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决战世界元
19740600000012

第12章 美元霸权(6)

问题是黄金价格由谁来定?政府控制黄金价格和自由经济是不相调和的,大宗商品价格也不会随着人为规定的黄金价格而浮动,其背离市场的程度和负面后果绝不亚于强行控制任何其他主要物资的价格。实行布雷顿森林体系之时,每盎司黄金的价格定为35美元,为了使这一要求有效,在美国国内拥有黄金曾被定为非法。

然而,一旦市场不再承认这个价格,而且偏离甚远时,整个体系就支撑不住,轰然倒塌了。

2008年11月,《第一财经日报》在纽约专访欧元之父蒙代尔。

这位曾经高度评价金本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也认为“没有经济学家会考虑回到金本位,那将会是一个太过巨大的变化,是不会成功的。金本位是一个很好的固定汇率体系,但是这个系统有一个非常大的缺陷,就是没有一个能够随着黄金和大宗商品价格浮动的机制”。

金本位制之所以行不通,第二个主要原因是资源分配很不均匀。19世纪以来,世界黄金存量大部分为少数强国所掌握,目前依然是少数发达国家的囊中物。现在美、欧储备黄金占了75%以上,如果计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的持有量,则已超过80%。

世界其他地区的持有量一共占有不到13%。就储量而言,南非几乎占了全球可采储量的一半,其余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和俄罗斯。这种情况必然导致许多国家,特别是缺少黄金储备的新兴经济体难以获得平等的货币流通基础,实际上进一步剥夺了国际上弱势群体的话语权。

重回金本位制,还将驱使整个世界倾力开采本来没有多少实用意义的黄金。因为易采的地区几乎已经开采完了,黄金开采以后会向比较偏僻和危险的地区发展,导致社会性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而暴发的金矿主将成为天赐馅饼的时代宠儿,让整个世界辛辛苦苦的创新劳动者匍匐在他们脚下。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曾指出,“如果再用黄金作为世界货币,人类的命运就取决于金矿主的利润,人类就要做金矿的奴隶,就要做金矿主的奴隶”。难道现代文明社会必须屈从于这种不公平性吗?

金本位制所以行不通的第三个原因,是国家内外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使得这种保障体制非常脆弱。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参战国需要集中黄金用于购买军火,就停止了银行兑现和自由输出黄金,导致了金本位制的崩溃。

金汇兑本位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国有意愿,有能力,也有充分国际支持度的条件下的产物。当美国难于兼顾国家利益与国际协定,法国带头抵制,参加国分崩离析之际,美国事先未与任何国家商量,一声单边宣告“停止外国央行以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就此一了百了。

例如美国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曾经部分地采行过金本位制的所谓“偿付美元”(compensated Dollar)计划,这种制度允许对黄金官价进行周期性调整以稳定国家的物价水平,即当物价下降时提高黄金官价,而在物价上升时降低黄金官价。在金融资本国际化的大环境中,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公开地以牺牲其他国家的通货稳定来换取美国的物价稳定。

可见金本位制的可靠性和公正性,实质上取决于居于主导地位的强权国家的立场;在国家内外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下,较之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其可靠性和公正性可能更加不堪一击。

今日世界,仍然存在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重大差异。

可以说,一种普遍实行、长期有效、公正合理的金本位制只能是游离现实之外的美好想象罢了。

“别把人类钉在黄金十字架上。”“黄金可以防止一定的经济过度行为,但不幸的是,它也可以阻碍经济活动,它的美德会变成罪过。”正如路透社2008年11月15日的报道指出的那样,世界各国央行行长和政府官员都不希望货币政策受到黄金储备的影响,他们都开始行动叫停金本位制的回归。

面对金本位制覆水难收的窘境,另外一些人还设想以实物本位制,运用石油、黑色和有色金属、煤炭、木材和小麦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资源组合,充当国际货币的本位,取代信用货币制度。

