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仔的青山在林语堂的记忆里永远巍峨高耸。“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在这里,青山已经成为林语堂文学创作和人格修养的根,我们可以从大师平静舒缓的叙述中看到故乡的青山在大师头脑中清晰的倒影。不仅仅是岁月留痕,故乡的青山在大师的记忆中被尊奉到至高无上的地位:“那些青山,如果没有其他影响,至少曾令我远离政治,这已经是其功不小了。”“如果我会爱真、爱美,那就是因为我爱那些青山的缘故了。如果我能够向着社会上一般士绅阶级之孤立无助、依赖成性、和不诚不实而微笑,也是因为那些青山。如果我能够窃笑踞居高位之愚妄和学院讨论之笨拙,都是因为那些青山。如果我自觉我自己能与我的祖先同信农村生活之美满和简朴,又如果我读中国诗歌而得有本能的感应,又如果我憎恶各种形式的骗子,而相信简朴的生活与高尚的思想,总是因为那些青山的缘故。”许多时候,堆砌并不是为了卖弄或者抖书袋,只是觉得任何语言都无法言说大师对青山的挚爱。坂仔四面环山,因此有东湖之说。而被大师念念不忘的是十尖山和石缺峰,这在坂仔南北相对的山峰注定将因为林语堂从野外走进历史的风云,留下书墨清香。十尖山和石缺峰给人有犬牙交错的感觉。有阳光的日子,山清晰地站立,层次分明,光线让青山阴暗很有质感地过渡延伸或者区别,整座青山就是绝佳的山水画,酣畅淋漓,很是张扬地悬挂在天地之间。也并非都是如此地一览无余,许多时候,云雾在山腰环绕,在山峰缭绕,山峰也就不再透明,朦胧如女孩的心事,欲说还休。
可以想象,林语堂对青山的感觉很可能并没有一开始就聪锐地感受到禅的味道,更多的是在他孩童目光的张望中青山逐渐走进记忆深处,成为他日后行走的行囊中无法割舍和放弃的行李。青山是逐渐在林语堂的情怀中长大的,当初润物细无声的对视,青山已经走进林语堂的记忆和灵魂深处,渗透在每根毛细血管,永远无法忘怀。当林语堂行走在别人的城市,看到所谓的高楼大厦和高山,家乡青山的记忆就汹涌而出,纵横奔突。他知道,家乡的青山已经镌刻在生命深处,从此“不再以别的山峰为高”。“山逼得你谦—逊—恭—敬。柏英和我都在高地长大。那高地就是我的山,也是柏英的山。我认为那山从来没有离开我们——以后也不会……”高地人生观是家乡青山在林语堂性格和灵魂的倒影,让林语堂明白,多少年前,当自己还是懵懂小孩的时刻,与家乡青山的对视其实已经是灵魂的洗礼和升华。无论日子如何悠远漫长,无论行走的脚步离家乡多么遥远,家乡的青山让他的生命再也无法走出这记忆之外。家乡的青山,温暖漂泊的灵魂,陪伴大师安静地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