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公司黑带
1506500000002

第2章 导言:寻找“最后的武士” (1)

“将来有几个代名词。对软弱而言,它代表不可能。对脆弱而言,它代表未知。对深思熟虑和勇敢的人而言,它代表理想。”

——维克多 .雨果(Victor Hugo)

最伟大的武士——成吉思汗

800年前,有一群劲旅迅速崛起,他们东征西讨,建立庞大帝国,并由此掀开了历史新的一页。他们的领导人叫成吉思汗。

800年前的一天,成吉思汗骑在一匹低矮的蒙古马上,并没有想象中的那种威风凛凛的气势。他的身后是令人闻风丧胆的蒙古军团,蒙古骑兵总是随身携带的武器通常有弓箭、马刀、长矛、狼牙棒,蒙古骑兵的装甲多为皮革制成,轻便坚韧,随远不及当时欧洲重装甲骑兵身上的锁子甲,但负担轻,容易保持长时间的战斗力。值得一提的是蒙古人的大弓,他们的弓箭较长大,需大约八十公斤的力量才能拉开。所以,成吉思汗也是臂力惊人。

很难想象,蒙古马是成吉思汗横扫中国以至欧亚的最致命武器。蒙古马身材矮小,跑速慢,越障碍能力也远远不及欧洲的高头大马。但是蒙古马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强的马,对环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无论是在亚洲的高寒荒漠,还是在欧洲平原,蒙古马都可以随时找到食物。可以说,蒙古马具有最强的适应能力。

但是,最关键的是,成吉思汗具有的冒险精神、强悍的执行力以及超人的创新力。

成吉思汗最富成效的变革就在于,蒙古军使用了变革的东方战术。蒙古军队作战时,队形不严整,讲究部队作战的机动性和战术的灵活性,受《孙子兵法》的影响,讲究“诡道”而不讲究堂堂正正的正战。在战术的运用上,蒙古军团特别强调的就是部队的机动性,以远距离的包抄迂回、分进合击为主要战术特征。蒙古人的远距离机动达到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他们常常可以上百里地大规模机动,使敌人很难预料和防范到他们的攻击。他们在战斗中亦很少依赖单纯的正面冲击,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一小部分骑兵不停地骚扰敌军,受攻击后后撤,待追击的敌军队形散乱疲惫时,早已四面包抄的骑兵则在一阵密集的弓箭射击后蜂拥而来。这种战术在过去的匈奴、汉族、契丹、女真人都用过。但像蒙古人一样利用四处游骑做间谍,大规模的骑兵可以随时远距离攻击的情形则没有出现过。而且,蒙古人大量地编入汉族和其它北方少数民族,使用汉族先进的攻坚器材担任攻城的任务,使他们在西方无论是野地浪战还是摧城拔寨,几乎所向披靡。

这一战术非常类似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的“孤注一掷” 策略。“孤注一掷”(Fustest with the Mostest)是美国内战时期一名南部联邦骑兵将军连连取胜常用的战略。采用这种战略,企业家的目标是领导权,或是占领新市场,或新产业。“孤注一掷”的目标并不一定是立即建立一个大企业,虽然这是它的最终目标。但是初始时它的目标是站据永久性的领导地位。杜拉克认为,“孤注一掷”的战略必须击中目的,否则所有努力就会付之东流。

历史上,由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率蒙古大军在十三世纪发动了数次大规模的西征,史称“黄祸”,利用“孤注一掷”策略,蒙古军团凭借较少的军队和漫长的后勤供应战胜了所有的敌人(1260年对穆斯林的爱因加鲁特战役失利未计算在内),并促进了欧洲和近东的军事革命。根据一些资料显示,在几次西征中蒙古军队的数量通常很少,总数不过最多20万人左右(欧洲战场从未超过15万),单次战役的人数则更少。

从成吉思汗的领导力来看,他具有超人的远见。而“孤注一掷”也要求领导者有一个雄伟的目标,否则注定会失败。“天地不尽两重,道路不尽九条;只要敢取,日月都可摘在手里。”这是成吉思汗雄心壮志。

8百年后,一群新的成吉思汗跃起,这次,他们的目标不再是领土,而是市场。愈来愈多的中国商人,正以成吉思汗的雄心,逐鹿中原,征战全球——日本第一武士——宫本武藏

400年前,又一位最致命的武士出现在日本,不是德川家康,也不是丰臣秀吉,他就是宫本武藏。

17岁前,他恶贯乡里,不知生之意义。17岁后,远赴关原之战,死里逃生;

他曾被泽庵和尚捆绑于千年杉上、囚于天守阁中,而后寻获生命、茅塞顿开;

21岁立志做一名修行武者,因而割舍“阿通”的挚爱深情,但内心却十年如一日牵系于她;

以艰难当饼、以困苦当水,足迹遍历各地;曾与六十六位高手比武皆获全胜,但以打败名剑佐佐木小次郎之“船岛决斗”,震烁古今!

