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权变管理
2158400000011

第11章 中、西方权变管理的理论渊源(4)

决策学派的特点是把决策作为管理的中心,认为管理就是在研究各种各样的方案中,选择并作出合理决策并付诸行动的过程。决策理论重点研究个人或有组织的集团怎样进行决策,以及合理决策的程序。他们试图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制订出一定的模式作为正确决策的程序和标准化的解决方法,以免每个部门都要重复进行观察和研究。这在参数关系十分清楚又能量化,比较定型和高度组织化的活动中意义重大。在研究个人或有组织的集团如何进行决策时,这一学派突破了仅仅对可选择方案进行评价的范围,而是观察企业行为的整个情况。如要考察组织结构的性质,个人与集团的反应和社会反应,决策所需的基本信息,并要对社会准则进行分析等等。当代决策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授赫伯特·西蒙,他于1947年发表了《管理的行为--管理组织中决策过程的研究》,并以其研究成果获得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西蒙决策理论的基本内容:西蒙认为决策是管理的同义语,决策过程就是全部的管理过程。计划本身是决策,组织、控制等也离不开决策,不仅企业最高管理层需要决策,而且各级管理人员都是决策者。因此,管理理论除了研究保证有效作业的各种原理外,还要探求能保证正确决策的各种原则。其主要论点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①管理就是决策,西蒙认为传统的管理理论在研究组织问题时,为组织的实践活动规定了诸多原则,这些原则规定,只是停留在组织的表面现象,并没有形式表明组织实质的统一概念,而能表明组织实质的统一的概念就是“决策”.②管理的任务就是追求决策的合理性。所谓决策的合理性,就是在能评价行动结果的一定价值体系下,选择恰当的代替行动,其关系到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如合理决策的内容、前提和条件等。决策中应该用令人满意的标准代替最优的标准。③决策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前者是指具有反复性和常规性的决策,其已形成特定的处理程序,不用对每次所发生的情况重新研究处理;后者是对新出现的结构尚未被理解的和极其重要的问题的决策,其没有一定的明确的方法可以遵循,二者所用的决策技术是不相同的。④决策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瞬间的行动。这个过程通常包括四个主要阶段,即探索环境、寻求要求决策的条件;创造、制定和分析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从可资利用的方案中选出一条合理行动方案;对过去的抉择进行评价。与这四个阶段相对应是情报活动、设计活动、抉择活动和审查活动。

(五)系统学派

系统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的为达到一定目的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从这个定义出发,系统论标志着与传统管理思想的分裂。实际上,这需要一处完全与众不同的思想。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的学者都是通过化整为零的思路研究管理的,他们假定总体等于其各组成部分之和;而系统论者却从整体的观点研究管理,他们假定总体是大于其各组成部分之和的。系统学派的早期代表人物是切斯特·巴纳德,近期代表有卡斯特、罗森茨韦克和约翰逊等。

巴纳德的社会系统论。该学说把组织看成是一种社会系统,是一种人的相互关系的体系,它是受社会环境的各个方面所制约的,是更大的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其主要论点有:①组织是一个系统,是协作系统的一部分。协作系统是由物、人、社会和组织系统构成的,组织系统可以利用物的系统创造效用或改变效用,利用社会系统交换效用,还可以利用人的能力对它做出贡献,因而组织系统是协作系统之核心。②一个组织(或协作系统)至少应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共同目标、协作意愿和相互联系,这三者是保持和发展组织的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③管理人员的职能如同神经系统功能一样,具体说来就是要建立和维持联系系统;获得组织成员个人的必要贡献;树立组织目标。

卡斯特等人的系统学说。卡斯特、罗森茨韦克和约翰逊三人在1963年写了《系统理论与管理》,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系统学说,以后又多次进行修订补充。1970年,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两人合作发表了《组织与管理--一种系统学说》。按照卡斯特等人的主张,这一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以普通系统理论为基础,包括系统哲学、系统管理、系统分析三个方面。

