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布达拉宫的月亮
21846600000015

第15章 赞比亚纪行

一、飞越印度洋

波音一747呼啸着腾空而起,美丽的香港渐渐模糊。开始了梦寐以求的非洲之旅。热情的南非空姐,燕子般穿梭,送给乘客茶水和微笑。黑的肤色,洁白牙齿,明亮眼睛,编着精致细辫子,几个黑人空姐简直就是流动着的风景,为非洲之行开始了异域风情的点缀。

非洲,遥远的神秘地方。初始印象是广阔的荒原,连绵不断的战乱,流离失所的人群,饥饿,艾滋病,猛兽,原始风情部落。实在了解得太少,甚至处于基本无知状况。好,手头有两份报纸,随意翻读,竟有两则非洲报道。

“人类起源的起源。”报道称:人类同源说“是古人类学上一个主流说法,指所有现代人均源自十数万年前的非洲,其后移居各地称霸地球。因此,很多在各地找到的古代人骸骨化石都不属于真正的现代人祖先。

报道用了很多的论据在阐释观点。我饶有兴致读到中国科学家的观点,复旦大学的金力教授在2002年一次学术会议上,发表了中国各民族基因均源于非洲的报告。不知教授如此石破天惊的结论如何做出?我们自小就从教科书中得知,1929年在北京附近周口店发现有久远历史的“北京猿人”。难道北京猿人是从非洲过来的?当然,学术争论不必急于下结论。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与IBM合办“基因地理计划”,斥资4000万美元,希望在全球收集10万个基因样本,务求找出源自非洲的人类迁移各地的历史。

“人类到底从何而来”?的确是个引人入胜话题。在现代社会兴起的一门新兴科学一古人类学,则是专门为了解答这个问题的。

据说,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类对地球及宇宙的了解,远远超过对人类自身。话题稍稍远了些,只是因为我急于了解即将探访的非洲。对这个陌生大陆,充满神秘向往。未曾想媒体然给我这样一个令人惊悸的学术观点,虽然只是探讨之中。

天亮了。趁飞机轻轻抖个翅膀,我把目光吸附在小小舷窗朵朵舒展白云,一望无际大海。哪里可寻非洲大陆身影?13个小时的空中之旅,走得是印度洋漫漫航程。非洲,我竟有些等不及了。正是因为遥远,才使人们望而却步;又是因为神秘,让无数不同肤色人们怀揣希望而来。非洲,能够带给人们什么?

二、卢萨卡一瞥

地平线霞光万丈。飞机缓缓降落。我踏上非洲大地的最初眩晕被一阵阵凉风惊醒,始知南非的初春竟与我们的秋天差不离。机场停留时间不长,我们转飞赞比亚。这是出访的第一站。

提起赞比亚,大凡40岁以上的人都耳熟能详。在大讲国际友谊年代,我国援建非洲的著名项目莫过于坦赞铁路了。那时,伟人第三世界理论远播五洲,黑人兄弟聚拢在一起的力量,着实让孤立的国度有了说话分量。纪录片中的铁路工人与黑人拥抱场面,以及列车轰鸣声,让激动人心年代的温度骤然升高。亿万人记住遥远地方的这个国名——赞比亚!

两个小时的空中飞行很快就过去,飞机平稳降落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国际机场。走下飞机舷梯,凉爽的风迎面而来。与南非的繁忙空港相比,卢萨卡显得格外冷清。此后的这种感受愈来愈强烈。接机的是三位中国驻赞比亚大使馆工作人员,张参赞,老王,小黄。访问团一行上了一辆面包车,驶离机场。沿途是大片荒原,叫不出名字的树木掩映着一排排低矮村舍。偶尔,迎面而来的农用小型车辆,坐满黑人。车辆交会时,黑人目光齐刷刷地看着我们,友好地招手。张参赞热情地介绍赞比亚情况,说这个国家人民对中国十分友好,老一辈培植的友谊之苗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感慨道,非洲人民对中国感情深厚呀!

