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诗歌史简明教程
15629200000045

第45章 中唐后期的诗歌(2)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生于嘉兴(今属浙江)。自幼好学,出入于经史百家,曾得到皎然和权德舆的指点。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与柳宗元同榜。十一年中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曾入杜佑幕为掌书记;十九年入京任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一起参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团,任屯田员外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政局为之一新。但因保守势力的打压,改革仅半年即告失败,刘禹锡等“八司马”皆被贬远州,刘禹锡至朗州(今湖南常德),写下大量政治讽刺诗。元和九年(814)十二月与柳宗元奉诏回京,次年因《戏赠看花诸君子》获罪,复放连州刺史,后迁夔州、和州刺史,皆有政绩。宝历二年(826)冬召回洛阳,结束贬谪生涯。自大和元年(827)至会昌二年(842),历主客郎中,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晚年尚有不屈之志,无奈党争日起,也借佛老自遣。刘禹锡早年与柳宗元同道,有“刘柳”之称;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有《刘宾客集》,存诗八百余首。

二、刘禹锡的诗歌刘禹锡的诗歌一改韩孟诗派的苦吟之风,以开阔疏朗的意象、简洁明快的语调、深沉含蓄的内涵和高扬向上的情感,为中唐后期诗坛注入一股清风。刘禹锡早年随父寓居嘉兴,常拜访诗僧皎然。受其影响,他的诗歌用语自然,诗歌意境含蓄深远,深刻的哲思和真挚的感情渗透于诗中,极具艺术张力。

刘禹锡性格刚毅,在谪居巴渝、湘沅的年月里,他直刺时政,大胆讽刺;面对流寓边地的命运,也能保持傲骨风节。元和九年他奉召回京,游玄都观,作《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托桃花兴讽,挖苦得势的权贵之徒,抒发百折不挠的斗志,获罪权贵而再次遭贬。十四年后重回京师,又写下《再游玄都观》,“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讽刺更为辛辣。此外,还借咏物诗表达对时政的不满,以“笙簧百啭音韵多,黄鹂吞声燕无语”(《百舌吟》)讥讽摇唇鼓舌、搬弄是非的小人;借“鹰隼仪形蝼蚁心,虽能戾天何足贵!”(《飞鸢操》)讽刺身居高位而贪得无厌、嫉贤妒能之徒;用“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聚蚊谣》)痛斥政敌的可悲下场,表达了对政治斗争的胜利信念。

咏史怀古是刘禹锡最为人称道的题材。这类作品语言自然,意象新颖,表现出在经历沧桑之后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感悟,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金陵怀古》、《姑苏台》、《石头城》等都是名篇,尤以《西塞山怀古》最著称: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诗人遥思千帆竞发、铁锁沉江之景,念及东吴灭亡的往事,不过过眼云烟,借以警告那些作乱的藩镇。全诗“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著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到。”(薛雪《一瓢诗话》)《乌衣巷》以燕子的迁徙为依托,揭示了豪门权贵盛极必衰的规律,发出时间会洗刷一切繁华的叹息,以小见大,发人深思。刘禹锡的怀古诗,善用史事写今事,以精炼之笔总结历史教训,揭示历史规律,意味隽永。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在长期谪居巴渝、湘沅的生活中,多方采集民歌民谣,用民歌的曲调创作了一系列富有民趣、雅俗共赏的诗作。这类作品题材广泛,感情真率,具有“含思宛转”的特点。《竹枝词二首》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此诗以“晴”“情”谐音双关,生动地表现少女对情人既期待又忧虑、喜忧参半的微妙感情。《浪淘沙》表现劳动生活,地方色彩浓郁;《白鹭儿》借白鹭隐喻自己孤高的情怀;《堤上行》表现湘蜀之地的风土人情。刘禹锡的这类乐府诗,形象、题材和曲调上都吸收了民歌的特点,经过诗人自己的加工创造,比民歌更加凝练集中,余韵无穷。

刘禹锡的诗以七言律绝成就最高,效仿民歌的乐府也写得活泼动人。胡震亨《唐音癸笺》称其诗“开朗流畅,含思宛转”,“运用似无甚过人,却都惬人意,语语可歌。”白居易感其诗歌雄豪,誉其为“诗豪”。宋代苏轼、黄庭坚对他也很推崇。