这种设想的不可行性,较之金本位制其实更加明显。

首先,充当实物本位的形形色色的商品如何进行储存,是个极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那些金属、能源、原材料,如果也像黄金那样储存起来,不仅成本浩大,而且如此大量的富有实用价值的物资脱离了全球经济的运行,被长期积压起来,本身就是违反经济原则的荒谬行径。

再者,一旦出现动用储备兑现货币的需要,由于作为货币价值基础的抵押商品组成复杂,难以分割和分配,实际上非常缺乏可操作性,货币体系将失去因应危机的自我调节能力。

金本位制已成为历史名词。当然,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金还会与外汇、各种货币求偿权和其他资产相结合,充当具有特殊意义的货币发行准备物。因此,新兴经济体适当加强国内黄金开采,提高黄金持有水平,作为减持美元或其他主权货币的一种努力,改善储备体系的多样性,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世纪以来,中国不断调整提升黄金储备,2001年从394吨上升到了500吨,2003年又调增至600吨。近年来中国加强了黄金开采的力度,黄金年产量从本世纪初的100吨左右上升至2008年的历史最高纪录282吨,但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今后不可能像以往几年那样成倍增长。

2009年4月24日,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自2003年以来,通过国内增产、杂金提纯以及市场交易等方式,中国大幅增加了黄金储备454吨,总储备量已达1 054吨,在各国公布的黄金储备中排名第五,价值约300亿美元,但仅占全球官方黄金储备总量的3%,相当于本国外汇储备的1.6%(该比例实际上比2003年有所下降)。

中国在宣布黄金储量增加的同时,还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出售所持有的黄金。假如中国按照每盎司1000美元的价格买下IMF的全部3 217吨黄金储备,那么就要花1 030亿美元,但仅相当于现有外汇储备195万亿美元的5.25%。有人建议增加黄金储备作为所持有的美国债券的风险对冲,要产生这样的效果,恐怕还要增储许多倍。

俄罗斯在过去几个月里也不断增持黄金。印度、新加坡、挪威、沙特阿拉伯以及石油输出国组织等都已经增加了黄金储备,而且在未来的几个月里还会继续这样做,以图保护自身货币的价值。这种动向会推高黄金的价格,甚至生成大量泡沫,但这并不意味着增加了恢复金本位制的机会。从长远看,由于金价受双重属性交互作用的支配,它的保值作用其实没有什么理性的刚性保障可言,而且黄金储备既要花保管费,还不生利息,一旦避险买盘效应退潮,商品属性回归主导地位,就可能出现严重的减持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但无意增持黄金,相反地已经同意出售黄金储备,将所得资金向最贫穷国家提供优惠融资。

当前,大多数国家履行出资救市责任的方式将更多依赖于扩大本国债务,其扩大通胀的风险不言而喻。于是,对于既是主要债务国又是主要黄金储备国的经济体来说,出售黄金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如不出预料,更多的国际金融机构,甚至主要的黄金储备国,都会加入到出售黄金的行列。

著名贵金属经销商Kitco Bullion Dealers的高级分析师纳德勒(Jon Nadler)指出,全世界已挖掘出来的全部黄金在全球财富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只有0.6%左右,即使金价升到了每盎司10000美元,它在全球财富总额中占的比例也只有6%。

他说,这不会让黄金开始成为解决困扰世界的问题的灵丹妙药。即便如此,像中国这样一个重要的国家应该继续对其大量储备实行多元化,普通投资者也应该这样。

当代市场经济是信用货币主导的市场经济。世界已经走上了虚拟的信用货币独占货币历史舞台的不归路。信用货币不再直接代表任何贵金属,它的唯一支撑是对发行者实力的信心。解决今日货币制度的弊病,恐怕只有在“信用”两字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而非重落属于19世纪和更早时代的贵金属和实物货币的窠臼。

本章主要参考资料

1.王绳祖:《围际关系史》(第七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2.丁志杰:《美元政策长镜头》,《当代金融家》2005年第2、3、4期。

3.钟伟:《金本位或商品本位:重返的梦想》.中国外汇网2009年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