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站在未来看今天:冯仑商业智慧(商界奇才谈商系列)
2176900000040

第40章 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地方

人无废人,器无废器,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地方,人人都是人才。

——摘自《冯仑如是说》

冯仑的用人之道是:“用好的制度选拔人,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人,用好的工资福利来保障人,用好的事业来发展人。”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只要你能够把他放在合适的地方,那么他就会成为人才。如果一个司机,路熟、眼神好、身体好、懂礼貌、反应快,就算是这个岗位的人才。如果一个人不能发挥他的聪明才智,无法成为人才,原因很可能是他的领导没有重视他,没有把他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在冯仑看来,重视人才是理之必然,但是在用人方面,企业的领导必须谨慎,特别是企业的高端人才,最忌讳的就是用一个错一个。在对一个人委以重任之前,要给他时间和机会去适应。

用人最忌讳“滑楼梯”,部门经理走了用副经理,副经理走了用员工。上帝心大,闹个地震也不当回事,农村妇女鸡蛋打了就呼天抢地,所以说心小了事就大,心大了事就小。一个员工,原来心很小,你忽然提拔他当经理,他压力会很大。我们如果提前给他很多机会,让他把视野放宽,就容易胜任高层的工作。无知是恐惧的开始,经验足够就可以淡定了。(《冯仑如是说》)

一家企业能否取得好的业绩,并不在于有无资金,或项目优劣,关键在于能不能吸引人才,为优秀的人才创造一个能施展抱负和才华的良好环境,同时使他们获得相应的回报。要让这些人愿意来,来了之后干得痛快,并在心里认同这份工作。做不到这三点,企业很难吸引人才团结奋斗。相反,具备了这种条件,企业就会轻而易举获得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冯仑等万通最初6位合伙人撰写的文章《披荆斩棘 共赴未来》这样写道:

我们永远都会感到,事情很好,人不行。即使欧美老牌大企业,也从来没有宣布它的人尽善尽美。企业越发展,事业越做得大,越感到周围的人跟不上。天天在抱怨人不够,但是人多了又有新的矛盾,于是为了解决新矛盾,不得不再进入,循环往复,了犹未了。

“埋没”这个词用在这里非常好,它意味着人才不能得以施展才华,主要是外因的责任,是外因把内因“埋没”了。我们常常责备别人不是人才,其实正是我们这些“渴望人才”的人在埋没人才。基于上述思想,我们才提出了“留不住人才,永远是企业的责任”这个命题,其良苦用心就是要强调外因的作用,从企业自身找原因,尽量给企业干部、员工提供一种良好的发挥才能的环境。

万通公司因为能够“尽量给企业干部、员工提供一种良好的发挥才能的环境”,所以才能够吸引一大批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共同努力。

很多企业为了能够吸引合适的人才,形成了一种人才战略。在房地产领域,万科重视人才是出了名的。在万科核心价值观中有一句话:“人才是万科的资本。”这句话虽然朴实,却切中实际。对优秀人才的需求关系到公司的长远战略,百年基业。只有将企业业务的调整和人才战略的变化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万通就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冯仑认为对人才战略要有预见性,从未来需要的角度出发,选拔有潜力的人才。他说,事业要发展需要企业高瞻远瞩,站在未来的角度看问题。未来是一个大的格局,必须找一个有承载能力的人,对其加以耐心细致的培养,才可以把事情做好。对于企业里的年轻人,如果他有发展的潜力,那就要积极创造机会让他先去外面适应更大的舞台,得到更多的锻炼。

对于人才的重视,是所有成功企业的共性。日本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经常说:“在我们公司里,人人都是总裁。”这充分反映了他高度重视人才的管理理念。松下幸之助能够不拘一格地提拔人才,如果他觉得一个人值得依赖,那么即使那个人资历很浅、经验缺乏,他也会委以重任。松下幸之助对见习员工,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也十分重视。在松下公司,见习职工都会得到各部门负责人亲切的照顾,不论是在工作方面,还是在生活、学习方面。有一段时间,公司没像以前那样重视人才,松下幸之助发现之后非常不满,他严厉地指出,公司必须调整方向,把重点转移到培养人才方面来。只有重视人才,公司才能够长远地发展。在他的要求下,各部门负责人重新对人才重视起来,他们积极与年轻职工进行谈话,发现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公司也形成了相互了解、上下沟通的风气。

有些时候,企业中会出现人与事发生矛盾的情况,这时候该如何解决呢?万通在一段时期内,通过以下几个思路和办法来缓解人和事的矛盾:

第一,当人跟不上事的时候,不要急于调整人,而应认真调整事情本身,要认真考虑这个事情本身怎么样。可不可以努力一下,把事情控制在与现有的人比较匹配的状态。

第二,当事与人发生矛盾时,要正确对待人。现行体制、教育制度都不可能给公司提供现成的人才。因此,企业的管理者要站在员工的角度出发,站在员工的立场上看破问题,而不是一味地为企业考虑。绝不能企求一下子就能找到不经过磨合、现在可用的人才。

第三,在我国香港和西方一些企业,高级职工,即“打工皇帝”的收入往往高于小公司老板的收入。这样,很多人宁愿在大公司当职员,既没有风险,社会地位也比较高。只有具备这种社会环境,才能在大公司稳住一批高级职员,对这个矛盾,公司领导既要拿得起,又要放得下,多节制些事,也多理解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