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南疆(慕士塔格文丛)
16713700000021

第21章 阿曼尼莎汗王后

提孜那甫河曲边有一条沿河小路,进入初冬,常有打柴的毛驴车经过。沿河一带生长着茂密的芦苇和丛生的灌木,据说,河曲上原本没有路,也很少有人来这里,是打柴人趟出了这条小路。后来,打柴人陆续聚居在提孜那甫河北岸,形成了库木什买里村。“库木什买里”原意就是“长满芦苇草的地方”。至今,刀郎人打柴草多用来自家取暖,富余的柴草有时也会带到巴扎上卖掉。

走在这条小路上的一代又一代刀郎人,周而复始地过着半耕半牧的生活,他们一生中大部分的光阴都忙碌在这条小路上,直到有一天,从这条小路上走出一位女子,使这条路具有了传奇般的色彩。她从容地走进叶尔羌汗国宫殿,她的名字和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联系在一起;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奇迹般地在一个女子身上实现了,她就是十六世纪划时代的音乐家、诗人阿曼尼莎汗。

阿曼尼莎汗生于公元1534年,幼年时母亲去世,父亲阿合木提是一位民间艺人,以鬻卖柴草谋生。阿曼尼莎汗从小随父学艺,尤其擅长演奏弹拨尔琴,不仅如此,天性聪颖的她还能自度词曲、即兴赋诗,阿曼尼莎汗的天赋是无人比及的。

阿曼尼莎汗入宫的经过极具浪漫色彩,《乐师史》一书中有翔实的记述:公元1546年秋末的一天,叶尔羌汗国君主阿不都热西提汗率一队随从,前往麦盖提尕孜库勒一带围猎。每到黄昏,阿不都热西提汗就乔装成农夫模样,以借宿为由,到村落里了解民情。一天傍晚,阿不都热西提汗只身来到了阿合木提的家,见屋内有一柄弹拨尔琴,他请求主人弹奏乐曲,阿合木提便让女儿阿曼尼莎汗为客人演奏弹拨尔琴曲,在盘吉尕木卡姆乐曲伴奏下,阿曼尼莎汗唱道:

我们的主啊,万分感谢你,

你把一个公正的人封为一国之王,

阿不都热西提汗为穷人遮住了灼体的炎阳。

乃斐斯啊,要对神圣的胡大发誓:

如若不为公正的国王祷告,

就要受到无情的惩罚。

阿不都热西提汗听罢,十分惊奇,追问歌中的格则勒诗(一种十四行诗体)是谁写的,乃斐斯又是什么人。阿曼尼莎汗回答:难道我只配背诵别人写的格则勒诗?乃斐斯诗人就站在你的面前!阿不都热西提汗表示怀疑,阿曼尼莎汗遂唱道:

胡大啊,这奴仆对我狐疑不信,

今晚顿觉屋子里荆棘丛生。

阿不都热西提汗惊喜万分,匆忙回到驻地,不多时,更换装束的阿不都热西提汗在众随从的簇拥下,又来到阿合木提的家门,他表明自己的真实身份,并向父女两人致歉。阿不都热西提汗请求阿合木提将女儿嫁给他作为妻子。这一戏剧性的浪漫过程在后来被阿曼尼莎汗称为“带刺的经历”。

不久,十四岁的阿曼尼莎汗被迎娶到叶尔羌汗国的王宫,从此,提孜那甫河畔打柴人家的女儿,开始她的文化艺术创作生涯。

据《拉失德史》记载,阿不都热西提汗(又译为拉失德汗)的母亲是他父亲所娶的部落民女中的一人,在他的父亲速檀·赛德汗在安集延被囚禁时,阿不都热西提汗的母亲跟随前往,不久,被人强行将怀孕七个月的母亲与速檀·赛德汗分开,有关于他母亲后来的下落不明。这段幼年的经历,自然会对阿不都热西提汗之后的成长及对人生的理解带来影响,他不像叶尔羌汗国上层门第出生的贵戚有门阀之见,至少,在他的血统里有平民的意识。

对于这位后来登上叶尔羌汗国王位的人,《拉失德史》书中介绍:“他身体强壮、四肢健全,谈吐优美绝伦。除了他父亲以外,很少看见有人的箭法能和他相比。他非常勇敢,以至于剽悍的地步。他那高雅的谈吐,宛如绝世无双的明珠;对于某几种乐器他是技艺娴熟,对于所有的艺术和工艺都卓具才能。”因此,这位君主与阿曼尼莎汗的姻缘,是建立在文化艺术基础上的,准确地说,是建立在刀郎音乐的基础上。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尕孜库勒乡卡藏库勒村农民拉曼·莫明在戈壁滩打柴时,发现一件特殊的衣物和一张坐毯,经专家对两件衣物的图纹花饰鉴定,证实为十六世纪叶尔羌汗国王宫使用物品。同时,在巴扎吉米乡阿卡村发现一只木箱,内有长箭27根,亦为同时期王宫狩猎时器物。这表明麦盖提当时几乎成为王公贵族狩猎的野生动物苑。

