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南疆(慕士塔格文丛)
16713700000013

第13章 昆仑(2)

昆仑山在很早就被中原人视为神山,昆仑山似乎是世人用来造神的山,因昆仑山而产生的神话相继不绝,如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姮娥窃药奔月、姜嫄履大人迹而生后稷,均与昆仑山相关。由于这种原因,在诸子百家的书中几乎都可以看到与昆仑山相关的文字。赋予昆仑山、西王母神话色彩的还有道家和杂家,道家认为西王母掌握长生不死之药,因而将西王母奉为神仙。

古代人崇拜山,黄帝曾登丸山、岱宗、崆峒等山,但并无封禅、祭祀等活动,秦始皇登基后,才以皇帝的身份封禅泰山,而秦以前的有关天子封禅的记载,似乎都不太翔实。只有昆仑山是个例外,虽地处距离中原遥远的西方,但昆仑山盛产美玉,连同那些路途中传说的故事,昆仑山的名气在先秦时期就相当大,而中原的诸山,名气尚小,还没有凑够“五岳”。五岳之中,以东岳泰山最负盛名,其次是中岳嵩山,大概嵩山地处中原,便于天子出行封禅,所以,嵩山在五岳中也算是有些人气的山。

至迟在周代,周天子就已经意识到要想让诸侯们唯命是从,除了武力征服,精神上的征服也同等重要,最充足的理由是借天帝和神的名义,赋予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力。于是,构建了一套思想体系,将昆仑山虚拟为天帝授权于人间天子的地方,黄帝的驻地也请到了昆仑山,并且在昆仑山顶建宫殿,使之成为人格化的神山,至少,在先秦时期已成为文理信条。所以《山海经》中说,昆仑山是天帝的“下都”,这座世上建筑最高的宫殿,是天帝在人间的唯一居所,是所有历代天子膜拜的地方。周代天子的始祖是后稷,他生在西方,周人就把西方当做自己的发祥地。从对日月的崇拜开始,到借助天帝之力,表面上是周人继承天帝的意志,实际上是以族源、出身来维系统治者的根本利益。

传说时代五帝对天的崇拜,周代法天制度的建立,以及先秦各家流派的思想,都与昆仑山神话的生成有密切的关系,但这一切都以昆仑山的存在而产生,并不是凭空的虚构,在这些基本素材之上产生的神话传说,在当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在先秦时期,神往昆仑山已经使哲学思想领域发生了变革,超凡脱俗的思想家走在了时代之前,这个人是屈原(前340—前278年)。屈原在《离骚》中记述了他神游昆仑山所见到的情景:

朝日之时,屈原自安葬帝舜的苍梧,驾虯龙车出发,趁夕阳未落,赶到了昆仑山高处的悬圃;站在悬圃的门前徜徉,不觉天色已近黄昏;屈原让御夫羲和慢行,不要迫近崦嵫山落日的地方,道路漫漫而悠长,屈原要趁此时光,上下求索;于是,放马咸池饮水,折取若木拂拭夕阳,怡然等待明月升上昆仑……

“咸池”即高山咸水湖泊,于田县境内的乌鲁克库勒湖是昆仑山咸水湖,海拔约四千七百米,素有瑶池之称,大概就是屈原所说的“咸池”。

屈原乘车来到天帝居住的地方,他让人打开天门,但守门的人倚门而望,却不为他开门;屈原又到了昆仑山河源“白水”;在昆仑山中,他以琼枝作为佩饰,寻问、追求理想中的美好事物。昆仑山是屈原追逐的纯正精神世界,在绮丽的想象中,蕴藏着他对美政的追求,对高尚道德矢志不渝的忠贞。

如果说,《山海经》中对昆仑山的描述多少有些恢怪不经,诸子谈论昆仑山多为明理喻事,屈原则是带着怀旧的情感,印证往日的憧憬。由政治见解到是非的辨证,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屈原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没有把神的观点带到昆仑山。