1603年的一天,29岁的宫本武藏面临生命中最命悬一线时刻:与佐佐木小次郎决斗。当时,佐佐木小次郎已名满天下,武藏却以自制的四尺二寸长的木刀将小次郎斩于剑下,一战成名。

17世纪的日本武道名家不乏:京八流、富田流、中条流、卜传流、八重垣流、一刀流、岩流。无门无派的宫本武藏如何能以独创的二刀法挑战各派,而大获全胜?他又是如何掌握剑道精髓,体会两刃交锋、生死一瞬的致胜关键呢?小次郎的“飞燕斩”一向不比武藏“二刀法”逊色,最后为什么会败给武藏?

武藏的求胜之道就在于,一是不断修学,身体成长,同时心理与武功也跟着成长。第二要点是集中精神,除了武术之外,决不分心。第三要点是拋弃教条,只重实践。决斗之际,武藏则将专注力全然展现在剑与剑交锋─眼神与眼神的对峙中。

在二十余岁时,武藏便以“圆明一流”自成一派。并于1605年写成剑术书《兵道镜》。但是,武藏对自己的剑术始终不满意,认为没有达到极境。30岁后,武藏继续修业,终于在自己50岁左右练成了使用大小两到的剑术,就是著名的——“二天一流”。

宫本武藏的事迹大抵凝聚于他于1643年所写的《五轮书》中。在论述日本武士精神的著作中,《五轮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与以往那些论述作战技巧的兵书不同,更侧重于对作战时机的把握和对敌人心理的了解。正因为此,《五轮书》在日本一直红极一时,被日本人看作商场与人际关系必胜之书。在西方,《五轮书》与《孙子兵法》一样大行其道,并被哈佛商学院指定为必修课本,兵法里的杀人或被杀更能唤起公司CEO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

因此,请记住宫本武藏“二天一流”兵法的基本原则:

1、去掉邪恶的心思;

2、刻苦修炼,完全靠自己的功夫和领悟;

3、广泛的阅历,增加自己的人生体验;

4、熟悉各行各业的基本方法和要旨;

5、要明辨得失,头脑清楚;

6、要有鉴赏力和超凡的眼光;

7、要能知微查渐,有敏锐的观察力;

8、小事情不得疏忽;

9、不做无聊的和没有意义的事情。

有意思的是,武藏在《五轮书》中说:“兵法之道,即求胜之道。所以,兵法不仅对武士有用,对从事一切职业的人,都有很大的用处。”

谁是“最后的武士”

2003年12月5日,《最后的武士》首映以来,不仅吸引了影迷的眼光,也吸引着执行官们的眼球,武士最具吸引点的是其强悍的竞争战术。

故事背景设在幕府时期的日本,汤姆.克鲁斯扮演一名喜欢酗酒的美军上尉内森,受聘到日本为明治天皇训练一支现代化的军队,以实现自己逐步收回领地、清除残余武士的计划。内森后来在和武士团格斗中受伤被俘,他也藉此机会了解到武士们的荣誉与悲壮的命运,并和武士首领Katsumoto惺惺相惜。在武士首领的帮助下,内森受到了日本武士的残酷训练,学习了很多战斗的技巧和方法。他被日本武士的精神深深吸引,折服于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他决定要和武士一起并肩作战,在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自强。

在现实中,帅哥汤姆.克鲁斯也是一位武士道精神的崇拜者,他认为一个武士道就在于:“当一个真正的武士说他要做某件事的时候,他总会把事情做到最好,什么也不能阻止他要做的事。”

关于武士道,日本第一剑圣宫本武藏在其兵书《五轮书》中阐述:“向死而生,百折不屈,这常常被成为武士的精神。”

宫本武藏的名言是“剑术要点就是打倒敌人而已,没有必要特别解说。”这对于深陷竞争围城的执行官而言,也是特别的过瘾。

在电影《最后的武士》中,真正的武士死了。但对于越来越多的公司高管而言,他们希望武士在自己公司复活。

武士阶层和CEO阶层的共通点

武士总是手握杀人利刃,而CEO则是手握竞争利刃。

你可以把公司的执行官们看作一个新兴的武士阶层。因为,在企业管理所运用的各种比喻中,只有一种比喻历久不衰,那就是把竞争比喻为战争。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不管是中西方,管理者最流行的是从《孙子兵法》里学习战略、从日本武士宫本武藏的《五轮书》里学习竞争战术、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里学习决策、从马基雅弗利的《君王论》里学习方略。

在竞争战术上,再没有一个词汇像“武士”这样令人惊心动魄了。武士剑道讲究的是“战”,而且是向死之战,是不顾一切取得胜利的精神和冷静的没有任何幻想地面对敌人、击败敌人的战斗,他讲究的是一种积极主动、全力以赴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