卡斯特等认为,系统哲学是基于系统观念的一种思想方法,强调系统是一种有组织的或综合的整体,强调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系统管理是一种管理方式,它把企业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设计和经营,使企业的各个部分、各种资源按照系统的要求进行组织和运行。系统管理的特征:(1)着重目标,不断强调客观的成就(有效性);(2)着重整个系统,如决定战略,强调整个系统的最优化而不是分系统的最优化;(3)着重责任,每个管理人员给予明确的任务,这些任务的布置与完成都能够被衡量;(4)着重人,因为复杂的任务是交给工人去完成的,并要用结果来检验的。系统分析是解决问题或决策的方法和技术,它包括对一个问题的认识,确定有关的变量,分析和综合各种因素,并确定一个最优的解决方法或行动计划。

(六)数理学派和交流中心学派

数理学派把管理问题作为数学模式和过程加以处理。运筹学是属于这一学派的。他们认为,任何学科只有高度的数据化,才能称得上科学。组织、计划、决策等是一种逻辑的过程,它们利用数学的符号和相互关系来表示,因此而形成一门科学。他们集中注意建立模式,因为模式可把问题的基本的相互关系表达出来。数学对于管理有很大贡献。它帮助管理人员进行有条理的推理,更清楚地认识问题;帮助建立衡量效果的目标和方法,使计划更加精密而有效;提供数理逻辑的方法论和数学模式,解决复杂的管理问题等等。但是,能不能由此而构成一门独立的管理理论是有不同的看法的。有人认为,它仅仅是管理技术中的一种很重要的工具。

交流中心学派与决策理论紧密相关。它把管理人员看成是交流中心,从而环绕这一观念建立起管理理论。在这一学说没有被广泛利用时,甚至还没有很好确定时,管理人员的作用,有时就被看作是接受信息,储存和处理信息,传播信息。他们被比作是电话交换台(Telephone Switch board)。这一学说建立的实际意义是把电子计算技术运用到管理中去。它强调交流在管理中的作用,使电子计算科学适合于管理思想和管理行为。

二、西方权变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

现实中的管理矛盾和“丛林”般的管理学说或理论,往往使管理者变得无所适从。万能主义要求提出一种最合理的管理原理、管理模式,以使在一切情况下保证提高管理效率。这是从古典派的法约尔开始的。然而,其所提出的管理原则和模式在解决现实企业面临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所遇到的问题却变得无能为力。正是看到这一点,经验主义学派主张以案例研究形式,推广成功企业的经验。系统学说虽然改变了管理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侧重于认识组织及其管理的总的方面,属于对组织及管理的较高概括,但还是难于应用于解决管理实践中的更为具体的问题。实际上各种理论在解决不同时期特定环境中的管理问题时都曾有效或正在有效,只要能把握在特定的环境下,应用相应的理论就会有成效,这实际上就是权变理论的最基本的观点。权变理论目的在于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探求不同的最适合的管理方案、模式和办法,并通过这种思路以寻求创立统一的管理理论,从而走出管理理论的丛林。

(一)权变理论的发展过程

最早运用权变思想研究管理问题的是英国的学者伯恩斯和斯托克。他们对生产电子设备、机械产品和人造丝等不同产品的二十个企业进行了调查,经过研究得出了以下的结论:企业按照目标、任务、工艺以及外部环境等活动条件的不同,可以分为“稳定型”和“变化型”两大基本类型。“稳定型”的企业适宜于采用“机械式”的组织形式。它的特征是:有严格规定的组织结构;有很明确的任务、方法、责任和与各个职能作用相一致的权力;管理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上、下级垂直的命令等级;在组织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职务的权力和责任,而不是工作人员的技能和经验。如果是“变化型”的企业,那么采用“有机式”的组织模式较为适宜。它的特点是:有相当灵活的结构,可以不断调整每个人的任务;系统内部的相互关系是网络形的,而不是等级控制;强调横向的联系而不是垂直的领导;在组织活动中,技能与经验居于优先地位,权力的分散以技术业务专业为基础,而不是以等级职位为基础等等。他们两人认为,这两种组织模式可以同时存在,甚至在同一个企业内部的不同部门中,也可同时并存。它们在不同的条件下都有效率。他们反对把“机械式”看作是陈旧的模式,把“有机式”看作是最进步的和现代的模式。当前采用“有机式”的组织结构的企业增多,这是由于企业活动条件不稳定性增加和它们渴望适应新的需要的反应,不能说“机械式”的组织结构已经过时。1961年他们合作出版了《革新的管理》,1967年又发表了《机械式和有机式的系统》,专门论述了上述观点。