杜牧

杜牧出身于世宦之家,祖父杜佑为中唐三朝名相。杜牧受家庭环境影响,文武兼才,喜谈政治。他的诗作俊逸明丽,雄姿英发,于韩孟、元白之外别成一家。

一、杜牧的生平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进陕西西安)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世称“杜樊川”。祖父杜佑对杜牧有很大的影响,他继承祖父的经世致用之学,有远大的抱负,在《上李中丞书》中自述其关注“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杜牧才气纵横,二十三岁就写了著名的《阿房宫赋》。大和二年(828)举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因个性秉直性情刚烈受到排挤,居江西、淮南、宣歙诸幕达十数年之久。三十六岁时回朝,历任左补阙、膳部及比部员外郎。会昌二年(842),因受宰相李德裕排挤,出为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李德裕失势后,回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等职。又出为湖州刺史,次年调为考功郎中、知制诰,终中书舍人。有《樊川文集》,存诗五百余首。

二、杜牧的诗歌杜牧生于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中晚唐之际,面对藩镇割据、外敌入侵的政治局面,渴望有一番作为。其感怀时事、爱国忧民的作品写得言辞激切,感情勃发。《感怀诗》写于太和元年镇压沧州抗命的藩镇之时,诗中指出安史之乱虽然平息了,却留下了巨大的隐患,唐王朝面临外敌入侵和人民生活日益潦倒的状况,“夷狄日开张,黎元愈憔悴”。藩镇割据造成国家四分五裂,“逆子嫁虏孙,西邻聘东里。急热同手足,唱和如宫徵”,藩镇之间互相联姻,沆瀣一气,使国家分裂,百姓遭殃。在诗的结尾,诗人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愤。《郡斋独酌》在对藩镇割据的利害作了详尽的分析后,直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早雁》一诗则是托物比兴的名篇:“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诗中以惊飞四散的哀鸿,象征饱受回纥骚扰侵略而颠沛流离的边地人民,对她们的遭遇表示极大的同情,也暗示了统治者的漠不关心。杜牧成就最大的作品是怀古咏史诗。杜牧出身史学世家,有爱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也有史学家特有的敏锐眼光。他的咏史诗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针砭时弊,充分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如《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诗中借玄宗杨妃故事,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享乐,警示他们不要重蹈覆辙。在这类诗中,杜牧往往针对史事直接议论,带有明显的史论色彩。家世门风的传统使他的历史眼光犀利而深沉,对历史的评论充满哲思。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前两首诗针对历史成败的关键发表议论,见解独到。《泊秦淮》看似批评“商女不知亡国恨”,实则暗讽统治者耽于享乐而不诫荒亡,流露出对时事的忧伤。杜牧的咏史诗还有借历史繁荣局面的衰落而抒发今日之忧,以警诫当权者。如《过勤政楼》:“千秋令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得意,年年因雨上金铺。”楼衰而紫苔犹盛,对比鲜明,感叹勤政楼空有其名而无实用,讽刺玄宗不事政务,针砭的锋芒实指当时皇帝贪于享乐疏于政事。如《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昔日繁盛的西汉王朝,如今也只剩下一片荒冢,令人不禁喟叹朝代兴亡、岁月变换之不可违。又如《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借南朝兴亡抒发对现世衰颓的感伤。杜牧的这类诗看似写景,实则寄托了盛世兴衰的历史反思。悼古讽今是他主要的情感内涵。这是其咏史怀古诗中最特殊的一类,也是对咏史诗题材的拓宽。

杜牧善七言绝句,代表作有《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类诗格调高雅,语词明快,足见他俊逸的才气和活泼的情思。

对历史的哲思和对现世政事的关注构成了杜牧诗歌的主旋律。他与李商隐以七绝取胜,并称为“小李杜”。

李商隐

李商隐是晚唐党争的牺牲品,但他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精丽,情感细腻,寄托遥深,尤以深情绵邈的抒情诗在中晚唐诗坛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卓然成为唐诗的最后一位巨擘。

一、李商隐的生平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从祖父起,迁至郑州荥阳(今属河南)。其父早逝。家世的孤苦不幸,养成了李商隐伤感的性格,也激发了振兴家道的斗志。大和三年(829),年仅十九岁的李商隐以文采得令狐楚赏识,入其幕下学习骈体章奏,与楚子令狐綯交好。开成二年(837)经令狐綯推荐举进士,同年,令狐楚病逝。次年,李商隐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王茂元爱其才,以女妻之,从此卷入党争漩涡。因令狐楚父子是牛党要员,而王茂元属于李党。在朋党斗争中,李商隐转依王茂元的行为被牛党斥为“背恩”、“无行”,从此受到令狐綯等人的不满和打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