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薛飞自述:我在匈牙利的日子
15617900000027

第27章 一路走来(6)

我那时一直觉得,就算自己在国内有点名气,也完全是因为他们恰好把我安排在《新闻联播》主播这个工作岗位上了而已。不管是谁,只要是在这个岗位上,又有这个能力,就自然会成名。其他人天天把你当明星看,首先不是因为你怎么样,而是因为你在那个位置上。这就像我说过的那首诗中讲的:“不是因为草高,是因为山高”。做了件重要的工作,我依然是我,依然要本着良心与责任,在这个岗位上靠自己、做自己。在我心里,对自己是《新闻联播》主持人这件事情就是这样看待的,而且在那个年代中一直都能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

记得在1988年,我在为由《人民日报》主办的《市场报》的编辑部写稿时,就谈过我的职业体验。当时他们向北京各大新闻单位的老、中、青三代编辑、记者征集反映新闻工作内幕的稿件,以汇编成一本叫做《新闻的幕后》的书,该书副标题就叫“一百个新闻记者的自白”。该书收录了我的一篇文章——《难!难!难!》。在本文中,我讲了在当时的位置上的“三难”:第一难,就是你要成为一个名人很难。就好比我,在成为一个职业播音员的过程中,求学是多么不易,机遇又是多么难逢,有多少挑战要战胜,有多少关系要搞好,真是难得一言难尽。第二难,你做一个名人很难。成了名人,万人瞩目,走到哪儿都有人关注,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新闻,所以一点错事都不能干,一点疏忽都不敢有,活得真的是累。就我而言,在主持人岗位上那段时间,上班时工作任务繁重、心理压力大不说,不上班时上街走走都有很多人能认出我来,连日常生活都很不方便。第三难,你要想不做名人了更难。由于太多的人认识与关注我了,等我不做播音主持工作了,很多人还是习惯性地把我定位成当主持人时的那个形象,害得人们对我的认识总是与现实偏差太大,而且在很多事情上,人们对我的期望值也显得过高。

我个人是十分不想为名声所累的。即使经历了大的变故,不能随意参加公开活动,我也平静地服从了这样的安排。那段时期也没给我的生活带来太大的影响,每天还是该去台里上班就去台里上班,该回家睡觉就回家睡觉。之前我也总是不修边幅,无非就是出镜前捯饬捯饬形象。这下不出镜了,也没有什么可捯饬的了。我原来的形象不像现在,经历了国内外二十多年的操劳,我的头发都掉得差不多了。看我年轻时候的照片,一头黑发,理都理不及。换句话说,那时候年轻,即便不修边幅,形象就在那儿,所以还是年轻好,现在就算想修也修不出来了。

说实话,当编辑就是我做播音员时的一份憧憬。早先我就跟邢质斌大姐说过我想当编辑,因为播了那么多年节目,天天都做同样的事情也烦了,反而非常想去做点记者编辑之类创造性更强的工作。后来还真有过那么一个能够让我转行的机会,我甚至去找编辑部主任谈过,可台里不让我调动岗位,因为那时一个台里的主播可不是那么好找的,根本不可能随便换人。

正好赶上了个机会,他们就把我调走了,当编辑挺快乐的。因为当播音员、主持人,人家觉得你无非就是张嘴把别人写的东西说出来了而已。当时的人还不理解语言艺术的价值,其实这其中是意蕴深远的。实际上,播音主持工作和我现在搞的朗诵艺术一样,选取好的稿子只是一方面,找到恰当的语气情调,把握说话的方式节奏,在发言时准确地展现出发言者本人对稿件的理解与感觉,同样对实现说话的艺术效果有着重要意义。所以说,朗诵也好、播音也好,都是一个在现有稿件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的艺术过程。

之前我一直是在播别人写的稿子,播多了以后发现有些编辑写的稿子实在是不敢恭维,闹得你都不想读;可是很多稿子写得差归差,选题还是特别好的。如此你心里就会觉得,这选题还不如让我来写呢,我写一定比这好得多。正因如此,我才会想:当主播还不如去当编辑,直接做一度创作更能体现个人才能。工作调动之后,我也算得偿所愿了。本来,我是真想在这方面好好干一干的,也做出了一些很好的片子。当时我和台里一名老记者合作,每次出差都是两个人一起,他主要负责摄像,文字编写由我负责。当时我们在《神州风采》那个大栏目中,有段时期在拍一部以中国桥为主题的纪录片,要把中国从古至今的桥梁变迁史给表现出来,对此有重要代表性的建筑物都要拍一遍。尽管过程漫长而繁琐,但该片做成之后效果很不错。

