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兴通讯:全面分散企业风险的中庸之道
19733900000006

第6章 突破不确定性

侯为贵:欧美模式不适合中国

中兴在全球通信设备厂商全面进入负增长的时候,销售额不降反升,升幅达到20%,看起来是个不可思议的现象,但是如果我们了解了中兴在“夏天”里对未来的判断,以及为此所做的一系列转型准备,也许就不会简单地把“中兴之春”看作一个偶然的现象。

其实,早在任正非发表《华为的冬天》两年前,中兴就对于全球通信业兴起的投资狂热,产生了警惕之心。

在欧美电信市场,由于传统话音业务已趋于饱和,各大电信设备巨头便将目光放在了宽带及数据等新兴业务上。他们坚信,宽带网络是互联网的未来。人们沉浸在电信运营商和设备厂商编织的美丽设想中:目前尚无法在窄带网上实现的视频点播、网上远程医疗、实时视频会议等将在宽带网上美梦成真,并将在通信、商务、娱乐等领域催生出庞大的市场,如宽带接入、网上交易、后台信息支持、内容服务等等。

从1999年开始,电信大鳄们又多了一项新的“嗜好”——投资购买3G牌照,在3G领域投下重注。美国AT&;T、WorldCom、Qwest、SBC及Bellsotlth等前5大电信公司2000年的资本支出高达518亿美金,较1999年增长18%。据统计,美国最大的44家通信公司的有息负债额到2000年下半年已突破3000亿美元,这一数额为这些公司总销售额的97%,也就是说,他们的负债已相当于他们的营业额!

华为也投人了这场声势浩大的3G“豪赌”。华为的3G研发从1995年底就已经开始,重点是国际主流标准WCDMA,从1998年开始进行商用系统研发,截止到2003年9月,累计投入资金超过40亿元,投入研发人员3500多人。华为南方研究所一位人士透露,华为在3G的投入不仅是资金,华为上海研究所上千人、北京和南方研究所各几百人几乎都是围着3G转,华为为跟踪欧洲技术,甚至还在瑞典爱立信公司旁边设立了一个小的研究所,在俄罗斯、美国的研究所也是为3G而设。该人士说,华为对3G的热忱已经到了”从芯片做起”的程度,而每次投片(将设计好的芯片交IC厂投产)所需费用都在几百万美金以上,还未必一次投片就能成功,加之高昂的设备投入,绝对是不菲的投入。而人力的投入也是巨大的,华为必须跟踪3G不同的标准,即使是它不太重视的TD-CDMA,前期巨大的投入实际上已不可能刹车。

尽管中兴早在1998年开始抽调精兵强将进行3G的研发,在2000年发布的增发募集资金的7个投资项目中,3G是投资总额最大的项目,超过总投资的1/4。在国家组织的测试中公司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超过许多国际厂家。但此时却并没有这么乐观。它就像“赌场”大厅中不露声色的“赌客”,在各处都下一点“筹码”,而眼睛却一刻不停地盯着那些从“大户室”进进出出的“大户”。

侯为贵认为:“宽带建设与宽带应用是两码事,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电信市场,与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不能盲目跟风,处处照搬国际电信厂商的做法。宽带、数据业务虽然在那些经济发达地区会率先应用,但短期内,在国内大部分地区,以话音为主的通信业务还会有相当稳定的增长,因此如果继续按照欧美的模式做下去,中国就可能出现在基础话音市场尚未满足的情况下,新的应用投资却出现过剩的情况。”言下之意,中兴仍将以语音通信为主要业务领域,而非宽带和数据业务。

1999年的尖峰时刻

在全球通信寒流来临的同时,1999年2月,中国电信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电信重组发生了,信息产业部决定将原邮电部经营的电信资产中国电信分为三部分,即新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公司。结果,尽管上半年电信部门实际完成业务总量1393亿元,同比增长34%,但是分营后电信现金流减少、负债率提高,资金紧张,分营后组织机构建设及健全运作迟迟难以步入正轨,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电信建设速度放慢。固定资产投资由于重组的需要降低了速度,上半年仅完成全年计划的20.5%。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18亿元,比上年的1754亿元,下降14.5%。另外,通信制造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部分国外厂商以远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销售,原有交换机和接人产品的利润越来越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

