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者每天读点《韩非子》(韩非子管理日志)
19376900000025

第25章 五月 顺势而治(4)

案例引导

荷兰有一个城市为解决垃圾问题而购置了垃圾桶,但由于人们不愿意使用垃圾桶,乱扔垃圾现象仍十分严重。该市卫生机关为此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第一个方法是:明确规章制度,加大惩罚机制,服把对乱扔垃圾的人的罚金从25元提高到50元。实施后,收效甚微。第二个方法是:增加街道巡逻人员的人数,成效仍不显著。

后来,有人在垃圾桶上出主意:设计了一个电动垃圾桶,桶上装有一个感应器,每当垃圾丢进桶内,感应器就有反应而启动录音机,播出一则故事或笑话,其内容每两周换一次。这个设计大受欢迎,结果所有的人不论距离远近,都把垃圾丢进垃圾桶里,城市因而变得清洁起来。

在垃圾桶上安装感应式录音机,丢垃圾进去播出一则故事或笑话,效果远比那些惩罚手段好得多,既能达到目的,又不会让人们感到厌恶。

可见,建势也要顺应规律,顺应自然,符合人的喜好和需求,让其自然而然的去做,把规矩当成一种习惯,甚至是快乐的体验。

管理智慧

许多成功的企业,都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拥有成熟的制度模式。所以,在市场竞争变化面前,管理者往往信心满满,从不怀疑和否定自己旧有制度继续存在的价值。然而由于墨守成规,企业昔日的辉煌慢慢蜕变成了生存道路上的障碍,成为可怕的组织惯性。

一个企业在确定了其规章制度和管理模式后,企业成员总会可以在实践中摸索出它的程序,并逐渐习惯地运用这套程序解决各种问题。习惯成自然,在实践中,管理者与员工很少会再去思考这些方法是否依然合理、有效。殊不知这些制度早已经不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

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要想赢得优势,就必须学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迅速调整方针制度。优秀企业的衰退并非是它面对变化束手无策,而在于它所采取的行动能否顺应时代。

所以,管理者必须对旧有的规章制度及时、全面地梳理、修订、完善,这样才能使企业朝先进、科学的方向发展。

行动指导

制度必须符合企业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符合企业应对同业竞争和市场现状;公司的制度在时效性的基础上,更要能够引领企业能够走在其他企业前面,并符合时代潮流方向发展。如果公司制度不能引领企业加速发展,甚至落后于发展的潮流,那么这样的制度早就应束之高阁。

第四周 铁腕立威,抓牢权势

星期一 权势不可以借人——权势不能转让给别人

韩非子箴言

权势不可以借人。上失其一,臣以为百。故臣得借则力多,力多则内外为用,则人主壅。

——《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徽》

折射道理:权势不可以借让给他人。君主一旦失去一分权势,臣下就会百倍地利用。所以臣下能转借到权势就力量强大;力量强大,就会使朝廷内外都为他利用;朝廷内外都为他利用,那么人主就会蒙蔽。

案例引导

嬴政初为秦王时,秦国目睹耳闻之处,都是吕不韦的声威。喧宾夺主,的确压过了年轻的秦王。此时在诸侯列国君臣当眼中,确乎有如没有嬴政这个真正的秦王存在。

随着逐渐长大的嬴政,自然是无法容忍这种有名无实的尴尬处境。但他深知处置吕不韦需要一个渐进突变的过程。于是他先果断地斩杀了嫪毐,想等到确有实力了,再向吕不韦果断出击。

在政局趋于平稳时,嬴政决定扼制吕不韦的权力。

嬴政先是罢了吕不韦相国的之职,然后又把其逐出咸阳,到洛阳的封地。

嬴政担心吕不韦被贬之后,思想有所转变,成为六国的风云人物,于是决定抛开个人感情,对吕不韦再次做出处理。他写信给吕不韦说:“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这两句话说得何等无情,这话从国君口里说出,吕不韦自然无力争辩,他知道早晚难免一死,于是,吕不韦喝下毒酒,自杀身亡。

后来,听到众门客吊唁吕不韦的消息,嬴政下令对吕不韦的门客进行处置。命令中规定:凡是吕不韦的门客临丧的,如果是晋人,一律驱逐出境;如果是秦人,俸禄在六百万以上的官员一律免除爵位,迁到别的地方去;如果是俸禄在五百石以下的官职,又不曾临丧葬的,迁到别的地方后可以保留原来的爵位。最后嬴政又特别强调:“从今以后,如果有像嫪毐、吕不韦那样专横的,一律按照此例籍没他的全家为奴。”

