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决战世界元
19740600000011

第11章 美元霸权(5)

支持者认为复归金本位制有一系列优越性,可说几近完美。一是金本位货币以黄金作为定值基准,自身具有刚性价值,而现行的信用货币不仅容易贬值,还可能导致虚拟金融财富无节制膨胀;二是发达国家难以通过发行纸币来进行国际剥削,因此比较公正;三是各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大体上一致,货币之间的比价比较稳定,利于维持国际汇率稳定,各国货币不再有汇率的困扰,不存在汇率操纵和套汇牟利的可能,国际投资和贸易体系将更有效率,更加公平。

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20世纪60年代曾撰文表示支持金本位。他在《黄金与经济自由》一文中写道,在金本位制度下,一个国家的信用额由这个国家的有形资产规模来决定;没有了金本位制度,也就没有了安全的价值储存载体,政府几乎可以不受阻碍地沉溺:于疯狂的信贷创造。赤字开支纯粹就是一种将社会财富充公的阴谋,而金本位制度会严格约束这种赤字开支,起到保护大众财产权的作用。

尽管格林斯潘在担任美联储主席后逐渐离弃了支持金本位的观点,但现在不少人回头称赞格老确实有先见之明。

其实,历史和现实显示,回归金本位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如果真要实行,可能成为一场荒诞的闹剧,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采用金本位制度的国家,基本上必须维持以下三大规则:第一,政府明确规定本位货币中的法定含金量,纸币持有人或存款持有人可以随时将纸币或存款自由转换成为黄金,政府无限制地按照黄金的货币价格来购买或卖出黄金。各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汇率)也由此决定。

第二,各国发行的纸币数量(纸币供给额)受黄金准备的限制。

第三,政府准许黄金在国内外自由流通,不受任何限制。

金本位制曾经以三种不同的形式存在,分别为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及金汇兑本位制。通常所说金本位制主要指金币本位制。

1.金币本位制(old currency Standar_d)。黄金铸币作为本位币,纸币可以自由兑换成金币,任何人都可以向国家造币厂申请将其所有的黄金铸造成金币或将金币熔成金块,结果会使得各国外汇市场的实际汇率只在非常狭小的范围内变动。当市场汇:率与法定汇率间的差距过大时,市场机制将会发生作用而使两者差距下降至合理范围。

市场实际汇率的上限等于法定汇率加上黄金运送的费用,该上限又称为黄金输出点(Gold Export Point)。反之,如果市场汇率低于法定汇率减去黄金运送的费用,也就是所谓的黄金输入点(Gold Irnport Point),则市场上会产生黄金输入的情形。也就是说,国际间黄金的自由流动,会使得金币本位制下的汇率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在金本位制度之下,国际收支平衡的维持,除了靠黄金流动所产生的物价效果,也靠黄金流动所引起的资本移动效果。一旦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而引起黄金外流及汇率下降,投机套利者预料汇率终将回升,必然先将资金导人逆差国,引起黄金回流,此即所谓的资本移动效果。

黄金流动所造成的另一种资本效果是透过利率的调整来体现的。国际收支逆差国货币供给额的下降将会引起银根紧缩,使得国内利率上升,进而吸引国外短期资金流入,改善逆差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金币本位制是完整意义上的典型金本位制。

2.金块本位制(Gold Bullion Standard)。又称“生金本位制”。

国内不铸造、不流通金币,只发行代表一定重量黄金的纸币来维持流通;纸币不能自由兑换黄金,只能按一定条件向发行银行兑换成金块。这种制度可以部分解决黄金产量不足的问题。

金块本位制禁止铸造和流通金币,黄金不得自由输出输入,黄金已不能充分发挥自动调节货币供求和稳定汇率的作用。因此,金块本位制度实际上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金本位制。

3.金汇兑本位制(Gold Exchange Standmd)。也称虚金本位制。一个国家实行这种货币制度时,该国货币与另一个实行金币本位制或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的汇率,并在后者存放外汇或黄金作为平准基金,从而间接实行了金本位制。只有当此国货币兑换成黄金存放国的货币时,才能兑换成黄金。

此时黄金已不能发挥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使货币流通失去了调节机制和稳定的基础,从而削弱了货币制度的稳定性。

1717年英国首先实行金本位纸币,但直到1821年才正式确立为制度。其后德国、瑞典、挪威、荷兰、美国、法国、俄国、日本等国先后宣布实施金本位制。世界各国实行金本位制长者二百余年,短者数十年,而中国一直没有施行过金本位制(如果不算国民党政府溃败前短暂的“金圆券”的话)。

从1870年到一战爆发之前,是金本位制使用最广泛的50年。

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当时金本位盛行是欧洲经济繁荣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事实上,世界经济在金本位制下于1879-1896年之间爆发了以金融体系的崩溃为导火索的世界性经济萧条。

前文已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金本位制失效;战后的1925年曾实施过一种国际性金汇兑本位制,但到1929-1933年的大萧条时,各国央行纷纷放弃金本位,改行了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二战结束前夕,美国主导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建。1944年7月,在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蓝本的《布雷顿森林协议》,建立了一种国际性金汇兑本位制(可兑换黄金的美元本位制,是一种间接的金本位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20世纪60年代相继发生了数次黄金抢购风潮,美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先是放弃了黄金固定官价,随后宣布不再承担兑换黄金的义务,于是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黯然收场,开始了黄金非货币化改革。

1976年1月,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的国际货币会议上达成了以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的非货币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牙买加协定》,于1978年4月生效。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宣告解体。

回顾过去百余年货币本位的变迁史,可见颠颠簸簸的金本位制并不能解决国际货币体系的诸多弊病,运行实践也谈不上成功。

历史上发生过的向金本位制复归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表明被抛弃了近半个世纪的贵金属本位纸币早已完成了历史使命。

因为人们心目中借助黄金保值储备的观念根深蒂固,黄金的非货币化并不等于黄金完全失去了货币职能。美国的黄金储备,已从1945年的21770吨(占世界黄金储备近60%)降为目前的8133.5吨(不到世界黄金储备的15%),依然维持着全球最大储备国的地位。就连高举黄金非货币化大旗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保留了大部分黄金储备。20世纪90年代末诞生的欧元货币体系,黄金占该体系货币储备的15%。黄金仍是可以被国际接受的继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之后的第五大国际结算“准货币”。这种现象,意味着黄金在林林总总的商品当中,仍有某种流通媒介的特殊功能,但这绝不意味着时光可以倒流。

金本位制之所以行不通,首先在于黄金市场太小了,生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增长的幅度,其前景不能满足全球化世界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这就极大地削弱了黄金作为货币储备的基础,不可能从一种有限的市场商品重返一般等价物。

人类有史以来开采积聚的全部黄金估计逾15万吨,约40%即6万吨为金融资产,其中世界各国官方黄金储备占有3.2万吨,其余是私人拥有的投资财富。另外的60%作为商品,主要是首饰和装饰品,为民间收藏和流转,还有少量用于电子工业、牙医、金章及其他行业。目前全球黄金年产量近3000吨,按此推算,30年后黄金供应水平将难以为继。

即便按历史高位每盎司1000美元计,世界各国官方黄金储备总值也只有1万亿美元,相当于目前全球GDP总量逾60万亿美元的2%弱。

黄金存在商品属性和货币属性的双重特性,价格本身波动不定,尤具扑朔迷离的不确定性。那么,是否可以人为地巨幅提升和确定黄金的价格(比如每盎司金价数万美元)以支持金本位复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