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诗歌史简明教程
15629200000072

第72章 明初易代之际的诗文

明初之诗尚沿袭元代余绪。沈德潜《明诗别裁序》云:“洪武之初,刘伯温之高格,并以高季迪、袁景文诸人各逞才情,连镳并轸,然犹元季之余风,未极隆时之正轨。”高启在明初有歌颂新朝之作,但不久便有退隐之志,这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关系甚大。高启与其他诗人生活在元明之际,经历过元末的动荡与明初的高压统治,不少作品表现了时代的创伤,以及愁苦郁闷的心态与人生反思,格调凝重悲怆。《明史·文苑传》说“明初文学之士”,“高、杨、张、徐、刘基、袁凯以诗著”,这“高、杨、张、徐”就分别指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均为吴人,人称“吴中四杰”,以拟“初唐四杰”。

高启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长洲(今苏州)人。年少以诗名,与同里张羽、徐贲、宋克等十人以诗唱和,时称“北郭十友”。洪武二年(1369),授翰林院国史编修,监修《元史》。又受命教授皇子。洪武三年秋,擢户部右侍郎,“年少不敢当重任”,赐金放还。与苏州知府魏观交好,观以“改修府治获谴”,高启株连下狱。因赋诗有所讽刺,被腰斩于南京,年三十九。存《高太史大全集》。

高启在明初诗名最著,“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他的诗众体兼长,模拟取法不限于一代一家,“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振元末纤秾缛丽之习,而返之于古”。虽才华横溢,清新超拔,但英年早逝,“未能熔铸变化,自为一家”。高启有感于祸乱初平,生逢圣代,登临山水,不胜欣幸,写了不少登临、怀古、赠答、写景的诗篇,可谓“盛世之盛”。如《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诗人以豪放不羁的诗笔,写出了江山的雄伟壮丽,并在深沉的历史回忆中抒发了国家统一带来的喜悦。但这种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他的《池上雁》写道:

野性不受畜,逍遥恋江渚。冥飞惜未高,偶为弋者取。幸来君园中,华沼得游处,虽蒙惠养恩,饱饲贷庖煮。终焉怀惭惊,不复少容与。耿耿宵光迟,摵摵寒响聚。风露秋丛阴,孤宿敛残羽。岂无凫与骛,相顾非旧侣。朔漠饶燕云,梦泽多楚雨。遐乡万里外,哀鸣每延伫。犹怀主恩深,未忍轻远举。傥令寄边音,申报聊自许。

此以“池上雁”借指入仕的作者。整首诗运用隐喻手法,刻画了诗人在官场中所感到的“不复少容与”的拘束与“孤宿敛残羽”的孤独。诗人不受约束的“野性”被沉闷刻板的仕途所束缚,难以适应。而这种强烈的人生志趣早在元末时的《青丘子歌》中就有所体现:

青丘子,臞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何年降谪在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蹑屐厌远游,荷锄懒躬耕。有剑任羞涩,有书任纵横。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诗人放达孤傲,不随时俗,甘愿“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当一名无拘无束的苦吟诗人。另外,高启的乐府诗反映农村现实生活,富有朴素真实的风土气息。如《养蚕词》:

东家西家罢来往,晴日深窗风雨响。三眠蚕起食叶多,陌头桑树空枝柯。新妇守箔女执筐,头发不梳一月忙。三姑祭后今年好,满簇如云茧成早。檐前蝶车急作丝,又是夏税相催时。

蚕家临收茧而繁忙,见茧多而高兴,怕夏税而担忧的生活情景,是有生活实感的。其他如《打麦词》、《采茶词》写江南农民的劳动情景,《田家行》写遭灾农民的痛苦心情,都真切感人。

高启才华出众,辞句透逸,气势豪健,以七言歌行和七律为主,是明代首屈一指的诗人。

杨基“少负诗名”,曾赋《铁笛歌》,深得杨维桢的赞赏。其诗留有元代艳丽纤巧诗风的痕迹,明人徐泰称其“天机云锦,自然美丽,独时出纤巧,不及高启之冲雅”(《诗谈》)。但也时有佳作,如《新柳》:“浓于烟草淡于金,濯濯姿容袅袅阴。渐嫩已无憔悴色,未长先有别离心。风来东面知春早,月到梢头觉夜深。惆怅隋堤千万树,淡烟疏雨正沉沉。”全诗描绘新柳风姿细致入微,构思新巧,遣词纤丽清新,显示出诗人状物咏景的功力。

