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周
星期一
君子不重不威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学而篇》1.8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严肃、自重,就没有威信,所学习到的知识就不会坚固。(君子)应该以忠心、诚信为主。(人人都有其特长)所以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错误,不要怕改正。”
笔记:
孔子的这段话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个人要赢得他人的尊重,取得一定的成就,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因为它们就是“君子之学”。
第一,自重。不自重者,会有两个后果:缺乏威信和学业不固。缺乏威信,则人不敬;学业不固,则修养不高。
第二,为人处世讲求忠信。忠和信是品德的两个方面:忠是忠心,古人讲求忠心耿耿,意思是尽心尽力,履行自身职责。曾子一日三思中也曾强调“忠”,“为人谋而不忠乎?”信是诚信,君子处世以诚信为本,言必行,行必果。
第三,虚心向朋友学习。孔子以谦虚为美德,所以认为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自己的。每个人都有其优点和特长,我们应该学习他人的长处。这与“三人行,则必有吾师”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第四,知错能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是人,就会有犯错误的一天。但是君子与小人对待错误的方式不一样:君子知错能改,从错误中总结出新的观点和看法;小人却相反,不但知错不改,而且四处找借口,或是埋怨他人。
行动指南:
一名管理者要获得业绩,赢得下属的支持和信任,就必须具备本章所讲的四个方面:
首先,不可轻佻。很多管理者不够谨慎,言行举止异常轻佻,如此一来,下属将对他失去应有的尊重。同样,学习上也不可浮于表面,浅尝辄止,否则难以学到真本领。
其次,言必行,行必果。唯有言行一致的管理者,才能够使下属信服。现实中,很多管理者通常不假思索便应允下属的一些要求,等到要兑现时却又推托,或是置之不理,这样的管理者最终大多失却人心。所以,管理者必须“慎言”,不轻易作出承诺。
再次,学习他人的长处。不只是向朋友学习,还要向身边的同事学习,即便是你的下属也有很多值得你学习和参考的地方,而且一旦当你虚心向你的下属学习时,你将发现他们会爱上自己的工作。
最后,请记住:你也会犯错。当发现错误时,应该尽快改正,不要让情况进一步恶化。同时,对自身的错误进行反思总结,至少要确保自己“不要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
星期二
温、良、恭、俭、让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学而篇》1.10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一定能够了解他们的政治,是自己求来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回答说:“老师以他的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逊而得到的。老师求得的方式,或许与别人求得的方式不一样吧?”
笔记:
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情况并不容易,但是为什么孔子到了一个国家,就能够迅速了解到呢?这个问题令子禽感到迷惑。于是,他有此一问。
事实上,政治情况除非对方愿意主动告诉你,否则你再怎么“求”都不可能翔实了解。为什么有人愿意告诉孔子呢?因为五个原因:温、良、恭、俭、让。孔子在周游列国时,人品、修养已经显著于世,所以每到一国,国君都会对孔子表示倾慕,并请教一些政治管理方面的学问。温、良、恭、俭、让五者正是孔子品德的体现。
当然,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孔子并不排除“求”,因为儒家的学问追求的是经世致用。因此积极主动地要求参与政治也是孔子会去做的。
行动指南:
现今,很多管理者要了解自身企业的状况都很困难,下属们总是“报喜不报忧”,总要等问题到了“纸包不住火”的一天,不得已才会汇报真实情况,可惜为时已晚。要获得正确的信息并非一件简单的事。看来,我们需要向孔子学习。
孔子获得信息的办法是温、良、恭、俭、让,在今天依然有效。
为什么员工不反映真实情况呢?原因有三:一是担心受到惩罚。很多管理者发现问题后采取的第一项行动便是惩罚。二是不愿意告诉管理者真实情况。很多管理者自视甚高,以为自身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引起员工们的不满。三是反映了也没有用。有一些员工是愿意积极主动地反映真实情况的,可惜他们的反映通常会石沉大海,得不到丝毫反馈。
如此一来,我们就知道孔子的高明之处了:温和、善良可以使得下属不恐惧惩罚,谦逊则可以引得员工的赞誉和主动反映各类情况。如果你对问题采取恭敬态度,员工们会认为你会严肃、认真地处理问题。
温、良、恭、俭、让,可谓管理五德。
星期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篇》1.14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住的安逸,做事敏捷,说话谨慎,接近有道的人以修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可以说是喜好学习的了。”
笔记:
这一章的重点是讲学习。君子为了学习,可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因为一心求学,而无暇顾及饮食和居住之事。但是,独自求学一定会陷入很多误区,因此,要不断地接近有道之人,以修正自己的错误认知。这样的人当然可以称得上“好学”了。
但是,我却很关心“敏于事而慎于言”。在本章中,这句话是好学之人的言行状况。我却认为它应该是所有人的言行状况,尤其是企业中的员工们。倘若每一位员工都能够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那么,管理者还需要为企业的效率发愁吗?
可惜,事实恰恰相反,企业中的员工大多做事拖拉,说话极度不慎重,通常是不假思索就作出承诺,而在做事时一拖再拖,总之效率极其低下。
行动指南:
我曾将“敏于事而慎于言”张贴在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然后请所有的团队成员都提供如何敏捷做事的建议,一周不到,我们便收集了不下十条切实可行且有效提高行动效率的方法。同时,团队成员们在讲话之前都养成了思考的习惯,不再轻易作出承诺,也不再轻易评价他人的工作。
相信这一方式适用于所有的企业。
星期四
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而篇》1.15
译文: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裕而不骄矜傲慢,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道),富裕而好礼制。”
子贡说:“《诗经》中说‘如切割,如磨制,如雕琢,如打磨’,是否就是这个意思啊?”孔子说:“子贡啊,从今开始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过去,你可以联想到未来了。”
笔记:
本章前一部分讲述的是“穷不丧志,富不失礼”这一道理,并没有过多值得思索之处。
后一部分却颇为令人玩味,尤其是末句“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肯定子贡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由过去可以推断出未来,从已知的部分可以联想到未知的部分,这正是企业所需要的一种能力——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家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和赢得竞争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很多企业因为产品和服务创新而一跃成为行业领军企业,也有一些企业因为创新而走出濒临破产的困境,获得了重生。但是创新又谈何容易?
