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诗歌史简明教程
15629200000071

第71章 元代诗歌(2)

“元诗四大家”指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作为馆阁文臣,以长于写朝廷典册和碑版而享有盛名。他们的诗歌是当时文学观念和风尚的典范,备受时人称誉,其实创作成就并不高,也不是元代诗坛上最优秀的诗人。他们的诗歌题材大致相同,艺术风格比较接近。明人胡应鳞评价此期诗风特征说:“皆雄浑流丽,步骤中程。然格调音响,人人如一,大概多模往局,少创新规。视宋人藻绘有馀,古淡不足。”(《诗薮》外编卷六)正道出“四大家”的艺术共性。当然,“四大家”的艺术风格同中有异,并不是全然一律的。

元代后期政治日益黑暗,民族矛盾又趋激化,反元暴动此起彼伏。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影响了诗坛的风气,一统诗坛的“雅正”格局打破了,题材选择和风格追求有了很大的变化,写实倾向大大增强。杨维桢的“铁崖体”是这一时期诗风的显著标志。元末的诗人兼画家的王冕诗作也有明显的写实倾向。元末诗坛还有一批成就较高的少数民族诗人。经过了几十年的民族融合,少数民族诗人深受汉文化的浸润熏陶,用汉文写作得心应手,突厥人迺贤、色目人余阙、回族人丁鹤年、维吾尔人贯云石等人都很优秀,成就最高的则是回族诗人萨都剌。

一、虞集

虞集(1272-1348)字伯生,蜀郡人,居江西临川。大德初,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官至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奎章阁侍书学士。元统初谢病归临川,卒于家。在延祐、至顺年间,他最负盛名,“一时宗庙朝廷之典册、公卿大夫之碑版咸出其手”,在“元诗四大家”中最为突出。他擅长律诗,法度严谨,隶事恰切,意境浑融,风格深沉。如《挽文山丞相》: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这是元诗中少见的名篇。诗人把深沉的历史感慨融入严整的艺术形式中,沉郁苍劲,感人至深。虽然虞集宦途顺达,仍希望归老江南。“苟遂牛马性,归放春草丰”(《后继咏贫士》),“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听雨》),以及他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

(《风入松》),都体现了这种心情。虞集的诗歌以典雅精切著称,但应酬、题画之作占去大半篇目,成就不是很高。

二、揭傒斯

揭傒斯(1274-1344)字曼硕,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人。大德间出游湘汉。延祐初特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元统中,累迁翰林侍讲学士。曾受诏为总裁官,修辽、金、宋三史。有《揭傒斯全集》。

揭傒斯的诗以清婉流丽见长,有些作品质朴无华,别有寄托。《京城闲居杂言》其二云:

朔土高且厚,民生劲而强。榆柳虽弱质,生植益繁昌。桃李大于拳,枣栗充餱粮。谁谓苦寒地,百物莫得伤。青青云梦竹,宿昔傲雪霜。移植于此庭,不如芥与杨。竹性岂有改?由来非本乡。

尽管他已入翰林,仕途顺遂,亦时有怀乡之意。傒斯为南人,仕于北地,在元贵族歧视南人的政治环境中,写出这样的诗句,似有寓意。

另有《秋雁》云:寒向江南暖,饥向江南饱。莫道江南恶,须道江南好。

此诗暗讽蒙古统治者一面掠夺南人的财富,一面歧视南人的行径,是元中期罕见的讽刺之作。

杨载和范梈诗歌也多是歌咏承平,但风格各不相同。杨载的诗风劲健雄放,主要体现于七言歌行,律诗则以谐婉见长。如《宗阳宫望月》:

老君堂上凉如水,坐看冰轮转二更。大地山河微有影,九天凤露寂无声。蛟龙并起承金榜,鸾凤双飞载玉笙。不信弱流三万里,此身今夕到蓬瀛。

范梈长于歌行,诗风豪放超迈又流畅自如。他的五律专学杜甫,颇有沉郁凝炼之风。如《京下思归》:

黄落蓟门秋,飘飘在远游。不眠闻戍鼓,多病忆归舟。甘雨从昏过,繁星达曙流。乡逢徐孺子,万口薄南州。

他们的诗都宗法唐诗,但所取规范略有不同。虞集说自己的诗如“汉廷老吏”,杨诗如“百战健儿”,范诗如“唐临晋帖”,揭诗如“三日新妇”。《诗薮》解释说:“百战健儿,悍而苍也;三日新妇,鲜而丽也;唐临晋帖,近而肖也;汉法令师,刻而深也。”虞集这些比喻未必尽当,却多少可见他们的风格之异。

