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权变管理
2158400000038

第38章 ”大“与”小“的抉择--企业经营规模权变(3)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运筹学模式“;对一切活动(如生产制造、工程技术等)进行优化,成了一种时髦。优化的定义就是集权化、超级组织化。通用汽车公司等企业实际上对一个又一个职能部门(如采购等)重新实行集权化,尽管名义上(纸面上)保留分权化的事业部结构。随之而来的又有新的市场学理论,它要求对广告预算等集中协调;接着是财务人员用一套复杂的集中控制系统支配一切。70年代运输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又使集权者在”优化效率“的名义下接管了分销运输部门。对人事工作的新要求(根据平等机会和安全方面地位)导致形成集中而庞大的人事部门。一些新的敏感问题(如环境保护运动,消费者运动)导致企业开展大规模的公共关系和议会游说活动,对外界打交道使用集中统一的方式,这就要求对”分权化“的事业部与外界的接触实行控制。每一次发展都不言而喻地促进总公司的专业人员进一步增多。而公司总部每增加一次职能专业人员就意味着要求下级更多地报告,更多地要求这种或那种报告必须和其他无数报告统一,以及更多地要求部门间的协调。为此又要增加更多的管理层次和”办公室“.

上述官僚系统存在,造成人浮于事,权限变成权力,为推脱责任,而不断召开会议,相互推诿,大大降低办事效率。同时,使下属产生按部就班,甚至偷懒怠工,使整个企业组织毫无生气。

再次,大企业中形式主义程度也较高。一般来说,大企业专业化分工程度较高,为了协调和保证大企业的正常运转,一般要用预算,工作职务说明书和各种会议等方法,把由专门化和控制幅度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分离结合起来,这一过程中会产生内部摩擦和矛盾,产生繁琐的办事程序,导致管理费用大大增加。这和官僚作风与信息传递低效率往往联系在一起。更有甚者有的大企业会议泛滥成灾,会议和文件等形式主义严重,解决问题毫无效率可言。

窗帘问题:新引进的SG工程到了调试阶段,翻译匆匆来到指挥部说外国专家不干了。原因是中央控制室一到下午,阳光直射进来晃得老外睁不开眼。我方给外国专家的劳务费一天就是1200美元,耽误一小时就是150美元,李总指挥赶紧把各部门头头找来开会,研究如何解决。经过讨论,三个方案一一提上来,又一一被否决,最后认为将玻璃上半部挂窗帘最可行。于是,李总请行政处长买10米窗帘,一言未发的行政处赵处长慢慢站起来说:”现在工程还没交工,我这笔费用往哪儿下,还是从工程上解决吧?“李总将头转向材料处长,钱处长先是愣了一下,接着痛快地说:”行!只要追加设计方案,我马上派人去买。“设计院孙院长托托眼镜,笑了两声:”这样的工程我设计院还管设计窗帘?说出去还不让人笑掉大牙?“一下子卡壳了。这窗帘该哪儿出钱?该谁去买?买回来该谁去挂,人们又争论起来,58分钟又过去了,还是未争论出个结果,李总觉得热,把门打开。广播站大喇叭的声音闯了进来:”大干苦干加快干,高速优质把礼献!“李总一听,扯着嗓门说:”把广播站长叫来,叫他马上写一条10米长的横标语,挂在中央控制室的玻璃上!“

第四,大企业具有庞大的技术系统,虽然从表面上看似开发和研究能力强,其实如果处理不好则往往走向另一极端--降低创新能力。很多大企业投入巨资建成了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了技术研究的”深宅大院“,技术人员被从生产现场和市场隔裂开来,结果失去了创新的基本源泉。有的大企业过分追求投资增长,结果形成了庞大的装备系统,难以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转产的难度也大。在不正确地运用多样化战略的企业,这一问题更为突出。还有的大企业凭借自身实力,过分追求制造系统的全自动和现代化,结果造成成本过高而失去竞争力。

”大企业病“现象的普遍存在,充分说明了现实中规模经济的复杂性。很多企业有时并不能取得其潜在的利益,而规模经济性本身也会受到诸多限制,甚至可能存在规模不经济的情况。一些学者经过长期研究之后认为,规模经济并不像传统观点中认为的那么大,并且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多变,规模经济也许会变小。

三、企业合理规模的确定

确定企业规模实质上就是要寻找企业的合适规模(或优化规模)、其方法较多,但是,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单独用来确定企业的合适规模。应该利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研究才能比较准确。确定和衡量企业合适规模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利用企业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方法