阿曼尼莎汗卓越的音乐才能并非偶然现象,因为音乐艺术是表演艺术,是需要在民间以表演形式存在的,而且,须有一个相适应的音乐环境,它表明麦盖提民间刀郎乐舞在十六世纪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十六世纪或更早一些时,已成为同一时期维吾尔族代表性的民间乐舞,只是缺少被发现的机遇,阿曼尼莎汗是带着传统的刀郎乐步入叶尔羌汗国王宫的。

如果说,九世纪以前是古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音乐的雏形期,九世纪之后,西域疏勒、莎车等地已流行十二木卡姆音乐。公元十一世纪,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所著的《福乐智慧》,以叙事体长诗宣阐伊斯兰教的哲学伦理思想,这部长诗巨著以其清新典雅、形象生动的语言,表现出作者极深的文化造诣。在穆哈默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语大辞典》中,收录的民谣已属格律化的曲辞,这些曲辞绝大部分源于古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这两部巨著对西域和中亚地区产生极大的影响,它们代表的是当时维吾尔族文化艺术的水平。尽管在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一直未曾中断,但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盛行的十四行诗体及音乐,对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不可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可以说,在文化艺术范畴,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对中亚地区的国家和民族产生过辐射性的影响。

阿曼尼莎汗在王宫内潜心所做的是收集、整理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勘订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内容及编排,同时,完善由自己创作的盘吉尕木卡姆。

根据上世纪五十年代维吾尔族民间艺人吐尔迪阿洪的记述,十二木卡姆的名称和排列顺序为:

1.拉克木卡姆

2.且比雅特木卡姆

3.木夏乌热克木卡姆

4.恰尔尕木卡姆

5.盘吉尕木卡姆

6.乌扎勒木卡姆

7.艾介姆木卡姆

8.乌夏克木卡姆

9.巴雅特木卡姆

10.纳瓦木卡姆

11.斯尕木卡姆

12.依拉克木卡姆

这十二支木卡姆,基本上保存了十六世纪叶尔羌汗王国时期的原创面貌,被世人称为《喀什十二木卡姆》。

这里不能不提到协助阿曼尼莎汗整理十二木卡姆的维吾尔族音乐家喀德尔汗。据《乐师史》记述,喀德尔汗改良了热瓦甫和八弦琴(胡西塔尔),并创作出《维沙勒》木卡姆。喀德尔汗还是一位诗人,将流传于世的格则勒格律诗收入十二木卡姆内。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当我弹心灵的琴,

我的心底就是无际的乐园,

那迷人的歌像百灵飞窜在麦西热甫乐曲中间。

十二木卡姆套曲像是十二个月亮照亮每个人的心田,

不是你,也不是我,

而是万众欢乐的源泉。

这是一位对十二木卡姆充满激情和热爱的音乐家,他对十二木卡姆所作的贡献不可泯没。

据相关记载,阿曼尼莎汗还创作了《依西莱提安库孜》木卡姆,但似乎未完成整体创作,既然对十二木卡姆整理、修订已完成,那么,《依西莱提安库孜》木卡姆可能是收集散佚在民间的木卡姆,或者,刀郎木卡姆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阿曼尼莎汗,这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在她三十四岁时因生育去世。身后留下伦理作品《美德》、美学作品《心灵的商议》及抒情诗集《精美的诗篇》。

阿曼尼莎汗是维吾尔族音乐史上的骄傲,但不要忘记,当她从提孜那甫河畔走向叶尔羌汗国王宫时,带走的是刀郎木卡姆和源源不断地为她提供灵感的古老的传统音乐。虽然她所居住的旧址已被湖水淹没,但在后来的四百年间,倾慕阿曼尼莎汗的刀郎人,像众星拱月似的聚居到湖区的周围。麦盖提尕孜库勒乡库木什买里村的姑娘对刀郎音乐都有浓厚的情感,其中也不乏能歌善舞的佼佼者,因为这里是阿曼尼莎汗的诞生地,库木什买里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音乐村。

如果说,阿曼尼莎汗是一位天才的音乐家,后人关于音乐天才成长的环境又将怎样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