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诗歌史简明教程
15629200000047

第47章 晚唐诗歌

晚唐危机四伏,士人心态发生巨大变化,诗歌也以新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形成独特的表现风貌。刘驾、曹邺、聂夷中和杜荀鹤等承继新乐府传统,是中唐以来批判现实主义诗风的回响,他们中的大部分诗人都以古体诗见称,在古体衰微的时代里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刘驾、曹邺、聂夷中和杜荀鹤

一、刘驾

刘驾(823-871)字司南,江州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大中六年(852)中进士,官至国子博士。刘驾的边塞诗有的反对穷兵黩武,如“九土耕不尽,武皇犹征伐”(《古出塞》),“莫争城外城,城里终闲土”(《战城南》),有的表达对和平的渴望,如“所愿边人耕,虽虽生禾黍”(《吊西人》)等。他的弃妇诗写得哀婉动人,如《寄远》:“回车在门前,欲上心更悲。路旁见花发,似妾初嫁时。”客游诗摹写游子的心思,如《早行》:“马上续残梦,马嘶时复惊。心孤多所虞,僮仆近我行。”乱世的纷争,游子的孤独恐惧跃然纸上。刘驾的五言古乐府风格浑朴,语言通俗,能矫正晚唐律绝的衰弱之弊。

二、曹邺曹邺字邺之,阳朔(今属广西)人。大中四年(850)进士,曾官太常寺博士,迁祠部郎中、洋州刺史、吏部郎中。曹邺的诗歌揭露了统治者的贪婪,如《官仓鼠》:“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将统治者比喻成老鼠,把官吏对百姓的盘剥讽刺得入木三分。有的诗表达戍卒役夫的悲苦,如:“呜呜啄人鸦,轧轧上城车。力尽土不尽,得归亦无家。”(《筑城三首》之二)以乌鸦起兴,表现兵役的繁重以及无家可归的伤痛。曹邺曾累举不第,故刻画应举之悲喜炎凉十分真切,在唐诗中别有意趣。曹邺与刘驾交谊深厚,诗风相近,且与孟郊也有相拟之处。

三、聂夷中

聂夷中(837-)字坦之,河南沁阳人。咸通十二年(871)进士,后任华阴(今陕西华阴)尉。他存诗不多,但内容较为广泛。《古兴》反映了他的重农思想:“片玉一尘轻,粒粟山丘重。唐虞贵民食,只是勤播种。前圣后圣同,今人古人共。一岁如苦饥,金玉有何用。”《咏田家》深刻地反映当时广大农村破产的惨况,对农民的苦难充满了同情,对朝政的黑暗予以委婉的讽刺,他希望明君能够了解老百姓的悲惨境况:“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公子行》揭露了贵族子弟不学无术,骄奢淫逸的腐化:“花树出墙头,花里谁家楼。一行书不读,身封万户侯。美人楼上歌,不是古凉州。”后人对他的诗歌给予高度评价,“古乐府尤得体,皆警省之辞,裨补政治,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正《国风》之义也。”(辛文房《唐才子传》)

四、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字彦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杜牧之子。早年读书九华山,自号九华山人。黄巢起义爆发后,隐庐山约十年。后谒朱温,于大顺二年(891)中进士,至天祐三年(903)由朱温表荐,以主客员外郎知制诰充翰林学士,故人品为世所讥。著《唐风集》,存诗三百多首,皆为近体律绝。

他继承杜甫、白居易等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其诗歌对社会问题有较深刻的反映。如反映了养蚕妇女的苦辛:“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著苎麻。”(《蚕妇》)表现蚕妇辛苦养蚕,却不能享受的现状,其原因则是强加给人民的沉重的赋税负担,如“官苗若不平平纳,任是丰年也受饥”(《田翁》),“官家不管蓬蒿地,须勒王租出此中”(《伤硖石县病叟》)。黄巢起义爆发后,他的诗歌更是反映了老百姓所受兵祸和徭役双重危害的悲惨境况,如《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诗歌塑造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集夫死家破、孤苦逃亡、赋敛苛重、生活艰难等遭遇于一身的山中寡妇形象,引发出诗人对征徭无孔不入的深沉感慨。

杜荀鹤有些诗歌表现博取功名的艰难,如“风射破窗灯易灭,月穿疏屋梦难成”(《旅中卧病》),“回头不肯看羸僮,一路行人我最穷”(《长安道中有作》),写景刻画细致入微,抒情悲痛欲绝,具有很强艺术感染力。杜荀鹤的诗歌将落第时的辛酸与思乡怀人的情思相结合,让诗歌笼罩在浓厚的感伤氛围中,如《长安春感》:“出京无计住京难,深入东风转索然。满眼有花寒食下,一家无信楚江边。此时晴景愁于雨,是处莺声苦却蝉。公道算来终达去,更从今日望明年。”把举业的辛酸,思乡的情结及对功名的执着写得如泣如诉,满纸哀鸣。