姜亮夫先生说:“为什么屈原在作品中说要到昆仑山呢?屈作中不少地方写到西方,值得我们注意。屈原对四方的态度不一样:东方,因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有好感;对西方、南方的感情最深厚。从楚国的历史看,向南方开拓是楚国的国策,所以到南方是要找一个安家的地方。而西方则是追念祖先、寄托感情的地方,因为楚国的发祥地在西方;对北方则没什么感情,在作品中往往将北方写得很可怕。高阳氏来自西方,即今之新疆、青海、甘肃一带,也就是昆仑山来的。我们说汉族发源于西方的昆仑,这说法是对的,也只有昆仑山才当得起高阳氏的发祥之地。”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三苗原居住在洞庭湖至彭蠡一带,多次作乱,舜察访归来,将三苗的情况报知帝尧,于是迁三苗至三危,即今天的甘肃敦煌一带,同西戎杂处。姜亮夫先生说屈原对西方感情深厚,大概说的就是这一层原因。

古代人崇拜大山,并以玉祭祀山神。人们认为,以玉祭山是对山神赐福的回馈,因此,对昆仑山的崇敬逐渐转向对昆仑山玉的企羡。在中原使用的玉器中,以昆仑山的玉质为最好,尤其是昆仑山所产的白玉。在古籍中,因昆仑山脉某一座山盛产白玉便直呼其为“白玉山”。《穆天子传》记载中,用以赠答的礼品都离不开玉,尤其是周穆王以玉作礼器使用,反映了当时盛行礼玉之风,这一点中原与昆仑山地区是相同的。

昆仑山产玉是中原玉文化的物质基础,昆仑山是天帝“下都”,昆仑山所产的玉因之而具有神秘性,玉的属性由物质被赋予了精神内容,这是昆仑山神话的效应。

直到汉代以前,人们认为黄河之源在昆仑山。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其河有两原:一出葱岭山,一出于阗,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蒲昌海一名盐泽者也。”当时的人认为,盐泽有一段地下潜流至积石山,出积石山为地表水,被认为是黄河之源。

直到西汉时期,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曾派遣副使到于阗国。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的副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汉代,于阗国境内有两条大河,一条即今天和田地区的和田河,由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汇流形成;另一条是于田县的克里雅河,两条河均发源于昆仑山的喀拉塔什山,河道中盛产和田美玉。

根据这段文字的含义,张骞的副使溯河源登昆仑山,所得的美玉是在山中采得的。汉初,已经使用地形、驻军等地图,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三号墓出土了两幅距今两千一百多年的古地图,因此,“古图书”中可能就有绘制西域地形的古地图。汉武帝重新勘定昆仑山的名称,用于规范专属名称,将昆仑名称局限于阗一地。大概在汉代之前,昆仑山系中的山还有别的名称。

张骞的副使在于阗穷河源、采山玉是一次按图索骥的考察,这是人文地理学的早期特征,是地图在地质学上的应用。以今天的认识,古人很早就重视河源的勘察,及对水文资料的收集,而这一切,都使得昆仑山神话逐渐被解析。

以汉初历史背景来看,开拓西域是汉武帝时一项重大的国策。昆仑山下的玉石之路,关系到军事、经济贸易等措施的实施。当时,徙民于边疆充实农业生产,水源就是一个问题,“穷河源”其实就是为屯田作环境考察,当然也包括对玉资源的勘察,这是汉武帝开拓西域的宏大计划之一。

古代昆仑山精神层面的内涵是神话、传说;昆仑山的物质基础是美玉和丰富的矿藏;而在汉代之前,昆仑山被认为是黄河的源头。在古代,即是五岳联袂,也不能与昆仑山相媲美。后人称昆仑山为“万山之祖”,的确不无道理。

昆仑山与五岳名山的根本区别在于,五岳是历代天子封禅之地,帝王在敬畏五岳的同时,将五岳作为永固江山的基石,作为精神统治的工具;昆仑山与天相接,是帝王们只能神往而不能到达的地方,昆仑山是没有任何枷锁的山,昆仑山是自由精神的乐园,这也是屈原喜欢昆仑山的原因。

历史上的一些文人为什么要去相信那些神话,为什么要争做神话殿廊下的守门人?

只有昆仑山中的人,日出日落,看着山间连绵的草甸和白玉般的羊群,让人相信这才是神话中的美!

世间许多的道理是要亲身去体会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私慕名山者,登昆仑山而小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