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我漫步在罗马街头,穿行在数不清的广场、教堂、雕像之中。这座以废墟、废城闻名于世的城市,以几千年历史风云激荡奔涌牵引无数肤色各异的游人从世界不同角落汇聚这里,从可触摸的废墟遗址中悉听三千年前的沉重叹息,从千古绝唱中感受曾经的古罗马帝国盛极一时辉煌。
一、罗马斗兽场
一个名人感叹说:“罗马遗址给人带来的陶醉感,瞬时间如此强烈,如此虔诚,这不是由破败的高塔和分崩离析的石块引发的罗曼蒂克式的忧郁,这是想象力在振翅高飞……是世界历史对其惊愕的继承人振聋发聩的影响力。”此刻,我站在罗马斗兽场的正门,呈现眼前的颓屋废墙不免让人有些惊恐万分,心神不宁;徜徉其间,拂去历史尘埃,竭力用艺术的想象去还原曾经辉煌的圆形大剧场,心中又生发出对古代人类智慧的感叹。
古罗马斗兽场又称大剧场,公元72年开始兴建,8年时间,4万多名战俘,耗费了10万多立方米的大理石,300吨铁。这在当时是世界最大的露天剧场,展示古罗马帝国的巨大实力,显示了帝国好大喜功的虚荣。剧场能容纳8万人。即使在今天,建设这么一座剧场,对于一些财力不济的小国,仍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当然,在两千年前,古罗马帝国正如日中天的时候,这一宏伟建筑更多是用来宣泄独裁君主和贵族穷凶极恶的表演场所,没有任何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就在这个场所,2000多名角斗士倒在血泊中。除了人与人角斗,还有凶猛的野兽与人斗。我们所熟知的斯巴达克起义就发生在这里。奴隶制的残酷与野蛮,在古罗马帝国辉煌时刻埋下了覆灭的伏笔。
历史从来就不是写在纸面上的,历史的细节依附于穿越时空的废墟中。看了斗兽场,就真切了解了罗马;熟知了罗马,也就了解整个欧洲文化。古罗马的厚重历史,集中体现在一处处废墟所承载的文化之中。从18世纪起,罗马当局注重保护历史遗迹,城市建设让位于一处处散落城市的废墟。他们小心呵护,宁让城市建设速度放慢甚至停滞,也绝不让现实功利驱动去影响历史保持的真实面貌。在罗马,游客要知道什么叫废墟文化,就得记住两句话:除掉照片,什么也不要带走;除掉脚步,什么也不要留下。每天世界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来到罗马,不就是在罗马城市的废墟文化中追寻历史,感受岁月穿越时空的震撼。保护文物意识,在罗马得到无限放大,整个一座罗马城池都是文物,几百年来受到历届罗马当局的共同保护。
二、古罗马的建筑
万神殿的历史比斗兽场还要早一百多年,享有“所有古建筑中最完美的一座”之誉。神殿正面有高达14米的八根大石柱,巍峨之感令人赞叹。进入神殿,内部为圆形,四面无窗,顶部开有一个直径为九米的天窗,成为内部唯一的光线来源。殿内结构合理,各部分比例十分恰当,直径与高度均为43.5米。圆屋顶的曲线不断往下延伸,形成一个完整的球体与地面相接。万神殿更伟大的奇迹体现在巨大的圆形拱顶上,至今仍然举世无双。因其直径与高度同样达到长达43米,因而产生了巨大的空间感。这种建筑的想象力达到了规划设计的极限,昭示神力永远高于人力的文化寓意。
万神殿不远处就是少女喷泉。有些俗气的名字,实在是为了招徕顾客。背景的大理石建筑精美细致,少女在戏耍,雕像栩栩如生。《罗马假日》的美丽女主角在这里沐浴过,古老与现代,建筑与传说,战士与美女,组合古罗马建筑的风情万种。
罗马最热闹的地方要算威尼斯广场了。因为一些国事活动要在这里举行,地位相似于北京的天安门广场。这里的建筑是16世纪著名艺术大家米开朗基罗设计的。提到这个名字,建筑的价值就可以粗略估算得到。
罗马是幸运的!假如三百多年来,工业文明催生的城市化席卷世界各个角落,假如罗马的这些动辄上千年的废墟被冰冷的钢铁履带轧过,今天的罗马同全球任何一个现代化城市又有何区别呢?还会有这么多人万里迢迢奔赴罗马朝拜人类历史伟大的奇迹吗?凯撒大帝在冷兵器时代,用战火上演出“条条道路通罗马”的奇迹;今天,新罗马将源远流长的历史演绎了新的“条条道路通罗马”,废墟文化带给人们深沉的思考,远远超过废墟本身。看看国内许多古老的建筑,包括庭院、寺庙、村落消失在城市森林之中,文脉被斩断,令人扼腕长叹。相比之下,我们需要的是对古代人类智慧和创造的一种敬畏和尊重,需要的是遏制盲目冲动的开发和破坏。
三、城市的宽容
参观梵蒂冈,惊叹其建筑宏伟,文化神秘,更体味一座城市的宽容。
历史上王权与教权纷争,两千年前,耶稣在巴勒斯坦被钉死在十字架以后,基督教开始在罗马流传。罗马帝国多次血腥镇压,基督徒却愈来愈多。君士坦丁开明的皇帝颁布《米兰赐令》宣布基督教合法化,接着西奥多斯皇帝宣布基督教为国教,罗马在基督教的中心地位从此确立。梵蒂冈作为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在罗马城市一个角落,却领导着10亿之众的天主教信徒。
西方政治学把妥协作为最高智慧的理念,并不是抽象的名词,而是古罗马帝国傲视天下归于平淡的文化彻悟,是人类走向文明阶梯的思考。曾经那么强盛的罗马,以宽容心态与城中之国和平相处,国与国既无边界障碍,也无心理障碍,就像藤绕树一般那么和谐自然。
四、城市的细节
罗马的街道多是小巷,清一色的旧石板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了,石板路只接受行人的脚步,任何车辆不得进入。在水泥柏油借着现代化横扫一切道路时,旧石板路显得弥足宝贵。假如有一个执政当局去改变,可能对罗马不会产生本质影响,但是却有蔑视历史的粗鄙感,大煞风景自然难免。所幸罗马注意了这个细节。这个温暖动人的细节,体现了法制的精神。罗马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保护城市所有古老建筑,比如所有古建筑房屋是私有的,户外包括墙体则属于公共,政府管理,不容许任何人破坏建筑的外观,一块方石砌就,千余年未曾挪过半指。
总统府门前的广场,竟然成为游览之地。不插一面国旗,很难看出与周遭建筑有什么区别。每天下午三四点钟,在这里举行的卫兵交接仪式总会吸引大批围观者。居民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情,也会跑到这里游行示威,骂上几嗓子,回家该干啥干啥。罗马人把休闲作为人生目的,喜爱度假可能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整个八月,罗马基地是座空城,人们跑到海边、山林,把一座城市交给勤劳的外国人,外国人在罗马有两百万人,中国就有七万多人。不管怎么来的,遇到大赦,这些人就会取得永久居留证。罗马人看惯了废墟,什么也就看惯了,一个个像高洁之士,平静地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