窗外,明晃晃阳光,匆匆走过的黑人。异国风情带给人的兴趣,让我不愿丢下哪怕一小处景致。可是,我看不到蓊郁的森林,逶迤群山,也寻不见野生动物,只是有些荒凉的土地。疑惑间,前面一处市镇,房屋漫不经心地摆布,城乡混杂,路上奔涌着各类车辆,高大的凤凰树撑起浓荫遮天蔽日。“这就是卢萨卡,赞比亚首都。”使馆同志告诉我们。没顾得上我们惊讶,又说,“这里就是市中心。”

怎么看不到高楼林立,街衢纵横?起码也该有一些标志性建筑?实在看不出是首都。张参赞仿佛看出我们心思,说道:这里是世界最不发达地方之一。我心里合计着,回国后,该怎么告诉朋友呢,比国内一个地级城市稍差些,比县城稍强些。当然这只是外貌的简单比较,或许匆忙下结论早了些。虽然知道赞比亚是个穷国,真是没有想到首都的规模竟然如此。

午饭安排在一家叫金筷子的中餐馆。据说,利文斯顿还有这家分店,赞比亚只有这么一家中国人开的餐馆。异国他乡,见到中文已是亲切了;能吃到中餐,那更是庆幸事情。王老板是一位矮胖四川女人,来赞比亚八年了,竟成为当地一个小有名气商人。这在国内挺寻常的小饭店,却是赞比亚高官经常光顾的地方。我们问她为什么选择到赞比亚经商?王老板说,在国内原来做外贸生意,与赞比亚有过接触,看到这里有市场就来了,还从国内带来几个亲友。见到国内来人,王老板格外亲热,说好久没人来了。说话间,老板用流利英语指挥黑人服务员做事。同行一位同志问她英语什么时候学的,老板笑笑,来赞比亚以后。这里原是英属殖民地,英语是官方语言之一。

用毕午餐,有人提议去浏览市容。大家心思都一样,想看看卢萨卡全貌。使馆小黄做向导,这个湖南小伙子很是兴奋,大约也是许久未见亲人了。一路不停地介绍,言语间充满对赞比亚的热爱,表现了一个外交官的良好素质。

卢萨卡只有两条街道,两旁有些两三层楼的商场。小黄指着远处一栋十几层高的建筑,说那是我国援建的赞比亚政府大楼。说起建楼,小黄叹口气,在国内一两年就可以建成,在这里竟然花了近20年。当地什么也没有,东西大都要从国内长途运过来。

穷!我的突出印象。

街上奔跑的车辆多是旧车,有人发现这一秘密。小黄说,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援助多集中在教育和医疗卫生方面。精明的日本人,在给赞比亚援建城市道路时,趁机推销大量二手车。赞比亚日本车最多,间或也有奔驰和沃尔沃。

街上行人很多,多是游街闲逛,似故乡县城年关情景。街头路边或蹲或站,三五成堆。注意观察这些黑人的表情,一个个却是淡定平和。看来,黑人们对生活的拮据并不太在意,享受阳光和清风,倒也自得其乐。

小黄带我们去参观位于城郊的体育场,那里有个烈士纪念碑。前几年,赞比亚国家足球队参加一场国际比赛途中,飞机失事,教练员和运动员全部罹难。噩耗震惊全国,也震惊世界。总统下令在体育场旁边立碑纪念出了城,车子拐入一条简易公路,路旁是高大的法国梧桐和荒芜田野。风卷起片片落叶,晃动蓬生枯草,寂静凄凉。迎面走来两个人,穿着土黄色服装,肩膀斜背着枪,慢慢过来,向车子招手示意,露出白亮亮牙齿。

车上有人说起国内媒体披露的非洲光天化日打劫的新闻。

小黄忙说没事。黑人司机与背枪的人唧唧呱呱说上一通。同事打趣道,看来赞比亚就这座体育馆值得保护了。

小黄解释道,前边道路不通了。车子掉转方向,返回途中,路过一个超市。这是南非人投资经营的,很是火爆。淡绿色倒V型屋宇,颇壮观。小黄说,使馆同志星期天常常到这里采买。

为什么城市建设都是低矮房屋呢?小黄说,土地便宜,建材紧张,卢萨卡只有一家制砖场,排队要等一二年。

“当地人不会烧砖?”我不解地问。

小黄苦笑着,摊摊手:“反正没人烧砖头。”