杜荀鹤奉行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力求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他的诗歌自然浅近,通俗易懂,在晚唐诗人中诗歌成就较为突出。

韩偓、吴融和司空图

韩偓、吴融和司空图等是晚唐重要诗人,皆长于律体,大都是温李一派的传人。司空图还是著名的诗论家。

一、韩偓

韩偓(842-914)字致尧,号玉樵山人,长安人,传为李商隐的外甥。龙纪元年(889)进士,曾充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等职。天复元年(901)随驾幸凤翔,由户部侍郎迁兵部侍郎、承旨学士,曾受昭宗委托,除掉宦官刘季述。昭宗屡欲委以相职,皆不受。后因得罪朱全忠,贬濮州司马。天祐二年(905),复诏为学士,不敢入朝,遂依福州王审知,流寓汀洲、泉州一带。以《香奁集》为人所知。

韩偓早期诗歌多是写男女之情的绮丽之作。如《偶见》:“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写出女子天真烂漫,含羞含娇的形象。又如《闻雨》:“香侵蔽膝夜寒轻,闻雨伤春梦不成。罗帐四垂红烛背,玉钗敲著枕函声。”以细腻的笔触,写出女子深夜不寐,闻雨伤春的情景,婉约明丽有似李商隐。李商隐曾以“雏凤清于老凤声”来赞许韩偓的诗歌。但不如李商隐诗雄健浑厚。他的香奁诗善以细腻的语言表现女子的心理情思,对婉约词有一定的影响。亲历战乱后,韩偓的诗风为之一变,多有忧国伤时之作。如《故都》写战后城池的荒凉;《有瞩》写愿为国家、苍生效力的志向。《惜花》在“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满目皆愁的景物中,将身世之恨与忧国之痛融为一体,寄托无限悲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高度评价了韩偓的诗歌:“其诗虽局于风气,浑厚不及前人,而忠愤之气,时时溢于语外。性情既挚,风骨自遒,慷慨激昂,迥异当时靡靡之响。其在晚唐,亦可谓文笔之鸣凤矣。”

二、吴融

吴融(-903)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龙纪元年(889)进士及第,韦昭度讨蜀,表为掌书记,累至侍御史。约乾宁二年(895)贬至江陵,迁中书舍人,天复元年(901)进户部侍郎。昭宗幸凤翔,融追随不及,至昭宗还京,得召为翰林学士,迁承旨,同年卒。吴融诗多借咏物以寓意,借古而伤今。如借槐树的荣枯写朝廷的兴衰,昔时“晓迷天仗归春苑,暮送鸾旗指洛宫”的槐树,离乱之后,“而今只有孤根在,鸟啄虫穿没乱蓬”(《题湖城县西道中槐树》)。《废宅》一诗则借废宅比喻岌岌可危的唐王朝,充满季世的恐惧和危机感。七古长篇《风雨吟》由现实中长洲的萧索破败追忆昔日姑苏的锦绣繁华,借昔日的开明政治和太平气象来讽刺现实的黑暗和乱离,情真而意切。吴融擅长七律,好用典,也是温李一路,但繁缛深曲方面有所不及,而凄凉哀婉则胜之。

三、司空图

司空图(837-908)字表圣,号耐辱居士、知非子。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咸通十年(869)进士,官至知制诰、中书舍人。唐末动乱,志在退隐。昭宗征拜兵部侍郎,辞而不就,隐居中条山王官谷,吟啸其间。唐亡后卒。有《司空表圣诗集》。

司空图早年为壮志未申而报恨:“三十功名志未申,初将文字竞通津。春风漫折一枝桂,烟阁英雄笑杀人。”(《榜下》)步入仕途后,国家已在动乱之中。有些诗歌反映了时代的乱离,如《华下》:“日炙旱云裂,迸为千道血。天地沸一镬,竟自烹妖孽。尧汤遇灾数,灾数还中缀。何事奸与邪,古来难扑灭。”反映了社会“沸镬”般的大动乱,诗人对现状痛心疾首,却无力改变,故而逃避现实,寄情山水,如《退栖》:“宦游萧索为无能,移住中条最上层。得剑乍如添健仆,亡书久似失良朋。燕昭不是空怜马,支遁何妨亦爱鹰。自此致身绳检外,肯教世路日兢兢。”其隐居山中,舞剑弄墨,骋马猎鹰,置身世外。然乱世之中,何来净土,仍然免不了末世的哀伤,如“四望交亲兵乱后,一川风物笛声中……明日更期来此醉,不堪寂寞对衰翁”(《重阳山居》)。

司空图又以《二十四诗品》为中心的诗歌理论著称。《二十四诗品》以诗歌形式论及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等二十四种诗风,对不同诗境给予感性描述,约有自然美、华美、壮美三类。又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韵外之致”的理论,并以食味喻诗味,指出诗歌应有味外之味。在《与极浦书中》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思想,强调诗歌应有言外之意。这些理论对后世有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