行动指南:
“告诸往而知来者”显示的是一种创新力。同时,它也包含着一种创新观念:未来就在过去之中,即一切创新都存在于现有的资源和条件之中。著名的广告人詹姆斯·韦伯·扬说过一句关于创新的话:“一切创新都只是旧元素的新组合。”表达的也是这一意思。
因此,企业要创新,首先要关注行业中已经存在的产品或服务以及消费者的需求趋势,然后关注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当你沉湎于其中时,有一天你会豁然开朗,一个新的创意将会就此出现。
星期五
为政以德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篇》2.1
译文:
孔子说:“用德行治理国家,就好像天上的北斗星,在自身的位置上,而众星都环绕在四周。”
笔记:
孔子思想最重“仁德”,仁德便是人道。他一生的理想也是追求以德治国,可惜生不逢时,当时的诸侯对“仁德”兴趣不大。最终,孔子只能在教学中不断传达“仁德”思想。
所谓“为政以德”,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管理必须注重人性,关注人心。这句话出现在很多企业的价值观中,但是真正做到的却寥寥无几。即便一些企业在一段时间内能够做到,也无法长久坚持。例如摩托罗拉公司,最初在高尔文领导下,摩托罗拉真的做到了“尊重每一位员工”,然而时至今日,这一文化逐渐沦落为一句口号。
“以人为本”能否得到实行和传承的关键在于领导者,如果有一位诸侯能够听从孔子的建议,相信他一定能够取得“众星共之”之成就,只可惜孔子周游了列国也没有遇到一位能够完全采纳“仁德”思想的君王。
行动指南:
只要能够将“以人为本”奉为管理法则,你将发现管理其实并不难,你要做的只是两件事:
第一,关注你的员工,从内心深处去理解和尊重他们。做到了这一点,你将获得员工们的拥护和爱戴。
第二,将这一理念传承给下一代领导者。这件事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是能够取得良好的结果的,因为每一位领导者都希望能够“众星共之”。
第三周
星期一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篇》2.3
译文:
孔子说:“以政策来管理,用刑罚来整顿(人们的行为),人们只求无罪内心中却没有羞耻感;以德行来管理,用礼制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人们不但有羞耻感而且人心归服。”
笔记: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一篇管理的大文章。
在孔子看来,政治管理是一种教育,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有品德、有礼貌。而这一点的前提是管理者必须能够担任这一教育角色,也就是做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但是,往往大多数管理者会选择“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也就是现今所谓的“制度化管理”,为什么?因为这一方式对管理者自身的要求不高。制定好制度与相应的惩罚条例之后,他们要做的就是评估人们(员工)的行为。
无可否认,“制度化管理”是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果,至少员工不再像以往那样不服管教,违反纪律的事情也会少许多。可是,通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新情况:员工们总是努力寻找管理制度的漏洞,而且他们总是能够找到。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样一来,管理就成了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斗争”,于是很多企业的管理制度越来越细致,也越来越厚。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制度化管理”不能够做到使员工“有耻”。
当“制度化管理”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人心涣散的结果。孔子正是看到了这一后果,所以提出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目的也很明确:让人们有羞耻感,并且赢得人心。
行动指南:
从“制度化管理”到“德礼化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关键点在于领导者的思维转换。
事实上,如果你拥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你会发觉孔子的总结有多么正确。或许你当下要做的工作就是与你的下属作“斗争”。当你思考到自身的时间、公司的资源、市场的机会全都在这种“斗争”中悄然消耗时,你应该幡然醒悟。
当然,要实现“德礼化管理”并非易事,你需要坚持,在你转变的最初,你将得不到下属的认同和支持,只有当你逐渐让他们感觉到“这不是一场新游戏”时,他们才会投入其中,结果便是“有耻且格”。
星期二
退而省其私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为政篇》2.9
译文:
孔子说:“我整天与颜回讲话,他从没有反对意见,像个愚蠢之人。等他退下,省察他的言行时,发现他对我所说的话总能有所发挥,颜回也不愚蠢啊。”
笔记:
颜回是一个“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人,他在听孔子讲话时,总是保持沉默,看起来像个愚蠢的人,但事实上,他不但吸收了孔子的教导,在做事时还能够有所发挥。
孔子对学生们非常关注,知道每一个人的特性,因而能够因材施教。对于颜回同样如此,为了弄清楚颜回到底是真愚蠢,还是假愚蠢,孔子对他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回也不愚。”可见孔子用心之良苦。
现实中,很多管理者却根据一面之词对下属妄下结论,这是一种很不严肃也是对下属极度不尊重的做法。对一个人的评价,绝不能依据一两件事而草率确定,必须对他进行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就像孔子所做的一样,“退而省其私”,然后再下定论。
行动指南:
不要根据他人的评价,或是一两次沟通和交流对一个人下结论。而是对他的言行举动进行全面观察,分析他在工作中的状态,以及对待工作的态度,最终确定他是否是一位优秀的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