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唐代文学发展的影响,不仅表现为文人士大夫以佛家义理入诗,更出现了大量的僧人与僧诗。《全唐诗》录诗僧一百多人,僧诗达二千七百多首。这些僧诗或交往赠答,或写山川风物,或体悟佛教义理,或劝人向善,语言通俗易懂,广为流布。
王梵志、寒山
一、王梵志王梵志,生平不详,隋末黎阳人王德祖得之于枯树中。曾任通玄学士、监铸官,约五十岁后为云游僧。他的诗在中土长期湮没,因敦煌文献的出土才为人所知。他的诗歌反映了贫富不均,“妇即客舂捣,夫即客扶犁。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男女空恶肚,状似一食斋”,还要承受“里正追庸调,村头共相催”沉重的赋税负担,而富人却“槽上饲肥马,仍更买奴婢。牛羊共成群,满圈豢肥子。窖内多埋谷,寻常愿米贵”,体现了他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富人不仁的批判。有些诗歌描写世态炎凉以及人情虚伪,当有钱时,别人就会满脸堆笑,一旦陷入贫困,就会被人鄙视。有些人甚至标榜“孝道”来敛财:“哭人尽是分钱人,口哭原来心里喜。”把虚伪嘴脸讽刺得痛快淋漓。王梵志的诗歌“不守经典,皆陈俗语”(《王梵志诗原序》),大量运用民间俗语、谚语、俚语入诗,寄嘻笑怒骂于日常琐事之中,通俗易懂。
二、寒山寒山,生平不详,主要活动在盛唐时期。因隐居台州始丰(今浙江天台)西寒岩,故号寒山子。与台州国清寺丰干、拾得友善。寒山存诗三百多首,他自称“五言五百首,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一例书石岩”,故散失较多。寒山诗在反映社会弊病,宣扬佛教外,以咏物写人的诗歌较为突出,如“鹦鹉宅西国,虞罗捕得归,美人朝夕弄,出入在庭帏。赐以金笼贮,扃哉损羽衣。不如鸿与鹤,飖扬入云飞”,虽有金笼作屋,不如展翅飞翔,表达诗人对自由的重视。又如“城中娥眉女,珠珮珂珊珊。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弹。长歌三月响,短舞万人看。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写女子的美貌以及多才多艺,接着说美好的事物不能长久的感叹,富含佛教义理。另外,寒山还讥嘲了那些“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道”的假隐士,“未能得官职,不解秉耒耜”的落魄书生。而“自见天台顶,孤高出众群。风摇松竹韵,月现海潮频。下望青山际,谈玄有白云。野情便山水,本志慕道伦”,在清幽的环境中,充满得道禅悟的意蕴。《四库全书总目》称寒山诗“有工语,有率语,有庄语,有谐语,至云‘不须郑氏笺,岂待毛公解’,又似儒生语。大抵佛语、菩萨语也。今观所作,皆信手拈弄,……而机趣横溢,多足以资劝戒”。
皎然
皎然(720-)字清昼,吴兴(今属浙江)人。谢灵运十世孙。早年对儒、墨、道都有涉猎,求仙学道。大历间为僧,与陆羽、韦应物等都有酬唱往来。
皎然有一些边塞诗,如《从军行》《陇头水》《塞下曲》等,成就不高。他的咏史诗倒有可采之处,如《王昭君》:“自倚婵娟忘主恩,谁知美恶忽相翻。黄金不买汉宫貌,青冢空埋胡地魂。”把历史事件不露声色地融入诗中,在同情王昭君遭遇的同时,又暗讽宫廷的腐败。
皎然以《诗式》一书著称,另外还有《诗议》《评论》等作。在总结前人诗论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又受佛家禅悟思想启发,提出了意境说。“静,非如松风不动,林狖未鸣,乃谓意中之静;远,非如渺渺望水,杳杳看山,乃谓意中之远。”(《辩体有一十九字》)把诗中意境与外界实境区分开来。但他没有否定外在实境的作用,进一步说“诗情缘境而发”,认为现实实境能激发诗人的内心情感,从而创造出诗中意境。他还阐述了诗人如何取境,怎样追求“文外之旨”。在继承与革新的问题上,他有贵创新,鄙因袭的“三偷”之说:即偷语、偷意、偷势。认为偷语“最为钝贼”,而偷意“事虽可罔,情不可原”,偷势“才巧意精,若无朕迹,盖诗人偷狐白裘于阃域之手”(《三不同语意势》),对后者遗貌取神的借鉴予以赞赏。皎然的诗论对司空图、严羽、王士禛等的诗歌理论都有影响。受其诗论影响,他的诗歌往往刻意营造一种清淡幽静的意境,如《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到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写景清幽自然,把寻隐士而不遇的所见所闻刻画得如在目前,但亦未能超越唐时诸名家。
贯休和齐己
一、贯休
贯休(832-912)字德隐,俗姓姜,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七岁出家,工诗,精于书法。在婺州五洩山寺修禅十年,后漫游江西、吴越;乾宁二年(895)至江陵,入荆南成讷幕,与吴融有交,后得罪成讷,流黔中。晚年入蜀谒王建,颇受礼遇,与韦庄唱和。前蜀建国,赐号“禅月大师”。有《禅月集》。
贯休到过边塞,他的边塞诗或反对穷兵黩武,如:“扫尽狂胡迹,回头望故关。相逢惟死斗,岂易得生还。纵宴参胡乐,收兵过雪山。不封十万户,此事亦应闲。”(《古出塞曲四首》之一)或揭露权贵“恨不能把住明月。太山肉尽,东海酒竭”(《富贵曲》)的跋扈与骄奢;或讥讽他们不行仁义妄求长生的愚蠢作法,如:“义不义兮仁不仁,拟学长生更容易。……君不见烧金炼铁古帝王,鬼火荧荧白杨里。”(《行路难》其二)
贯休长于乐府古诗,诗风古朴,句式错落,通俗易懂。如《酷吏词》:“有叟有叟,暮投我宿。吁叹自语,云太守酷。如何如何,掠脂斡肉。吴姬唱一曲,等闲破红束。韩娥唱一曲,锦段鲜照屋。宁知一曲两曲歌,曾使千人万人哭。不惟哭,亦白其头,饥其族。”揭露了酷吏对百姓的搜刮,把骄奢淫逸生活建在“千人万人哭”的痛苦之上。有些诗则奇崛幽峭,如“精灵应醉社日酒,白龟咬断菖蒲根。花残冷红宿雨滴,土龙甲湿鬼眼赤”(《江边祠》),想象丰富,意象生新。但有些诗的句式拗口,有生硬粗俗之嫌。
二、齐己
齐己(864-943),长沙人,自号衡岳沙门。少孤,喜诗。出家后游历湘江、长安等地。曾以《早梅》谒郑谷,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认为“数枝”不如“一枝”,齐己遂拜郑谷为“一字师”,故后世多用“一枝”咏早梅。齐己曾隐居道林寺和东林寺,为荆南僧正二十余年。有《白莲集》。齐己长于五律,对唐末动乱之际的乱世现象有所反映,如《乱中闻郑谷吴延保下世》:“国犹多聚盗,天似不容贤。兵火焚诗草,江流涨墓田。长安已涂炭,追想更凄然。”宦官藩镇作乱不仅让亲朋好友丧生,且让生灵涂炭,诗人悲痛万分。《剑客》一诗悲壮雄浑,有慷慨之气:“拔剑绕残樽,歌终便出门。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勇死寻常事,轻仇不足论。翻嫌易水上,细碎动离魂。”把一个重义轻死、勇略过人的剑客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置之盛唐诸人集中也不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