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智慧进退之法
14918700000016

第16章 退亦有道:退比进体现出更丰富的领导智慧(3)

信陵君不敢回到魏国,于是便在赵国留了下来。赵孝成王感激信陵君的恩情,打算拿出五座城池封给信陵君,作为酬谢。

信陵君听说了这件事后,十分得意地对手下人说:“难得赵王知恩图报,五座城池我是受之无愧的。”

信陵君一副居功自傲的样子,跟随他的宾客都感意外,他们议论“公子虽有大功,但贪取回报,终不是君子所为,公子让人失望宾客开始责怪信陵君,有人竟想离他而去。这时,一位年老的宾客对众人道:

“你们只因一件小事而责怨公子,这对公子不公道啊。”众人听他出语不凡,好奇地说:

“明明是公子有错,你难道还有为他开脱的理由吗?”年老的宾客道:

“公子不惜冒死解救赵国,这份胆量和义气天下罕有,谁可与之相比呢?公子现在有国难归,但他并不哀怨,这份真情更让人敬佩了。公子现在表现出了一点骄傲,确是他的不对,可这只是他的小节,我们怎能揪住不放,进而反对他呢?公子的错处只怪无人提醒,我们应该体谅他啊。”

一席话说得众人面红耳赤,他们中没有一人站出来和年老的宾客争辩。

年老的宾客于是拜见信陵君,他当先对信陵君说:

“公子救赵之时,可曾想到要贪取赵国的五座城池吗?”信陵君道:

“生死关头,谁也不会在乎城池啊,何况是我呢?”年老的宾客说:

“公子救赵,不避生死,乃是出自大义,如果为了五座城池而影响公子的名声,那么谁都会说公子不智。公子以为呢?”

信陵君严肃起来,请教道:

“先生若有赐教,我一定遵从,不知先生所教为何?”年老的宾客正色说:

“有的事情可以忘掉,有的事情却不可以忘掉。别人对公子有恩德,公子不可以忘掉;公子对别人有恩德,公子应该忘掉它。公子对赵国有功,而对魏国就是不忠,公子怎能沾沾自喜呢?我希望公子不要接受赵国的五座城池,更不能把功劳挂在嘴上。”

信陵君惭愧不已,他对年老的宾客连连称谢,说道:

“你说得太对了,这确是我的大错,若无你的指点,悔之何及!”

信陵君坚持不受赵王的封赏,既保全了自己,也使人们对他的敬意更深了。

从信陵君的经历不难看出,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尽管认为自己应得的东西别人似乎无话可说,但你的人际关系必然受损,如果你是一位领导者,这样做的后果可能会是堵死自己的领导成事之路。

7.感化比打压往往更加有效

领导者用什么方法才能让难以驾驭的下属乖乖就范?有的人用打压的办法,因为如用手中的权力举起杀威棒是最便捷的做法,但这种做法的效果也是有限的。高明的领导者会退后一步,放下杀威棒,挥起芭蕉扇,以春风化雨的方法去感化对方。

上官婉儿,是李唐五言诗“上官体”的鼻祖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是唐初重臣,曾一度官任宰相。高宗李治懦弱,后期又不满武则天独断专行,便密令上官仪代他起草废后诏书。不料被武则天发觉,便以“大逆之罪”使上官仪惨死狱中,同时抄家灭籍。时年一岁的婉儿及其生母充为宫婢,被发配东京洛阳宫廷为奴。婉儿14岁那年,太子李贤与大臣裴炎、骆宾王等策划倒武政变,婉儿为了报仇也积极参与。但事情败露,太子被废,裴炎被斩,骆宾王死里逃生。上官婉儿明知自己也将被处死,但结果完全相反:竟被武则天破例收为宫女专事书信。

原因何在?主要是上官婉儿有才,而武则天又尤为爱才。上官婉儿14岁时曾作了一首《彩书怨》的诗,被武则天无意中发现。武则天不相信这么好的诗竟会出自一位女孩之手,便以室内剪彩花为题,让她即席做出一首五律来,同时要用《彩书怨》同样的韵。婉儿略加凝思,就很快写出:“密叶因栽吐,新花逐剪舒。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武则天看后,连声称好,并夸她是一位才女。但对“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装作不解,问婉儿是什么意思。婉儿答道:“是说假的花,是以假乱真。”“你是不是在有意含沙射影?”武则天突然问道。婉儿十分镇静地回答:“天后陛下,我听说诗是没有一定的解释的,要看解释的人的心境如何。陛下如果说我在含沙射影,奴婢也不敢狡辩。”“答得好!”武则天不但没生气,还微笑着说:“我喜欢你这个倔强的性格。”并将她14岁入宫时制服烈马狮子骢的故事,讲给婉儿听。接着又问婉儿:“我杀了你祖父,也杀了你父亲,你对我应有不共戴天之仇吧?”婉儿依旧平静地说:“如果陛下以为是,奴婢也不敢说不是。”武则天又夸她答得好,还表示正期待着这样的回答。接着,赞扬了她祖父上官仪的文才,指出了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的罪恶,期望婉儿能够理解她、效忠她!