此期黄溍、柳贯、欧阳玄等诗人也较知名,但成就不如“元诗四大家”。

三、杨维桢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会稽人。泰定四年进士,官至江西等处儒学提举。杨维桢是元末诗坛领袖,个性狂狷,认为诗歌是性情的表现,主张创作的个性化。他力图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象的奇特不凡,创造了独一无二的“铁崖体”,以其乐府诗最具代表性。他的乐府诗多是咏史、拟古之作,题材并不新鲜,但艺术风格使人耳目一新。他融汇汉魏乐府及李白、杜甫、李贺等人之长,以气势雄健的奇思幻想突破了元中期诗歌甜熟平稳的畦径,给人以石破天惊之感。如《鸿门会》:

天迷关,地迷户,东龙白日西龙雨。撞钟饮酒愁海翻,碧火吹巢双猰貐。照天万古无二乌,残星破月开天馀。座中有客天子气,左股七十二子连明珠。军声十万振屋瓦,拔剑当人面如赭。将军下马力拔山,气卷黄河酒中泻。剑光上天寒彗残,明朝画地分河山。将军呼龙将客走,石破青天撞玉斗。

此诗仿李贺《公莫舞歌》,意象之奇崛与原作相仿佛,气势之雄放则有过之。“铁崖体”以雄奇飞动、充满力度的特点,与元中期诗风背道而驰,特别引人注目。

但从文学史角度看,这种风格属于李白、李贺一路,独创性并不鲜明。此外,杨维桢时一味求奇,不免有诡异晦涩的特点,这也与李贺诗风一脉相承。

杨维桢也有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海乡竹枝词》云:潮来潮退白洋沙,白洋儿女把锄耙。苦海熬干是何日?免得侬来爬雪沙。颜面似墨双脚赤,当官脱裤受黄荆。生女宁当嫁瓠瓜,誓莫近嫁东家亭。这些诗用写实的手法,如实记录了在官府、盐商双重盘剥下的盐亭工人的辛苦劳动和悲惨生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王冕

王冕(1300-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南人(今属浙江)。王冕是元末诗坛最具写实倾向的作家,诗风朴直豪放,和纤细柔弱的元后期诗风很不相同。他出身农家,毕生未仕,使他对社会现实有真切的了解。他在当时以题画诗闻名,但最好的作品是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元末社会的种种现状,如连年的水旱灾害、朝廷的急征暴敛、人民的辗转呻吟、官吏豪富的骄奢淫逸等,都在他的诗中得到尖锐而真切的描写。《江南民》写人民在差役兵灾之下辗转呻吟的情景:“军旅屯驻数百万,米粟斗值三十千。去年奔走不种田,今年选丁差戍边”,“东海风起浪拍天,海中十载无渔船”,“淮南格斗血满川,淮北千里无人烟。”景象之凄惨,令人触目惊心。也写到官府和富商对人民从残酷掠夺:“人民正饥渴,官府急诛求”(《遣兴》),“京都大官饫酒肉,村落饥民无粒粟”(《痛苦行》)王冕的写实倾向在元末诗坛很有代表性,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统治的痛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王冕善画没骨梅花,由他题画的梅花诗很有名,“疏花个个团冰雪,羌笛吹他不下来”,脍炙人口。他的七古《梅花》五首,颇能表现豪迈孤傲的性格,诗风近李白,和仿效杜甫风写实诗作有所不同。如《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五、萨都剌

萨都剌(1300-1355)字天赐,号直斋,回族,祖父以功留镇代郡,遂居雁门。泰定四年进士,官至河北廉访使。萨都剌以写宫词、艳情乐府诗著名,受晚唐温庭筠、李商隐的影响颇深,但在秾艳细腻中渗入自然生动的清新气息,则是他的特色,以《芙蓉曲》《燕姬曲》闻名。萨都剌描写山水景物和地方风情的诗也较出色。他一生遍历南北,从塞北风沙到江南烟雨,从毡帐乳酪到芦芽莼菜,都能以清新的格调、深情的笔触予以描绘。如《上京即事》两首: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祭天马酒洒平野,沙际风来草亦香。白马如云向西北,紫驼银瓮赐诸王。以婉丽之笔写蒙古祭天礼俗和塞外风光,较之唐代边塞诗,的确是新鲜面目。他的山水诗也有特色,“芦芽短短穿碧沙,船头鲤鱼吹浪花。吴姬荡桨入城去,细雨小寒生绿纱”(《过嘉兴》),堪称清丽之作。

萨都剌也善于写词,《满江红·金陵怀古》《念奴娇·石头城》被广为传诵。众多的少数民族诗人用汉文写作,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是元代诗歌的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