来确定企业合理规模

这种方法在论述企业规模经济性的概念时已经涉及,这里我们接着进一步探讨。

我们现在假定有四个可能的工厂规模,其短期成本曲线分别为:SAC1,SAC2,SAC3和SAC4,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为IRAC.如图6-3所示:

图6-3长期成本曲线图

图6-4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图

在图6-3中,当我们把工厂规模1变到工厂规模3时,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都存在规模经济性,工厂规模4就出现规模的不经济性。只有在产量Q3这一点,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小点才会重合。从理论上来说,Q3就是最优化规模。但是否选择Q3作为工厂的规模,还要决定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技术上是否能建成

有时由于技术方面原因的影响,不仅Q3的规模达不到,甚至在某一区域内的规模都达不到。假如,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不可能在Q′2和Q3之间设立工厂,那末最简便的方法就是选择Q′2的规模建厂。如果是这样,包络线就象图6-4那样呈W字形。

2.取决于预期产量

如果在任何位置建厂技术方面都没有问题,是否选择Q3作为工厂规模主要就决定于预期产量,当企业的预期产量为O到OQ1时,应选择工厂1的规模,因为在这个范围内,工厂1的成本是低;如预期产量OQ1到OQ2时,应选择工厂2的规模,因为在这个范围内,工厂2的成本最低;如预期产量为OQ2到OQ3时,则应选择工厂3那样的规模,因为在这个范围内,工厂3的成本最低;如预期产量超过OQ3的2倍,为了取得规模经济性,就应当建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工厂3那样的规模。

当然,如果企业是几个工厂组成的公司,就不能简单地运用这一理论模式了。因为,一个公司不管拥有多少家工厂,每个工厂都可按优化规模建立,工厂生产都不会出现经济或不经济的问题,以此类推,似乎可以得出公司的规模经济性与公司拥有的工厂数目无关的结论,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在分析规模经济性和不经济性原因时,我们曾涉及过管理所产生的影响,这里我们将作些补充分析。为了说明问题,下面我们要引出市场摩擦成本(简称摩擦成本)和企业组成成本(简称组织成本)这两个概念。

摩擦成本是由市场信息不完全引起的,对企业来说,它是一种外部成本,在市场对企业充分起作用后,市场信息是企业决策的重要根据之一。但是企业并不是任何时候对信息的收集都能做到全面、准确、及时。如果把信息收集的延缓、失真等造成的损失货币化,即构成摩擦成本。几个工业企业合并成一个公司企业,就会减少摩擦成本。所以,摩擦成本和工厂企业数目成负相关。

企业组织成本是由企业内部管理”失控“引起的,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内部成本,显然它和公司规模成正相关。

公司规模是由以上两种成本的比较确定的,也就是说,摩擦组织成本之和的极小值是决定规模的均衡点,用数字公式计算出这种均衡点是困难的,在现实中,实现这种均衡的基本条件是竞争,即大企业摩擦成本较少的优势和中小企业组织成本较少的优势的较量。

(二)用统计分析方法确定企业的合理规模

这种方法是通过各种规模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为确定企业的合理规模提供参考。近些年我国的一些工业部门开始采用这种方法。

纺织工业部的研究人员通过对全国万锭以上的47个棉纺厂和251个棉纺织厂的规模分析,大致确定了单纺厂和棉纺织厂的合理规模。见表6-1和表6-2.

表6-147个棉纺厂的规模效益

规模分组平均每锭提供税利(元/年)1~1.99万锭145.72~2.99万锭168.73~3.99万锭196.24~6.99万锭222.87~10.44万锭240.6

表6-2251个棉纺织厂的规模效益

规模分组平均每锭提供税利(元/年)1~1.99万锭174.42~2.99万锭209.33~3.99万锭247.94~6.99万锭319.97~9.99万锭405.110~11.11万锭391.912万锭以上349.0

从表6-1可以看出,7~10.44万锭的单纱厂效益最好,平均每锭提供税利为240.6元,4万锭以下的效益较差。因此,他们得出结论,单纱厂的规模宜在4万锭以上,最佳规模为8万锭左右。

从表6-2可以看出,7~9.99万锭的棉纺织厂效益最好,平均每锭提供税利405.1元,因而他们认为棉纺织厂的最佳规模应该为10万锭左右。

(三)利用生存考验方法确定企业合理规模

在商品经济中,优胜劣败的竞争规律会发生作用。经过价格、品种、服务等方面的竞争考验而生存下来,并不断求得发展的企业一定是有效率的,相反,被淘汰或走下坡路的企业则是效率比较低的。

