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引爆商机:利己又利人的财富阶梯
19723100000002

第2章 你也可以是赢家(1)

以扎实的行动去经营商机,为企业开辟财源,为自己拓展“钱途”。无论开源或经营机会,都是企业管理或生活工作规划所必须的。

十多年前,有一位30多岁的青年人,在好友的鼓励及邀请下,离开了已有的工作,他与好友共同创立了一家玩具加工厂,从事玩具的制作。他们自信只要做得出产品,在台湾经济景气蓬勃向上及外销生意兴隆的情况下,不愁产品卖不出去,一定会发达。

但由于他们技术生疏,生产始终不顺,他们研究又研究,摸索又摸索,仅有的资本就这样耗光了。鼓励他的朋友兼合伙人,反而先失去信心,接着放弃事业拔腿而走,留下他一人收拾残局。

他独力苦撑了一段时间后,好不容易制造出产品,又为了找客户而忙昏了头。有一次,他幸运地接到了一家贸易商的外销大订单,日夜赶工把货品做好,也装入了纸箱,准备几天后交货上船。没想到台风突然过境,他鉴于工厂位于低洼地区,怕被淹水,遂把全部货品搬到二楼堆放。第二天,他一早到了工厂,还庆幸厂区没有被水淹,谁知道他一登上二楼,天哪!竟因阳台排水不通,大量的水反溢流在室内,把堆置在地面的纸箱及箱内玩具全部泡坏。后来他虽然经过赶工加班,补足了货品上船,但已赔上不少的血本。

他又做了一段时间,东挪西借地勉强维持工厂的营运。后来,他很高兴地又接到一笔大订单,也准时交了货,并于约定好的日子前往收账。好心的客户知道他的财务困境,特地把40万元的货款提现给他。那天他拿到大笔的现金已是下午4点,他因不便将钱存入银行账户,便将它带回了工厂,锁进了铁柜内。6点多,他带着工人出外吃便餐,7点多回到工厂,发现铁柜被撬开,所有的现款不翼而飞。

此事令他非常灰心,于是他关闭了工厂,只好回到了家中等候机会。

有一位好心的长辈,同情他的遭遇,为他找到一个工作机会,并与面试的老板约好于某日上午11时面谈。

介绍人怕他迟到,故意把面谈的时间说早了半个小时,面谈的当天,介绍人也特地赶到现场,谁知到了11点,仍不见他的踪影。介绍人打电话到他家,家人说他10点就出门了。到了11点半,面试的老板有事等不及先走了,他才打电话进来,说明他迟到的原因。

原来,他在公共汽车上不小心碰到了一位老先生,本是一件小事,他却被老先生缠住不放,好说歹说,拖到了11点半,老先生才放他走。他赶紧找到了公用电话,打电话回家查到了面谈所在地电话,再打进来已迟了一步。算一算时间,那位老先生放他走的一刻,也是面试的老板离开的时间。

太不可思议了吧?!有人说他太背运,这位先生的运,的确背到极点;有人说此事太玄奇,这样事情的发生就那么凑巧。只是,此事也让人明白,不管创业或就业,没有机运,寸步难行!

1.赢家的画像

1995年6月26日,《商业周刊》刊登了一篇题目为《如何在35岁当上总经理?》的报导。作者王文静在文中指出:

当年,惠普科技公司的总经理柯文昌、前安源电脑公司(王安电脑的销售公司)总经理林荣生,都是在35岁之前,当上国际电脑公司的台湾负责人。

怡富集团的许立庆,31岁时首任怡富投顾问公司的总经理,34岁转为怡富投信的总经理,35岁又成为怡富证券的总经理。

公关精英关家莉,32岁当上总经理;滚石唱片公司的张培仁,30岁也当上一家的企业总经理。

我们注意一下报纸的征才专栏,就会常发现,很多待遇优厚和吸引人的工作,找的多是30~35岁之间的人才。环顾我们的四周,这个年纪的青年才俊,正活跃在各个工作领域。他们大多雄心勃勃,对前途充满了乐观与自信,有的人致力于爬上高位,追求“35岁当上总经理”;有的人期望名、利、权皆得,自立当老板。

上述的事实也证明,不一定非要是企业家的第二代才能成就大业,的确有许多的年轻人在30岁左右时很多人当上总经理。我们回顾台湾的商业史,就会更加坚信这样一个观念:“白手”也可以“起家”!

“人往高处爬,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的法则,但是,大家都当总经理或老板,谁来当部下?于是,自然也就产生了“能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竞争规则,同时在一些人的头脑中也产生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想法,这些人的行为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商业法则,他们的行为使得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自相残杀。但是,有没有捷径或秘笈,让人们不经残杀,而能坐上高位、登上高峰呢?我们且逐步探讨。

嚼台湾早期的赢家

早期的台湾,若非政治人物,欲求飞黄腾达,除了创业当老板之外,很难找到第二条途径。

因此,“白手起家”不知会被多少人羡慕?也不知为勤劳创业者树立了多少典范?所谓“时势造英雄”,这个时势,有脉络可寻。

(1)替代进口,造就产业赢家

1950年的台湾,工业刚在起步,很多物资甚至民生用品都依赖进口,若有本事在台湾生产来取代进口,不愁产品卖不出去。于是一些技术人员纷纷创业,凭借勤俭而起家。

20世纪60及70年代,台湾工业以进口为主转为以出口为主。企业只要大量生产,并且其产品物美价廉,欧美庞大的消费市场,一直会把这些商品吸收过去。正是这个时期台湾企业培植了今日台湾的企业家。

(2)外销顺畅,造就外贸赢家

工业生产由以进口为主转为以出口为主,这种转变虽然壮大了台湾的工业,也种下了台湾企业“会产不会销”的因果。很多台湾的产品,挂的都是别人的品牌,生产者一批人,贩卖者另一批人。

60及70年代,很多精通外语的白领阶层,利用住家兼办公室,创立了“一人公司”,从事外商的接待及外销机会的开发。逐渐地,羽毛渐丰,他们转而成为大型的贸易商,在时势中称英雄。

(3)产业成长,造就推销赢家

早期的工业,除了“会产不会销”的因果外,也种下了“会制不会造”的因果。源自于进口被替代,仿制商品是惟一目的,虽然扩张至“承包加工”,由于是外商提供样品,大家照样仿制,逐渐失去了自我创造产品的能力,反而让纯作销售的人,得到了一片生存空间。

没有外销渠道及人才的制造业,一方面依赖外商及贸易商替他们销售产品,一方面依赖进口商替他们寻找原材料,甚至指导他们制造,因此给了业务人员创业的机会。业务员的工作,是将产品或原料自制造商之手转到使用者之手,他们所依靠的是信息,也就是商品的来源及特色和使用者的名单及要求。他们凭借丰富的知识与经验,掌握了适当的货源与渠道,即使是借资金也能创业,而因市场的需求量年年增长,产品不必顾虑卖不出去,时运加上努力,造就了推销员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