尽管对市场可能出现的不利局面已有所准备,但在1999年,中兴还是感受到了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巨大挑战。前些年中兴将主要精力用在了市场和规模的扩张上,管理上的短板到此时已经暴露无遗:管理部门基本上都是根据需要随机设立的,这种结构的一个典型缺陷就是职能部门臃肿,不同的产品缺乏有效管理,同时由于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整体协调部门,导致协调难度增加,影响到新业务的推广,以及全国各地市场的均衡发展,以至于从1996年起就开始实施的多元化战略,到此时仍毫无起色。这一年,中兴的目标是完成70亿元的销售额,但到年底一算帐,才做了50亿元,增幅从1998年的203.7%下降到21.95%,而同期华为则做到了120亿元,两者差距急剧扩大。

萎缩的感觉从来没有这样强烈。

何去何从呢?摆在中兴面前的形势很明显:如果保持传统交换与接入产品上相对稳定的收入不思进取,尽管一时半刻公司不会有危险,但如果不能尽快培养出新的“产粮地”,那么冬天必将来临。

转战移动通信

为此,中兴在内部掀起了一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管理与文化整顿,对臃肿的职能机构进行了清理,一大批职能部门员工被“下放”到市场一线。1998年时公司生产及其他人员占员工总数的29.59%,市场工程人员只占28.65%,2000年结束时,在市场人员比例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及其他人员进一步下降为19%,而研发人员则由一年前的34.83%提高到42%。

前主管市场的副总裁洪波事后回忆:“这种判断和调整是基本准确的。正是那些以语音业务为主的产品决策和整改后调动起来的积极性,为全公司2000年上半年超额完成销售任务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但中兴还是必须尽快解决新增长点的问题。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当时除了移动领域,几乎没有更好的选择了。这是一个大趋势。虽然1999年,固话的总量要远远高于移动通信,但是增长比率固话只有不到10%,而移动则高达60%以上。1996年前后,中兴就开始在移动领域进行探索,之后不断加大投入,1999年,向移动领域大举突围的时机似乎已经成熟:1999年,公司拿到了GSM的基站和交换产品的入网证,并且第一个实验局六安实验局已经通过联通的验收评审,河北、四川、湖北等地的规模应用也已经有了一些眉目。

但是,向移动通信转型的努力并没有马上产生效果。例如,中兴从1995年就开始启动,并且倾注了大量精力的GSM领域,由于技术实现比想像中的要难,直到1999年12月才进入商用。但是市场已经被国外巨头瓜分一空,剩下的只是边边角角。中兴并没有很快得到回报,困难比预想的要大得多。另外,中兴同时在1995年启动的CDMA项目,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还没有进入商用,一直处于观望和尝试性投入阶段。

2000年底,中兴宣称已经实现向“移动、数据和光通信”的转型:推出“移动一体化”网络解决方案,可向用户提供包括双频系统、移动终端、移动网络规划与优化系统等GSM、CDMA产品和服务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同时积极开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发;数据通信方面,遵循“高端人手,全面介入”的思路,开发和研制ATM系统产品和以高端路由器、接人服务器为代表的IP数据网络产品,已开发出包括大容量综合接入系统、接入服务器、IP电话系统、高/低端路由器,以及各类数据接人设备、数据终端等13大类产品,已具备同国外厂商进行全面竞争的实力;光通信方面,32X 2.5G DWDM产品将开始产业化,10G SDH传输设备、光分插复用器(OADM)也将推向市场。

但从市场效果和收入比例上来看,仍然是一家生产传统的固网交换和接人产品的企业,该产品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高达64%(2001年下降为34%,移动通信、数据及光通信为58%)。中兴押宝移动通信的明智性要得到验证,似乎还要花上些时日。

在GSM没有进展、CDMA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突破口在哪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