然而,婉儿不但没有效忠武则天,却出于为家人报仇的目的,参与了政变,成了罪人。这对高宗来说,应是充满同情和设法庇护的。但他惧怕武则天,只能借口有病,“不能多动心思”,而让武则天决定。这对司法大臣来说,只能提出按律“应处以绞刑”,若念其年幼,也可施以流刑,即发配岭南充军。而武则天则认为:据其罪行,应判绞刑,但念她才十几岁,若再受些教育,是可以变好的。所以,不宜处死。而发配岭南,山高路远,又环境恶劣,对一个少女来说,也等于要了她的命。所以,也太重些。尤其是她很有天资,若用心培养,一定会成为非常出色的人才。鉴此,武则天决定对婉儿处以黥刑,即在她的额上刺一朵梅花,把朱砂涂进去。并把婉儿留在自己身边,“用我的力量来感化她”。还表示:如果我连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都不能感化,又怎么能够“以道德感化天下”呢?

结果,武则天确实把婉儿感化了。该杀而不杀,反而留在自己身边,这已使婉儿感激涕零。此后,武则天又一直对婉儿悉心指导,从多方面去感化她、培养她、重用她。婉儿从武则天的言行举止中,了解了她的治国天才、博大胸怀和驭人艺术,对她彻底消除了积怨和误解,代之以敬服、尊重和爱戴,并以其聪明才智,替她分忧解难,为她尽心尽力,成了她最得力的心腹人物。甚至婉儿的生母也曾对人私下议论:婉儿的心完全被武后迷住了!

退一步做事比一往无前的横冲直撞效果要来得慢,但一旦生效,则要强烈和持久得多。

8.退身之计在于步步为营

一个有责任的领导者即使势态所逼不能不退,也不能仅把个人安危、荣辱作为进退的标杆,因为他一个人的身上肩负着重大的政治、历史使命,他的一个动作,关系到多人的生死和形势的走向。既要尽最大可能地不辱使命,又要争取全身而退,是摆在任何一个身处危局中的领导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明朝天启皇帝御极之初,启用了一些贤能的大臣,如叶向高、孙承宗、刘一!等,全国上下都为此兴奋了好一阵子,以为太平盛世有望。然而既年轻又没有读过什么书的天启皇帝,不能辨别忠奸。太监魏忠贤和皇帝的乳母客氏逐渐窃取权柄,他们诱导不懂事的小皇帝整日骑马射箭,耽于声乐,皇帝自己本是个喜爱木工活胜过任何事情的角色,所以朝政自然落到这批人的手里。他们在朝廷重要部门安插亲信,特别是阁臣中如沈、顾秉谦、魏广微等人,都仰魏忠贤的鼻息,甘心充当魏忠贤的鹰犬。这些人把持内阁,排斥异己,使那些守正的朝臣纷纷遭迫害而去。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五月,魏忠贤假传诏书杀害了不依附自己的司礼太监王安,任用司礼太监王体乾和李永贞、石元雅等人为心腹,于是更恣威福,宫中内臣谁也不敢稍违他的意旨。从此,阁臣的任免也由魏忠贤所操纵,叶向高在内阁被架空。

不久,魏忠贤又依次驱逐了吏部尚书周嘉谟以及言官倪思辉等人。天启二年,魏忠贤和沈互相勾结弹劾内阁大臣刘一!,刘一!

极力要求辞职。叶向高再也无法坐视不管了,进言皇上:“客氏本已出宫,又令她入宫,一!是一位顾命大臣反而比不上一个乳母,使人揣摩不透,以至于达到奇突深奥不可知的地步。客氏这种变化应当预防。”魏忠贤和客氏本是一丘之貉,以他的奸诈,当然知道叶向高明指客氏,实将矛头指向自己。魏忠贤从此对叶向高甚为愤恨。过后,刑部尚书王纪被革职,礼部尚书孙慎行、都御史邹元标都先后被魏忠贤阉党攻击而罢官。叶向高据理为他们力争,由于魏忠贤从中作梗,没有奏效。叶向高因而请求与邹元标一同罢官,天启皇帝当然不准,而魏忠贤则更加仇视叶向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