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论语》管理日志
14911000000002

第2章 一月:敏于事而慎于言(1)

第一周

星期一学而时习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1.1

译文:

孔子说:“学习而后时常实践,不是很开心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而不感觉到一丝怨恨,还不是有德之人吗?”

笔记:

作为《论语》的开篇之言,其中必有深意:为什么首章不讲儒家最重要的概念“仁”而是讲“学”?

我们知道第二章有子很快就讲到了“仁”:“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我个人的猜想是因为孔子创办了私学,弟子们深受其益,所以将“学”放在了首章。这一章具备《论语》文风的典型特征:言简意赅且富有格言意味。而今,“学而时习之”已成为一句人尽皆知的名言。

孔子讲“学”,三句话讲了三个层面:

第一,“学而时习之”强调的是“习”,“习”是实践之意,学了之后必须去实践,否则学了也白学。孔子教学强调“践行”胜于“学问”,所谓“行胜于言”,这从后面的章节之中可以断定,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篇》1.6)以及“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篇》1.7),这些言论表明,关键在于行为。行为符合仁义,则为学;行动不符合仁义,则学也是“未学”。

今日,管理者始终强调员工学习的重要性,也将培训视为企业的重要工作之一,可惜结果往往不是“教而不学”,就是“学而不行”。对他们的评价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意愿很好,效果很差。

学习必须结合实践,这是孔子教学的第一个层面。

第二,“有朋自远方来”。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朋”是何人?朱子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朋,同类也”,即拥有相同观念和思想的人。为什么他们愿意从远方来呢?程子说得好:“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因为自身的修养传播得很远,声名在外,所以信从者很多,他们从远方慕名而来,探讨学问,切磋修养。这是孔子所认为“学”的第二个层面。

如果一个人的学问修养能够吸引他人不远千里前来学习、交流与探讨,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吗?这个层面的关键在于与人分享、沟通和交流。

第三,“人不知而不愠”。“学”的第三个层面则从反面考验了学者的修养和气度。或许你的学问能够被大家认可,也能够获得人们的尊重。但是,也会存在另一种情况,那就是“高处不胜寒”——你研究的学问别人根本无法理解,一旦如此,就对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那就意味着德行还有待提升。

孔子对能够做到“不愠”者评价颇高,认为他们可以称得上是“君子”了。在注解《易经》时,孔子也曾用“潜龙”来象征这样的人,“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这样的人是“龙德而隐者也”。更重要的是“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称心的事付诸实施,不称心则绝不实行,具有不可动摇的意志。学问做到这一步,离构建自身独立的学说已经不远了。

行动指南:

企业培训和学习需要做到三点:

第一,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每一次组织学习与培训之后,第一要事便是实践,将所学到的管理思想和工作方式运用到实际工作过程中。

要做到这一点,企业管理者必须掌握以下几个技巧:

(一)成为教练型领导,要员工去实践,首先要自身做好榜样,并且能够进行实践指导。

(二)完善相应的考查制度,要使新的工作方式和思路真正运用到工作中去,就必须有相应的考查制度作保障,IBM前CEO郭士纳说得好:“人们不会做你希望他们做的事,人们只会做你检查的事。”

(三)有效激励与惩罚。对于在实践中运用杰出者给予一定的奖励,而对那些表现恶劣的员工进行惩罚,确保每一位员工都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第二,注重分享和交流。或许是在企业内部成员之间进行,或许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流。分享和交流是企业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思想的最佳路径;同时,也是企业传播自身优秀管理思想和工作方式的好办法,一些著名国际企业都采取了这一学习方式,如丰田、惠普等。

第三,坚持正确的观点。企业管理者必须牢记这一点,我们知道很多人因为他人的不理解和反对而放弃了自身正确的决策,但是,真正的成功者总是属于那些能够在面对众多负面意见时依然坚持自己观点的人。所以,一旦你的决策对企业发展真的有利,或许会面对很多的困难,但也应该绝不放弃。

星期二本立而道生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1.2

译文:

有子说:“做人孝敬父母,尊重兄长,而喜欢冒犯上司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司而喜欢造反作乱的人,从没有过。有德之人专注于为人之根本,根本建立好了,为人之道也就此而生了。孝敬父母、尊重兄长,正是‘仁’的根本!”

