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解悟名家:与中联重科一起聆听
19725900000028

第28章 通往“天堂”还是走向“地狱”

从1992年开始科研体制改革创建产业化实体“中联”,十多年来,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地位日渐显赫的“中联重科”始终在做一件重要的事:改革和改制。即便企业被国务院国资委列为2004车度中国十大国企改革典型。且领衔中国制造荣升国际工程机械50强阵容。“中联”对于改革和改制的探索还在持续,困惑也在其中。湖南众多国有企业亦身同此境。

2006车5月22日,我国著名管理咨询专家李肃登坛中联重科,作为“中外名家系列讲座”长沙分场的第二十七位特邀嘉宾,他以“企业战略转型与文化变革”为题,诠释国企改制之道与实践技巧。

李肃简介

著名管理咨询专家,1 955年生,籍贯江苏,研究员,和君创业咨询集团总裁。历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美国休斯敦大学亚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中心特邀研究员等职。

李肃长期从事公司战略、收购兼并、资产重组、产权及组织设计、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与咨询,是我国最早研究风险投资的专家,对各类企业运营模式的差异以及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的规律有独到见解。在近20年管理咨询实践中,为中化集团、中远集团、中国外运总公司、日立公司、德隆集团和三九集团等逾百家企业提供过咨询服务。擅长领域有:企业战略与执行、收购兼并与重组整合、我国大型国企重组与改制、民营企业发展研究、企业文化与落地、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等。

通往“天堂”还是走向“地狱”

——李肃论企业战略转型

“鲶鱼”逼迫国企突围

作为专业管理咨询人士,20年前,李肃开始探讨中国国企是否可能学习日本、韩国,并在公有制框架下产生中国的“日立”和“松下”,参与国际竞争。然而,这一设想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线推进,逐渐发生了转变。

20世纪80年代末,李肃曾对家庭作坊式的温州民营企业进行考察。当时,温州有10万销售大军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灵活营销,李肃在对其成本体系和销售体系进行研究后,通过经济分析推断:这些作坊式的民营企业,迟早会凭借成本优势取代国有企业,并将于未来10年内在中国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仅过五六年,他再去温州时,民营企业成长惊人,不仅大规模进入制造领域,用低成本优势逐渐替代国有工业,完成了中国制造能力区位转移和所有制变迁;同时还吸引大量国际资金进入江浙投资,助推中国民营经济的国际化进程。

新兴民营制造企业如虎虎生威的“鲶鱼”,逼迫在成本、管理、企业运营机制等方面优势渐失的国企,不得不寄望改制突围求生。在这种情况下,李肃把中国国企改制归纳为三种情况:一是地方政府为国有经济彻底退出而进行的制度安排;二是生存能力渐失或上市后难耐资本压力的主动转让;三是完全竞争性行业的优质国企产权转让。

他认为,改制对于国企,是通往“天堂”或者“地狱”的分岔口;对于已完成改制的国企,改制仅代表着企业成长刚刚起步,而非已到达成功的彼岸。

平等竞争加特殊优惠

李肃认为,地方国企经过20多年改革,已经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边是困难企业,一边是市场化程度极高的优质国企。对于前者,政府的头等大事是通过改制将这些负担消解;而后者在国企中数量有限,其主要靠企业家团队与员工的共同创业获得发展,且在准民营机制下经营多年。但由于其具国有特殊身份,改制中管理者的权益与激励目前暂不能科学而公平地确定,因此屡屡成为改制悬而难决的“尾巴”。

目前,我国非资源垄断型国企改制主要有三条途径:卖给跨国公司、卖给灵活的民营企业、管理者持股经营。提到管理层持股经营,李肃认为关键问题不是国企方向之争和评估尺度之争,而是怎样在改革中遵循平等竞争加特殊优惠的统一规则。

李肃指出,平等竞争包括允许不同竞争者平等进入,金融环境能为职业经理人提供平等的金融支持;特殊优惠则是指对优秀经营团队给予政策的上支持,建立决策优惠条款的合理机制。

成功转型六大“锦囊”

志存高远的企业家,都梦想企业成为“百年老店”。但现实却很残酷,有的企业刚诞生就不幸夭折,或成为他人的“食物”。李肃认为,改制企业要确保企业基业长青,除了完善机制,还要重视在十字路口作出正确抉择,即战略转型。

李肃认为,转型要知己更需知彼,“彼”包括对手和产业环境。他列出6大指标供企业家参考:

一看产业规模。不够规模的产业不可能成就一家大公司,著名跨国公司都是在有规模的产业中孕育成长。

二看产业结构。企业家选择产业有时习惯看重成长性,实际上一个长期没有成长的产业里也有许多做得好的,如可口可乐、麦当劳。在国内,保持20%以上速度增长的旅游业,却因无序竞争使企业做大困难重重。

三看盈利模式。企业家必须知道拟进入产业有没有现实的盈利模式,产业空间总量有多大,投入需多大,采用什么商业模式才能拿到预期的市场份额,等等。

四看行业资源和资产如何分布。譬如进入石油业,就要研究油田如何分布、储量如何,没有资源不可轻易冒险。

五看行业管制情况。企业家需熟悉政府有关产业政策,其如何影响行业结构规模。不可只看行业现有地位,而要确切知道它在结构变迁中处于什么位置,是处变革中的领导地位,还是被淘汰地位。

六看产业技术走势。要知道行业核心技术掌握在谁手里,并需考虑若进入该产业,能否通过并购等方式拥有核心技术并保持领先。

除此,进入一个产业之前,还须研究目标行业和现在行业之间的协同和呼应。

“民粹主义”“仇富心理”是阻碍

李肃认为,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需要正确的国民意识、社会心态和民族情绪。

我国经济超常规发展的现状,需要和谐融洽的国民意识与政治民主化进程相适应;需要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与经济的高速成长相对接;需要超日赶美的民族情绪与国际地位的提升相配合。而一些非主流社会思潮的出现,却对这一历史潮流形成逆动。

李肃最为担心的两大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思潮,一个来自政治领域,一个来自经济领域。前者是陈水扁叫嚣的“民粹主义”,一旦引发台海战争,势必直接破坏中国政治经济的正常发展;后者是随着社会和民间财富积累渐显端倪的“仇富心理”,这种心理一旦把消极公平情绪引入歧途,势必破坏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影响经济健康高速发展。

李肃认为,我国国民意识、社会心态与民族情绪的转型与调整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经济高速健康发展的保障。学界应该用理性思维正视经济新出现的现象和问题——无限制地放大弱势群体的消极情绪,对中国经济发展弊多利少。

关键在于人和文化

李肃认为,除了技巧,企业转型成功拘关键要素在于“人”,在于“文化”。两者属于“道”的范畴,是目前我国企业成功转型普遍存在的“软肋”。

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家,加上资本、资源、产业和管理四方面的能力,是企业成功转型缺一不可的要素。李肃认为,每一种转型模式最先拥有的能力虽不一样,但都必须经过企业家中心这个循环,才能成功转型,企业家对此的思路必须清晰。

他举例说,有的企业转型采取资本切人模式:先拥有资本,然后进入产业进行整合,通过并购企业在某些产业做到最强,有了品牌概念,于是被资本市场看好。但这种模式光有概念不行,还需培育资源和适应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才能出利润,才能对资本有进一步的影响。

在企业家——资源——资本——产业——管理环节中,如果企业循环到产业和管理时出现路障,会使产业无法发展甚至灭亡。

李肃特别指出,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成功转型的作用不可低估。人力资源和文化是战略落地的保证。中国企业家,特别是很多民营企业家很“牛”,因为他过去的成功都是靠自己拳打脚踢干出来的。对于这一点,李肃提醒,在今天,如果一个老板不能把自己从创业型企业家转型为企业的领导者,不能把由一个人决定企业的命运转向企业家团队决策,企业持续发展可能风险加大,甚至变得举步维艰。

中国制造借WTO起跳

多年以前,如果没有绝对垄断资源,中国靠市场生存发展的企业要跻身世界行业顶级阵容是不可想象的。而现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竞有7家企业齐齐人列国际工程机械50强。李肃认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制造业将通过发挥成本优势获得生存机会,通过弥补技术劣势赢得生存空间,管理和资本的国际嫁接,促使企业形成真正的竞争力。对于中国制造,2l世纪当务之急是考虑制造能力如何升级,怎么样进行大规模的重组和国际对接。

李肃从近年来主持的许多企业咨询案例发现,中国正从轻纺工业转向重化工业。

整个原材料体系突然出现短缺——如能源——这种短缺性的东西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决定了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基础中,整个资本的导向和资本的流向。李肃说,原来普遍认为民营企业只能小打小闹,做做小规模的聚合,其实不然。在焦炭、钢铁等行业,中国大量民营企业的资金和资源,已经开始向重化工业大规模集聚,速度和集聚能力惊人。中国的重化工业,现在正面临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面临过的新一轮机会,这一轮机会正在使中国企业找到聚拢财富的基点,这场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和产业提升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财富,将成为值得依靠的全新的经济增长不可小觑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