管理智慧

我们可以说秦王的做法有些残酷无情,但从嬴政个人角度来看,对于像吕不韦这样影响力极大的“权臣”,没有嬴政这样的铁腕还真的不容易制伏,发展下去,势必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嬴政管人的高明之处正在于此。

每个管理者身边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权臣”,做事干练,能力很强,面临一些重大事情或者难题时,他会挺身而出站在前沿,帮你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从而抵挡冗事杂务的侵扰。这样的下属虽然能力强,可以为管理者分忧解愁,但也有其消极作用的一面。因为能力强往往会自恃清高,如果管理放任自流,一旦他的影响力威胁到你对整个局势的控制,恐怕不管也得管了。

行动指导

当一个团队里有位高权生的下属时,身为管理者应该及时扼制其影响力,否则可能会出现无法想象的后果。

星期二 夫有才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才能和势位兼有

韩非子箴言

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加长也,位高也。

——《韩非子·功名》

折射道理:只有才能而没有势位,即使是贤德的人也不能制服无德无才的人。所以将一尺长的木材树立在高山上,那么它就可以俯视千仞深的山涧,不是木材长高了,是它的地位很高。

案例引导

东汉的班超就是一个既有才能、又有谋略,而且敢于利用权势的人。

东汉年间,东汉王朝为了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抗御匈奴的侵扰,就派遣班超作为使节出使到西域去。

班超他们先在鄙国住了几天,鄯善国王待他们还挺热情,可是没过多久,班超便察觉国王对他们越来越冷淡。

夜里,班超派人潜进王宫,发现国王正陪着匈奴的使者喝酒谈笑。

接下来的几天,班超又设法从接待他们的人那里打听到,匈奴不但派来了使节,而且还带了100多个全副武装的随从和护卫。他立刻意识到了事态已经发展到很严重的地步,就马上召集使团研究对策。

班超对大家说:“匈奴果然已经派来了使者,说动了鄯善国王,现在我们已处于极度危险之中,必须采取措施,积极行动。”

当时,有的人质疑班超没有这样的权势,班超猛击了一下桌子,果断地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我们只有下决心消灭匈奴,才能完成我们的使命!”当夜,班超就带人冲进匈奴所驻的营垒,把100多个匈奴人全部消灭了。

第二天,班超提着匈奴使者的头去见鄯善国王,鄯善国王又吃惊又害怕,很快就和汉朝签订了同盟协议。

班超的举动震动了西域,其他国家也纷纷和汉朝签订同盟,很多小国也表示和汉朝永久友好。班超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使命。

管理智慧

在危急的情境之下,就应当像班超一样果断,敢于发挥自身的权势,冒最大的危险,这样才能够获得成功。否则,就算班超有着过人的学识与智慧,不发挥自己的权势,自然也无法完成使命。

有人用“领导=实力+权威”来概括现代组织领导的特征,突出了实力与权威是构成领导能力的要素。以往人们总是强调,领导的能力比什么都重要,其实未必尽然。要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不仅要有过硬的实力,还需拥有非凡的领导气质,即权威。只有敢于利用权势的人,才能号令属下,才能使团队成员团结一心,劲往一处使,从而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行动指导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应该只具备丰富的知识,良好的能力,还必须具备能发挥这些能力的权威和势力,否则,就算学富五车,得不到认可和执行,也是枉然。

星期三 势不可害——权势不可侵害

韩非子箴言

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势不可害,则虽强天下无奈何也,而况孟常、芒卯、韩、魏能奈我何?其势可害也,则不肖如如耳、魏齐及韩、魏犹能害之。然则害与不侵在自恃而已矣,奚问乎?

——《韩非子·难三》

折射道理:大凡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是依靠他们的权势。权势不可受侵害,那么即使天下最强大的国家也不能把我们怎么样,何况是孟常、芒卯、韩、魏国,能够把我怎么样呢?君主的权势可以受到侵害,那么像无能的耳、魏齐及韩、魏也能成为祸患。既然如此,那么受不受侵害,就在自己把握而已,哪里还用问旁人呢?韩非子的这段话是为了说明权势对于管理的重要性。

案例引导

康熙六年,康熙已有亲政的想法,于当年七月初七举行亲政大典,宣示天下开始亲理政事。

此时鳌拜的党羽已经形成,势力强大。正白旗辅政大臣苏克萨哈以身患重疾为由上疏要求“往守先皇帝陵寝”,此举自然有迫使鳌拜、遏必隆辞职交权的意图,于是鳌拜矫旨指责苏克萨哈此举,操纵议政王大臣会议,颠倒黑白,给苏克萨哈编造了“不欲归政”等二十四款,拟将苏克萨哈及长子内大臣查克旦磔死,其余子孙无论年龄皆斩决籍没,族人前夕统领白尔赫图等亦斩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