路边走过来一对黑人少女,打扮得花枝招展,头顶着各种东西,有水罐,包裹,令人叫奇的是一个姑娘,头上竟然顶着的。

城市到处生长着名叫九重葛的树木,花红似火,灿如云霞。给贫穷国度带来勃勃生机。

三、大使馆做客

访问团结束工作考察后,省领导按约定拜访驻赞大使。车子驶离下榻宾馆,不一会,来到一处繁花簇拥的院舍。门前橱窗摆放着国人熟悉的领袖画像,一下子拉进了感情距离。我们已经到达自己的家门口了。使馆就是流动的国土!走进院落,干净宽敞。修剪得平整的草坪,粉刷一新的墙壁。几棵高大挺拔的树,哗啦啦地响动,好像在欢迎我们一行。李大使快步迎上来,与考察团一行人握手寒暄。

“使馆正在装修,”大使解释道,“只能委屈大家先到办公室坐坐。”

我们沿着长长甬道,进入大使官邸。说是官邸,也就是两层小楼。大使办公室只有十平方左右,摆着两组沙发,显得拥挤李大使五十出头,人很精干,说话滴水不漏。他是上周刚刚到任,国书尚未递交。原来在外交部任司长,在驻联合国外交机构工作很长时间。

“中赞政治关系很好!”大使的话听起来就是外交辞令,可能长期职业生涯形成。“修坦赞铁路这个老本吃了不少年。那时,咱们也穷,但勒紧裤腰带为非洲兄弟做贡献,为了伟大友谊。赞比亚几任总统对中国都非常友好,在外交重大时刻,赞比亚都是坚定支持中国。”

大使希望国内各省能够加强对赞比亚经贸合资合作,为外交工作做贡献说了会话,大使带领我们参观使馆。使馆是20世纪70年代的房子,有些破旧。工作人员自己开伙,真没想到使馆的工作条件如此艰苦。不大的院落,开辟了一个网球场、游泳池,花圃生长着从国内带来的月季花。在网球场的旁边有个长廊,摆放着长条桌子,雪白的台布上面,已经放满酒菜。大使说:“为了迎接国内来客,使馆全体人员忙活了几天,清理杂物,打扫庭院,油漆栏杆,等等。今晚,使馆同志露天招待,希望大家能够尽兴。”在融洽气氛中,晚宴开始。月亮挂在树梢上,橙黄色,清风徐徐。喧闹声在夜空分外响亮。这些常年在非洲的同志,为了祖国外交事业,抛妻别子,忍受孤独寂寞,承担巨大工作压力,还有凶吉不定的意外风险,默默地奉献。在外人看来,当外交官是多么风光的事情,谁能想象他们的辛苦。坐我身旁的一秘说,他们一年才能回去。习惯了,国家需要,自己没有二话。“一曲新词酒一杯”。听到外交官们平淡却感人的话语,我一杯接一杯地敬酒,感谢他们对国家的奉献。

酒宴结束,我们回去路上,经过美国大使馆门前,黑漆漆一片。一打听才知道,他们经常是空馆,大使偶尔来一次,要花大价钱请美国海军陆战队前来护送。美国在全球称霸,不得人心,使馆安全也多没有保障。回头看看,我国使馆连保安也无须聘请。尊重和友谊会赢来笑脸掌声,恃强凌弱多行不义只会遭到愤怒和反击。最近的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政府郑重承诺,将在今后加强对非洲的经济支持,一百多亿美元的巨额援助,体现了中国这个发展中大国对第三世界尤其是非洲兄弟的伟大友谊。那暴风雨般的掌声,由衷反映了非洲国家对中国的感谢和信任。

四、穿越赞比亚

中巴车沿着一条柏油公路疾驶。首都卢萨卡渐行渐远。我们的行程是穿越赞比亚,从首都到著名的旅游城市利文斯顿市。

窗外,高低错落的山丘,长满次生林,间或能看到红艳艳的野花盛开山间。赞比亚一年大体分两个季节,雨季和旱季。现在仍是旱季,每年十月至来年四月是雨季。与我国比较而言,眼下勉强算是初春。枯黄的树木隐隐有绿意写满枝头。尺余长的枯草遍地丛生。偶尔,能看到大片过火地。

使馆老王介绍,赞比亚国家1000万人口,大部分居住城市,七十多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真正地广人稀。