我们还合拍过国内第一部反映一线刑警侦破工作的纪录片。那时拍摄时还不像现在这样什么都能拍,很多镜头都要有所保留,不过我们能够跟着刑警到第一线去出现场,拿到第一手的真实素材,也是很难得的。那段时间,我们干脆就在北京市公安局刑侦四科那里住了一个月,深刻感受到了当时北京地区各类刑事案件的多发与复杂。总是我这边刚回到家想要休息,那边局里的警察同志就打电话来说有新的案件发生,我们就要立即赶到事发地点做一线采访拍摄。当时不能拍摄刑警的正脸,一般只能拍他们背影或者局部。该片主要表现了刑警工作的辛苦与危险,对刑警怎么蹲点监视,怎么调查取证,怎么抓捕嫌疑犯都有直观的表现,让观众朋友们对刑警有了更多的观察与理解。

这段时间我编辑的电视作品是不能署原名的,所以我用“白墨”的署名代替了。一直做到之前讲到过的远赴新疆拍摄的那部片子,我感到当时继续从事电视工作所受的非议与限制实在太多,这才下了出国另谋发展的决心。

从1982年到1991年,我在中央电视台度过了整整十年的青春岁月,亲身目睹与经历了它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跃进过程。在这片曾经尽情挥洒我青年时代热血与汗水的广阔天地中,我留下了上下求索的人生记忆与开拓进取的斑斑印记,令我感慨良深、难以忘怀。愿我曾经的付出,能够为祖国电视事业的振兴与进步贡献那么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力量。

4.多彩人生

我觉得我的人生基本由三种类型的时期构成,一是“探索期”,这种时候就好比我小的时候,先是在老北京的胡同后来在机关大院,我通过学习、观察甚至折腾来了解这个世界;还有1977年我刚刚踏入大学校门时,一个崭新的专业领域在等着我去学习与了解,我可以通过它来实现我艺术上的追求。这些时候我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感到总会迎来一个又一个在认知上焕然一新的明天。

二是“迷茫期”,这种时候有很多,比如1976年后高中毕业那会儿,我坚决不想插队,可又不知自己能干什么;还有1989年工作上遭遇变故的时候,原先的播音工作是不能干了,之后安排的工作也总让人感到无奈与受限;再就是1993年前后在匈牙利练摊练到又累又乏的时候,眼前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可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又压根看不到。这种日子,感觉自己度过的一天又一天没有任何的差异,每天心中都是烦恼、忧郁与迷茫。

三是“奋斗期”,这种时期总会在前两种时期之后出现,比如刚刚走上播音工作岗位时,要通过前辈言传身教与自己摸索磨砺来积累业务能力,条件虽然比较艰苦,但我总能以苦为乐;还有如愿做成了一部电视剧,但却面临着极大亏损、重重债务时,就算看上去还清欠款的道路比登天还难,我也在责任的驱动下,挣扎着前进。这种时期,尽管总是过得很苦很累,但是因为我有目标,就总能越挫越勇、不知疲倦地一路前行。因为我觉得,我的目标就在那儿,就该向那儿走;事情一摆在那儿,就决不该逃避。

摄影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业余活动,其实从高中时期就开始迷上了摄影。后来,父亲给我买了一台“老莱卡”相机,就拿它来学习摄影,没事就东拍西拍,投入到摄影器材上的花费当然不少。从黑白胶片的冲洗、放大直到彩色胶片的冲洗、放大,一直到彩色反转片的冲洗,全部自己动手。在大学四年里,我们班那时候的照片几乎都是我拍的,无论聚会、旅游还是毕业合影,一有拍照的机会我就会一展身手。那时候的照片都是黑白的,现在看看那些照片,感到那种黑白色调简直就是那个年代的象征。