后来,美国的钱德勒在1962年发表了《战略与结构》一书,强调在不同条件下有多种组织方案的论点。他对“杜邦”、“通用汽车”、“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等近70个大型企业的组织结构的变化进行研究后指出,组织管理结构是随着企业的战略的变化而变化的,而战略本身又由于市场的、金融的、科学技术的和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接着研究这一问题的是劳伦斯和洛尔施,他们被称为是现代权变学说的创始者。1967年他们合写了《组织和环境》一书,并发表了一些文章,叙述形势(特别是外部环境和组织任务)和组织结构两者的具体特点,并提出对组织活动最为有效的它们之间的依存关系。按照他们的观点,组织结构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分散化和整体化。分散化就是把组织系统划分为各种分系统,每个分系统根据与它相适应的外部环境所提出的要求,发展其特有的性质。与此相适应,整体化是努力使各个分系统在完成组织任务时达到统一的过程。这种组织任务至少包括某些产品和劳务的计划、生产、分配的输入--转化--输出的完整的周期。而组织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估计的:从外部环境获得的信息的清晰程度;对于组织所采取的行动的反馈时间;组织活动条件的计划性程度。由这几方面所形成的外部环境是决定组织结构分散化还是整体化的主要因素。他们根据对生产食品、塑料和集装箱等十个不同企业的调查,提出以市场的、生产的和科学技术的环境为一方,以组织内部结构和行为机制为另一方,双方之间存在着固定的依存性。此后,权变管理学说就迅速地发展起来。

(二)权变理论的主要特点

权变理论吸引了众多的管理学者,其魅力不仅在于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走出丛林的可能,而且特别是在管理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它既摆脱了系统理论的抽象,也避免了纯经验论的具体,是二者的良好结合。权变理论三个最突出的特点是:①开放系统的观念。这是权变理论最基本的观点。权变论并不满足于只对组织内部机制的了解,而且要分析组织系统与外部社会、政治、经济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②实践研究导向。实践研究能导致更为有效的现实管理活动,而权变论正是努力把实践研究的结果变成方法和特定情境下的精神以促进更有效的管理。③多变量的方法。权变理论采用多变量分析技术以确定不同变量的组合所产生的特定结果。

权变理论的内容很宠杂,较好而又权威的表述权变理论内容是卢桑斯,他是美国尼勃拉斯加大学的教授,于1973年发表了《权变管理理论:走出丛林的道路》,1976年又出版了《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说》,在这两本书中系统介绍了权变理论。

卢桑斯把过去的管理理论划分为四种学说:作业学说、计量学说(也就是“管理科学”)、行为学说和系统学说。他认为,这几种学说即使是重视环境影响的系统学说,都没有把管理与环境妥善地联系起来;同时,这些学说的代表人物都强调他们的学说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而实际上,上述任何一种学说的特有的管理观念和技术都不能使管理有效地进行,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权变学说企图把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并使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卢桑斯认为,权变学说不仅不抛弃上述几种学说,而且它还是它们发展的结果。从50年代开始,过程学说分成行为学说的人群关系论和计量学派的狭义的运筹学两条完全不同的途径发展。两者在50年代和进入60年代时占支配地位。60年代中期,行为学说向组织行为发展,计量学说向“管理科学”发展,而这两方面又都在系统学说的基础上前进。当作业计划、行为、系统四种学说结合在一起时,就产生了“不同于部分总和的某种东西”,这就是管理的“权变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