我惊奇地发现一片民居,圆锥形屋顶,矮矮的草墙。很像曾看到的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复原。

“那就是农民住房,是村庄。”使馆老王说道,“这里草木丛生,放火烧荒却不担心引发山林大火,因为地下水丰富,草茎含水量高。烧火有两个目的,一是烧过的土地可以点种玉米,当地农民主食是玉米,赞语叫西马;二是烧火之后,来年草会发新芽。”

果然,我看见初春的风已吹开了一团团的盎然春意。

“这里人不勤劳,很懒惰!”小黄忍不住插话道。

我留心使馆同志谈起赞比亚总是小心地选择理解和褒扬词句。小黄大约与我们熟悉了,才露出二十多岁青年的率真。

“或许这里人就是这种幸福观!”同行一位长者打趣道。

“农民还是刀耕火种,生活很简单。住的房子差,里面啥也没有。吃饭就是一碗玉米面,树上摘点果子。土地肥沃,雨水充沛,种上果树生活会很不错的,可是极少有人种果树。”小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路边,一片片枇杷树,木瓜树,掩映着颇具现代气息的建筑物。

“那肯定是白人。”使馆老王说,“赞比亚做了英国殖民地几百年,很多英裔在这里生活几代了。他们有大片农场,牧场,果园,种植小麦,甘蔗,生活十分富足。”

随着老王的指点,我看见路旁大片土地被一道道铁丝网拦上。缓缓起伏的山丘,成群牛羊悠闲地啃食返青的草茎。

“为什么黑人不学着做呢?”我越发闹不明白了。

老王笑道,“非洲有几句话,几乎可以概括大部分国家了。吃饭靠一棵树——枇杷,橡胶,芒果;穿衣靠一块布——睡觉盖的被子,裹在身上就是衣服;建设靠外国援助;说话不算数——法律不健全,承诺难兑现。”

为什么会这样?

车里同事们在做着各种猜测。

有人说,或许人类就该如此。为什么拼命地忙碌而不去悠闲地生活?为什么不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毫无节制地开发并破坏资源?

有人说,赞比亚人似乎浑然不知外边世界,就这么生活了数千年,结庐而居,食果果腹,代代相传。在荒草丛林中穿过,生活原始而满足。不是资本贪婪的手伸进来,大山永远沉睡。

而大家接近的看法,赞比亚的农村,显然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农耕文明向现代农业文明过渡时期,距离工业文明还有很长路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都不能保持自己的原有封闭状态,虽然几百年前资本血腥之手已经敲醒非洲大陆的沉睡。

使馆老王告诉我们,赞比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足300美元,是47个最穷国家之一。但近两年,赞比亚加快私有化步伐,除电信、铁路等少数几个领域外,包括航空在内的所有国有企业全部实现私有化。经济开始显现活力。最明显地,国外投资加大,开放度提高。这里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已经有不少国家看好这片待开发的处女地。国内也有企业在赞开铜矿,江西的民营企业家开起煤矿。同行的企业家早已心动,盘算着投资回报和运作方式。

资本的逐利天性,从来是不分地域的。西方工业化三百多年来,资本带着血腥遍布世界每个角落。我们在谴责同时,也不得不看到经济意义的道德批判并不能改变资本的原始属性。

赞比亚的今日贫瘠,意味着中国企业巨大商机。“弄潮儿早立潮头”,心动不如行动!跨越赞比亚的荒原,我的思绪从历史回归现实,又从现实找出历史的答案。没有20年的对外开放,我们的农村又能比这里好哪去?没有迅速兴起的工业化,我们国力何以提高?几十年前的难兄难弟,差距拉开的节点就在于我们选择了改革开放,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

一路风景一路话语。窗外,一株株历经漫长旱季的树,枯枝无言,却早已悄然绽放生命的绿色。

五、赞比西河的落日

不知是思考之苦还是路途颠簸之劳,到达利文思顿市已是身心疲惫。在金筷子分店简单用餐后,我们直接赶到赞比西河码头。据说,到赞比亚不看赞比西河落日等于没来。

一条很阔气的游船,三层,能装载一二百人。不少白人直接从欧洲飞抵利市,因为首都卢萨卡实在没有什么好看的。在西方人眼里,卢萨卡不过是村庄型的市镇。而利文斯顿就不一般了,不仅拥有一条清澈无比的赞比西河,还有著名的维多利亚大瀑布。欧洲游客携妻带子蜂拥而至,直把游船搅得热闹非凡。

