问题而产生的爆炸或骚乱事件也接连不断。

前南解体,非洲部族冲突,西方世界的移民骚乱,不断提醒和警示我们,民族问题关系多民族国家的存亡,关系各族人民的祸福,要始终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其长期性、复杂性和敏感性,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处理民族问题的道路和模式,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自己决定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答案。处理民族问题,要从实际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我们要坚定对中国民族工作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不动摇,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包容互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