上大学时,我的印象当中家里每月给我25块钱生活费,一般我都花不完,把它们积攒下来。上完四年大学,攒了500块钱。正巧一个朋友从香港带回来一部相机,叫“雅西卡F F 3”,带了一个变焦镜头,我就拿那500块钱买下了这部相机,这在当年可是一个不菲的价格。我就是这样一直为摄影而着迷,摄影技术什么的一直都是自学的。多年以来我做了大量的实景拍摄,基本上是走到哪儿就拍到哪儿。

要说我的摄影作品,其实已经积累了很多了,虽然我喜欢,也知道自己的摄影水平已经很高了,但是却从来没有参加过比赛,因为我感到摄影的最大乐趣就是自娱自乐。反观很多大赛的摄影作品,反而不如我随意创作时拍得好。摄影实则是项比较复杂的爱好,因为照片拍摄时方方面面的东西、各种各样的要求太多了,那时候玩摄影,除了搞创作,还玩器材,从早年的胶片相机到现在的数码相机,名牌货是越来越贵。要不怎么说“穷玩车、富玩表,傻瓜才玩照相机”呢?汽车降价快,这个月买了辆好车,没准下个月想卖出时就会发现价儿就只剩一半了。各式名表是升值的,像劳力士、欧米伽买的时候价格就很高,收藏一段时间还会大幅度地涨。摄影摄像器材不太一样,除了功能与价格,个人喜好是购买的一大因素,而一般不会以炒作转手为目的。

当一个爱好能在你的人生当中一直伴随着你,你就会老觉得有事可做,闲不住。要说爱摄影,我真能做到只要不上班,一大早起来就背着相机出去拍照,完了回到家自己冲洗,从底片冲洗到照片放大,各种设备我都有,各种技术我也都会。当你钻进去摄影以后,你不自觉地就想去学得更多、做得更多。数码相机刚出现时,我对它们很不满意,因为比起胶片相机来其照片品质不够高。我真正加大投入买数码相机是在几年前,那时数码相机的技术已经成熟了,照片品质基本可以接近胶片相机。现在又想再换一代,就是换“尼康D800”,因为这个画质大概才能达到原来胶片相机要求的画质。

除了摄影,年纪渐长之后,书法也成为了我业余生活的一部分。书法往往都是从小学开始练的,那时候老师会主张学生们从描红开始练字,小学一年级确实有描红课,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练字的,这个习惯一直保留了下来。再后来就是学习过程中不断拿钢笔字帖临摹,不过之前一直都在练习的是硬笔书法。

我是一直都喜欢书法。回到北京并且安定下来之后,我经常找机会到处欣赏与研究书法作品。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初期我对书法的欣赏还是停留在“看热闹”的阶段,只要见到龙飞凤舞的草书,我就会觉得写得挺好看,至于其中的“门道”如何,却全然不知。直到真正拿起笔,并经过了一段长时间的练习之后,我才渐渐懂得如何欣赏书法艺术,才渐渐学会品味书法中的用笔、结构、布局,从而体会到它的妙处。

对于摄影,我玩得比较深,所以对于摄影作品我是能看得明白的,能够找出其中光照、构图与拍摄手法上的妙处。但是很长时间以来,书法的深意我是看不明白的,只能看那个字形写得好不好看。一直以来,我就老有一种愿望,能够在书法上深入下去,写出自己的东西来。一次聚会,与老友社会评论家司马南先生相会,他的书法很好,写的一笔众人喝彩的好字。他一直鼓励我拿起笔来。

记得一个冬天的晚上,外边天很冷,与一个朋友在家小酌,喝到兴浓之处谈起了司马南对我的鼓励,他借着酒兴说:“那你现在就拿起笔来写嘛!”我说:“行。”就从家里找了支毛笔,随便弄了点墨,抓起桌上的餐巾纸,信手“划拉”起来。他看了看说:“这不是写得挺好嘛!”我感到挺有意思,忽然就有兴趣了,于是就开始稳步地练习了起来。就这样,书法不仅增加了我的爱好,还拓展了新的朋友圈,我参加过好几次朋友们书画上的笔会、联谊会,每次都看他们写东西,跟他们探讨书法理念,汲取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