船开动的时候,我找个位子坐下,凝神观望岸边游动的风景。

这条河是赞比亚和津巴布韦的界河。岸边,一眼望不尽的丛林草场,野鹿,羚羊奔跑;偶尔可以寻觅非洲大象身影。水面碧波荡漾,鳄鱼河马游动,群鸥翩飞,凉风吹拂,心旷神怡。想起宋朝范仲淹的美轮美奂词句,低声吟道: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一千多年前的诗人吟哦,竟然暗合万里之遥的异国风景。

可见,伟大作品具有穿越时空力量。

船在行,水在流。两千多公里长的赞比西河,简直就是大自然赐予非洲的一块瑰宝。由于没有工业污染,河水清澈得煞是可爱,不是害怕鳄鱼攻击,真想马上跳下去。

清风徐徐,波涛阵阵。人类最初的家园和最美的风景竟然完好地保持在非洲这块贫瘠土地上。

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洒落在宽阔河面,也永远地留在游客心中。

六、维多利亚大瀑布

出利文思顿不到十分钟时间,远远地就能听到雷霆万钧的轰鸣声。未见而听其声,不觉加快了脚步。

一百多年前,一个叫利文思顿的英国人来到这里,惊奇地发现大瀑布,西方为之震惊。当时称之为世界第二大瀑布,被冠以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名字,而瀑布的原名却无人知晓。

穿过一片丛林,传来阵阵惊呼声。我们赶到时,只见平缓山地从眼前突然断裂,绝谷峭壁,流水白练般飞奔,腾起阵阵雨雾。更令人称奇的是,前方挂着七彩虹云。赞比西河流水在静静流淌中,突遇断裂,河水离开河床懵懂地来到峡谷,不知所措,你挤我抗,顺着绝壁飞流而下,端的好看。那细若绢丝的水流,优雅洒脱,在黑褐色山石衬映下,宛如国画大师笔下山水写意;那汇聚成巨龙的水流,咆哮着,轰然冲向崖底,扯动风声,恰似万马奔腾,万鼓齐鸣,仿佛要把山崖撕碎;到了山底,愤怒地吼声激起千堆雪,将冷不防的山岩欺辱得好生可怜,这才极不情愿地汇入深潭,涌动向远处奔流。

使馆张参赞惋惜地说:“可惜是旱季,要是雨季,特别是五六月份,那才真叫壮观呢!”

说话间,一阵雨雾劈头盖脸打来,碎石铺成的小路早已流水滥觞。对岸巨大瀑布派起的雨雾,竟把数百米外的游客弄得浑身湿漉漉的,又是惊恐,又是兴奋。想一千多年前的李太白,被庐山瀑布撩拨了诗性,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传唱。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感受,跨越时空和地域,经久不息,万代传唱。

走到一处山顶,俯瞰瀑布,早已白茫茫一片。只有风在吼,雾弥漫……

瞥眼间,竟看见一座飞越两山的桥。褐色山脊衬映,幽幽峡谷托底,飞桥愈加奇险。使馆同志说,这座桥横跨赞比亚与津巴布韦之间,英国离开殖民地后阴险地划分国界,留下许多矛盾纠纷。这是另外话题了。

我们步行来到名叫维多利亚桥上,游客多是高鼻碧眼欧洲人。在经历大瀑布的惊叹后,走在桥面,感受峡谷雄劲的风,也即将结束神奇的赞比亚之旅。我心中泛起酸楚的浪花,俯仰皆可利用的资源却没有得到开发,肥沃土地大片荒芜,人们依然过着贫穷日子。憨厚木讷的黑人弟兄,他们需要帮助支持,渴望人类文明的曙光照耀。这里有世界上最美的风景,也有善良的人民,开发非洲,消除全球巨大的贫富差距,应当成为共识。

维多利亚大瀑布的声响渐渐远去。在飞机俯视,更像一个巨大的惊叹号,提醒人类的和谐发展,共同进步步。

再见了,赞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