袁凯在明初因赋《白燕》诗而得名,人称“袁白燕”。诗云:“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赵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诗咏白燕,但始终不出“燕”之本体,独具匠心。

刘基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官至浙江东行省郎中,后受排斥,去官归里。至正二十年与宋濂同受朱元璋征召,深受倚重,成为开国功臣之一。

刘基诗文兼长,“其诗沉郁顿挫,自成一家,足与高启相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他的诗有的作于元代,亦有入明后作,以前者为优,以作于元末明初的《二鬼》最为人所称道。《二鬼》长达一千二百多字,写管理日月的两个鬼结临和郁仪被暂放人间,五十年不得相见。后来宇宙变乱,他们相会并约定要再造天地秩序,修理南北极。“启迪天下蠢蠢氓,悉蹈礼义尊父师”,“引顽嚣,如矩规”。不料上帝认为他们泄露了天机,派飞天神王捉住他们,“养在银丝铁栅内,衣以文采食以麋”。他们无可奈何只好等待天帝息怒释疑,重回天上同游。诗中二鬼,实喻宋濂和他自己,意在通过离奇变幻的神话故事夸张他们在动乱中重建儒家道统秩序的幻想,也表现了他们受朱元璋牢笼豢养,抱负无法实现的苦闷。这首诗大概受到韩愈《双鸟》的启发,风格也接近韩愈、卢仝《月蚀诗》,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题群龙图》一首似与此诗同时,其云“世间万类皆可睹,茫昧独有鬼与龙”,谈龙说鬼,命意亦颇相近。

乐府诗《筑城词》《畦桑词》《买马词》等,或表示对时事的忧虑,或讽刺政令繁苛,重敛伤民,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如《田家》:

田家无所求,所求在衣食。丈夫事耕稼,妇女攻纺绩。侵晨荷锄出,暮夜不遑息。饱暖匪天降,赖尔筋与力。租税所从来,官府宜爱惜。如何恣刻剥,渗漉尽涓滴。怪当休明时,狼藉多盗贼。岂无仁义矛,可以弥锋镝。安得廉循吏,与国共欣戚。清心罢苞苴,养民瘳国脉。

诗歌以质朴自然语言,描绘农家的辛劳,以及官府向百姓征收赋税“取之尽锱铢”的不正常现象,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生活和国家民运的深切关注。

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宁海(今属浙江)人。少年时经历元末乱世,其父又在明初因事被杀,此时他已得宋濂为师,服膺儒学,虽贫而不废其志。洪武十五年(1382)被荐于朝,朱元璋以其为异人,“留为子孙光辅。”二十五年又被荐,任将仕郎、汉中教授。蜀献王聘为世子之师,题书斋为“正学”,世称“正学先生”。建文初,召为翰林院侍讲,升讲学士、文学博士,侍帝左右,备顾问。时惠帝与燕王朱棣发生帝位之争,孝孺为朝廷出谋划策,草拟檄文,不遗余力。建文四年,燕王陷南京,惠帝不知所终,孝孺被俘。燕王令其草拟诏书,孝孺抗辞投笔,被灭十族,终年四十六岁。有《逊志斋集》。

方孝孺以文章著称,在诗歌上也有自己的主张。他有《谈诗》五首,其一云:举世皆宗李杜诗,不知李杜更宗谁。能探风雅无穷意,始是乾坤绝妙词。其二云:前宋文章配两周,盛时诗律亦无俦。今人未识昆仑派,却笑黄河是浊流。既不盲目推崇唐诗,也不随俗鄙薄宋诗,是比较通达的看法。孝孺之诗亦有时代特色。《蜀道易》诗序云:“昔唐李白作《蜀道难》以讥刺蜀帅之酷虐。……伏维今天子以大圣御极,殿下以睿哲之资为蜀神民主。临国以来,施惠政,崇文教,……西方万里之外,水浮陆走,无有寇盗,商贾骈集,如赴乡闾。蜀道之易,于斯至矣。臣虽不敢望白,而所遇之时,白不敢望臣也。因奉教作《蜀道易》一篇,以述圣上及贤王之德。”诗曰:

美矣哉,西蜀之道何今易而昔难?陆有重岩峻岭万仞鑱天之剑阁,砅崖掣电悬流怒吼之江关。自昔相戒不敢至,胡为乎今人操舟秣马夕往而朝还?

以下大讲“大圣建皇极”,“贤王于此开寿域”,讴歌“蜀道之易”。这样的诗,也等于一篇颂圣之文,已有“台阁”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