用生存考验方法选择企业合理规模首先要把所要研究的企业按规模等级进行分类,然后观察各个等级规模的产出在总产出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如果来源于同一等级规模企业的产出在总产出中的比重是增长的趋势,这种等级规模则被认为是有效率的;相反,呈下降趋势的那一等级规模的企业则被看作是相对的无效率的。

用生存考验法选择企业的合适规模是建立在有许多同行业企业竞争的基础上的,而且观察的时间要足够长,以至各企业有足够充分的机会去调整它们的经营。我国企业过去都是在没有竞争的条件下按国家要求而建立起来的,所以我们暂时还不能用这种办法来分析它们的合适规模,而只能参考国外的研究成果。

(四)利用工程研究方法确定企业合理规模

对此,前面已有涉及,如0.6原则就是工程研究方面的一个例子。0.6原则说明,与机器容积相联系的成本的增加和设备容积增长的0.6次方相等,这就是:

C2=C1(X2X1)0.6

其中:C2表示扩大设备增加的成本

C1表示现在机器的成本

X2表示扩大机器的容积

X1表示现在机器的容积

0.6原则基于机器的表面积与机器容积两者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机器的表面积反映机器的成本,而容积反映产出,当表面积增大时,它们的容积以更大的比例扩大。由于产出增长的比率快于成本增长的比率,所以能实现规模经济。

当然,0.6原则是有局限的。它只能适用生产过程能分解成表面积成本和容积能力的装置,而不能适用于一切设备,它只适用于现有设备能力的扩大,而不适用于购买新的不同技术标准的设备。因此,对企业设备进行工程方面研究时应根据设备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

对输油管输油能力的研究是工程研究的另一个例子。我们知道,输油管的输油能力是由管道直径和使油通过管道的马力决定的。在马力不变时,管道直径产生边际效益递增,因为大管道降低油通过时的摩擦力。在管道直径不变时,收益随马力的减少而减少。当管道直径和马力都以相同的比例增加时,通过能力增长的比率会更大。

用以上方法来确定企业规模,严格说仅仅是确定理论规模,也就是说为企业的规模确定一个大致的范围,在具体确定规模建在什么等级时,要受许多因素的制约。

1.要受资源、原材料等条件的制约

对采掘工业来说,资源情况是制约企业规模的决定性因素。资源多而集中,可形成大型企业,资源少而分散,则只能建立小型企业。对加工企业来说,原材料的供应状况对企业规模有很大影响,原材料供应充足,可以建立大型企业,相反,则只能建立小型企业。

2.要受工业的组织程度的制约

专业化协作水平高,有条件使企业规模小些,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干,企业规模就可能大些,同时,实行联合化,也会促使企业规模扩大。

3.要受现有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制约

理论认为具有最佳经济效益的规模,由于受现有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限制,往往不能实现,或者在别的国家能实现,在我国却不能实现。比如,国外一条汽车装配线年产几十万辆,一个企业拥有几条生产线年产汽车几百万辆,而我们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年产只有几十万辆。

4.要受资金需求方面的制约

大企业需要几亿,甚至几十亿的资金才能建成,要筹集如此多的资金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和很长的时间,尤其是我国现在正处在百业待兴的发展时期,资金十分短缺。要筹集建大企业的资金就更不容易。因此,有时不得不先建成次合理规模的企业,然后通过改造逐渐达到合理规模。这样做虽然比一次就建成合理规模要多花投资,但它能尽快建成投产,并带来收益,也不能说它就一定是下策。

5.要受市场需求的制约

所谓需求制约就是市场能最大限度吸收新建企业的产品数量。它必须根据市场对该类产品的总需求、本企业产品的异同程度、市场范围、时间方式、需求的价格弹性、与别的产品的关系等因素来决定。

很显然,市场的绝对规模是影响新建企业规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如果产品还处于刚刚开发阶段,而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量又很大,企业规模就可以大些,如果产品已倾向成熟,市场已接近饱和,则不宜建大企业。

市场需求直接制约工厂企业的规模,而对公司企业的规模虽然也有影响,但不如对工厂企业那样直接,因为一些公司是由生产不同产品工厂组成的,市场需求虽然对每个工厂有直接的制约。但公司可以通过增加生产不同产品的工厂数目来扩大其规模,所以公司规模主要受其它因素的制约。因此,在企业的理论规模确定以后,还必须全面考虑以上制约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把企业的合适规模确定下来。

(第二节小企业时代

一、多品种小批量是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