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兴通讯:全面分散企业风险的中庸之道
19733900000058

第58章 能否“软”“硬”兼施

吃“软饭”的时代

从全球范围来看,电信系统的价值正在从硬件转向软件和服务。

据调查数据显示,过去电信运营商的资金分配,80%花在硬件上,20%花在软件上。长期来看,电信业进入成熟期之后,传统的电信服务市场份额逐步萎缩,通讯设备制造商应该考虑为运营商增加新的服务项目,以充分发挥现有网络的价值,为运营商多创造收入。

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制造商都开始为运营商提供从市场可行性论证和投资回报率到营销培训的全面解决方案。2001年全球电信业进入低谷和重组期后,爱立信公司为了解决自己和运营商面临的困难,开始学习IBM,积极地向信息服务商转型。尽管这个老牌的电信制造商在过去的GSM领域具有绝对统治地位,并且在未来的WCDMA领域也将是领先的。爱立信将公司业务定位在4个领域:3G移动系统、服务业务、技术授权业务和手机业务,其计划是在4年内将软件和服务的比例从现在的1/8提高到1/3。中国电信运营市场也越来越与国际接轨。

中国电信运营商在进入2001年后也开始了“软竞赛”。这为中兴提供了转型的机会。

要清楚地看到,中兴、华为等国内电信设备制造商与思科、爱立信等国际巨头的最大差距不在硬件而在软件,与国外企业比较起来并不在一个层次上。如果不能努力缩小这方面的差距,在未来以服务制胜的电信时代,中国通信企业可能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因为电信运营商的投资热点转向运营支撑系统是很明确的。

中兴应该是较早地意识到了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并为此做了准备工作。1999年1月,中兴与广州新太集团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中兴新太数据有限公司,持有65%的股份。这家公司“定位于从事数据通信系统的集成、软件开发机相关的工程服务”,针对电信级数据网络及其增值系统、企业网及面向行业的应用系统、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全方位的服务。但不知是何原因,2000年9月,中兴又将这家公司转卖了出去。

中兴在这个项目上前后投资共计2795万元,虽然投资收益高达3000多万元,但这恐怕不是中兴的初衷。

“联姻”埃森哲

2003年9月19日,中兴软创又与全球电信咨询业的巨头埃森哲结成战略联盟,接受后者的注资,注资后埃森哲占中兴软创10%的股份,并有权在将来继续增持其股份。中兴软创为南京中兴软创科技有限公司的简称,是从中兴网络事业部旗下的运营支撑系统独立出来的,是中兴转向“电信软件”领域的一个试点。根据协议,中兴软创将主要开发电信运营支撑系统(BSS)软件,埃森哲则提供BSS相关的咨询和系统集成服务。双方将在市场拓展、软件研发和实施等领域展开合作。

如果进展顺利的话,这次合作无疑大大增强了中兴在这场转型中的胜算。双方可谓是真正的互补关系。2002年,埃森哲在全球电信咨询行业收入独占鳌头,进账17亿美元。在中国,埃森哲1997年就为中国移动(香港)提供咨询服务,目前其业务已经涉及电信、网通、移动、联通和铁通五大运营商。但这个“外来和尚”要想真正与本土电信运营商打成一片,寻找一个深谙本土的合作对象是必不可少的。

埃森哲对国内电信运营商仍然缺乏足够认识,也没有亲密关系,而这恰恰是中兴所具备的:作为中国数一数二的电信设备供应商,中兴在电信客户关系资源、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上有先天优势,非常熟悉运营商、市场和用户的需求。相应地,埃森哲在国际市场上的资源,也能对中兴的国际化战略有意想不到的帮助。

现在我们还不清楚,这次对外合作是否能够如中兴所愿,这取决于中兴在面向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等新业务方向转型的决心。当然决心又是来自于中兴对这些新型业务与传统设备业务差异性的认识、判断以及把握程度。

另外,由于中兴在3G、NGN等基础平台技术方向上的优势并不明朗,所以,是否能够“软”“硬”兼施尚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