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走过的一些城市中,历史上遗留下的民居已被林林总总的高楼大厦湮没,而喀什的老城依然保留了较完好的古老民居,这对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来说,的确是一件幸事。建筑本身就是一部凝固的历史,它不仅能反映历史上的社会经济及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建筑的审美观。喀什的老城建筑并非是一时所筑,人们可以从不同时期的建筑,看到这座城市往昔的景况。
老城民居的特色之一是分布在老城区中的一条条古巷,它是民居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在众多的古巷中,阔孜其亚贝希巷是我去得最多的地方。
吐曼河水悠悠东流,阔孜其亚贝希巷是吐曼河流经一座山丘上的建筑。古巷南面临河,西侧是东湖风景区,依山傍水,绿荫环绕,历史上曾经是环境优美的人类栖居地。有人考证,古巷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如果从中选出部分古老结构屋形观察,可能会更早一些。
现存的古巷有一个较宽的正门,是居民区主要的通道,巷道由低至高依势修建,因此,巷内多为坡道。坡底的民居修筑时间较早,依山挖方筑建墙垣,房基稍低于巷道的水平线,这是一种较早时期的建筑特征,而这种营造方式为居住者普遍采用。由于房屋基础采用挖方筑建,基础十分坚固,尽管年代久远,房屋四壁墙体很少出现结构上的畸变。
巷道是随着山丘上不断增建的房屋向高处延伸的,一排排房屋阶梯式地增高,巷道曲回其间,这种合理的布局一直伸展到最高处。在一座山丘上筑建越来越多的房屋,巷道狭窄是必然的,因为再没有奢侈的地面可供利用。
古巷的房屋大多为双层建筑,有的为三层。一般最下层为寝居室,里面冬暖夏凉,但通风与采光的效果较差,人们日常更喜欢在第二层房间中活动,二层上起半高式的平台,有的则在上面以木结构的形式架起亭廊。为解决采光的不足,在不太宽敞的庭院之内留有天井,每层上下有阶梯相连,院落虽然狭小,但没有压抑感;院落的顶层是一片开阔的空间,给人留下直对空间的感受,在当时没有玻璃等建材的情况下,它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采光结构。即使在今天,城市里的房屋建筑也多是封闭户型,而古巷的民居则是半封闭的,一扇门封闭的是平视空间,但在平台上可同时与比邻的几家相互通话,或许这种建筑的本身就具有一种人情味,而不同于关门即密封的现代建筑。
老城民居建筑另一个特点是隔墙共有,这样既节省了占地面积,又起到了整体坚固的作用,每户的隔墙与院墙垂直相衔合,而院墙又像城垣一样纵贯于古巷两侧,院墙上的门户设置错落而无对开的,这些都说明民居注重实际生活的功能及建筑布局的合理性。当然,这里的居民也自觉地履行约定俗成的规矩,不以利已的欲念侵占巷道,所以巷道左右的墙面整齐划一。
这让我突然想到了人群的概念,也就是说老城的民居是以群体的人文思想筑建房屋的,和睦的群体,在房屋构建时是互相为邻的,一道墙壁两家共用,一座过街楼阁成为几家相互往来的空中过街桥。如果不是那种融融的邻里之情,老城民居的特色也就荡然无存了。
我不能说这里的民居是最美的,但它无疑是历史遗留下的“最高建筑”,高达几十米的一座山丘上的民居比起城市中的高楼大厦并不逊色,尤其是它涵盖的建筑构想,既注重了实用价值,又显示出对传统建筑的理解,较好地融合了建筑与人文的关系。这里见不到豪华的宅院,也缺乏现代化的设施,更没有城市人消遣的游艺场所,但他们不缺少自己拥有的空间,以及和睦相处的群体。作为一个行旅者,古巷建筑的人文特色令我羡叹不已。
当我走出巷口回望时,觉得过去这里应该是一座用于防御设施的大门,在当时,这里既可能是一个家族的居住区,也可能是类似部族的营地,无论是作何种用途,都体现了当时人的建筑智慧,但还是不要妄加猜测。
喀什的古巷是一类特殊的建筑组合,它的“群”的建筑概念是值得探究的,或者有一天能为建筑师们提供可以借鉴的东西——并不只是为了探寻历史上的建筑。这自然也包括古巷是重要的旅游景点,毕竟,留给后人的古建筑越来越少了。
巷道曲径幽深,却很洁净,让人觉得巷道不是用冰冷的砖石砌成,踩在上面能感触到阳光留下的余温,砖石拼贴的花纹很清爽,像是被人刚刚用手擦拭过。
狭窄的巷道没有让人感到局促,相反,当光束投在巷道民居上形成黑白对比的影像时,镜头中定格的画面有一种深邃的空灵感。
阔孜其亚贝希巷的男人们外出谋生去了,古巷留下了女人和孩子——那是一群毫不怯生而又十分可爱的孩子。巷道民居的门扉对所有的旅行者都是敞开的,行走其间,从古朴的民居中可以嗅到古巷人家淳朴的气息。
古巷女人们刺绣的花帽是很出名的,也比商店里便宜许多,当我步出古巷时,多了一个标记——那是阔孜其亚贝希巷女人特地为我精心绣制的一顶维吾尔族小花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