笔记:

从本章开始,“仁”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开始出现。要读懂《论语》,弄清楚孔子所构建的儒学体系,“仁”无疑是一把钥匙。那么,“仁”究竟是什么呢?

孔子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为人——让更多的人知道如何为人,即“君子学”(成就君子的学问)。而为人的根本就是“仁”,所以很多人认为“仁”就是“人”,但是从本章看来,“仁”即是“人”的观点无疑是错误的,因为“本立而道生”中的“道”才是真正的“仁”。“仁”是“为人之道”,因此,在整部《论语》中,孔子始终传授的都是“为人之道”。一个人掌握了“为人之道”之后,就可以称作“君子”,成了有德之人。

这一章值得我们反复研读,尤其是其中的逻辑:孝弟是仁的根本,根本立则道生,道生之人,则不好犯上作乱——这不正是今天众多企业所强调的“用人以德”吗?可是,在能力和品德面前,很多管理者往往选择的依然是能力。于是,“犯上作乱”之事不时发生:经理人率领部下投奔竞争对手,或是自行创业抢夺原来企业的市场。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

行动指南:

古时候观察一个人是不是“君子”,有一个很简单的评估方式,那就是看他是否能够孝敬父母、尊重兄长。那么,今天又应该如何评价一个人的品德呢?

有世界第一CEO之称的杰克·韦尔奇提供了一个标准:是否遵循企业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企业所有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由诸如诚信、共赢等价值理念构成。事实上,企业价值观正是企业对成员所界定的“为人之道”。

在用人方面,韦尔奇也提供了一种方法,即将人员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既有能力,又能够遵循企业价值观的人。这样的员工自然受到青睐和重视,他们会拥有一帆风顺的前途。

第二类能力相对薄弱,同时对企业价值观也缺乏认同。他们的结局也很显然:卷起铺盖走人。

第三类是一些能力相对缺乏,但坚决遵循企业价值观的人。这样的员工往往能够得到机会去从事自身能够胜任的工作。

第四类是最难处理的一些人,他们拥有出色的工作能力,却不遵循企业的价值观。最初韦尔奇为了获得他们出色的工作能力容忍了他们的缺点,最终却发现这是一个糟糕的决定。于是,最终他决定对于此类人员采取毫不留情的辞退手段。

韦尔奇的方法或许有些过激,但是的确实用,这从他领导下的GE公司可窥一斑。

星期三

巧言令色者不仁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1.3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面带媚态取悦他人的人,很少是仁义之人!”

笔记:

这句话犹如平地一声惊雷,振聋发聩,令许多人幡然醒悟。

当你回顾四周,一定会发现巧言令色之徒随处可见,而你还沉湎于他们的花言巧语之中,视他们为知心,将重要的工作托付给他们。

孔子告诉我们,这样的人很少是仁义之人,不能予以重任,否则将出现难以控制的问题。事实的确如此,巧言令色之徒在想尽一切办法取悦于人时,总是心怀私利,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一旦得势,他们便会为了一己利益而置企业利益于不顾。

本章虽然短小,但意义深远,足以令人反思良久。

行动指南:

在花言巧语和伪善的面孔面前保持冷静,弄清楚他们的真实意图,或是远离巧言令色之徒,使他们无从着手。

星期四

一日三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篇》1.4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在三个方面反省自身:为别人谋虑有没有尽心?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老师教授我的知识有没有去实践?”

笔记:

“一日三省”已经是妇孺皆知的成语,也是很多人口头上不时提起的一句话,但是,“三省”到底“省”什么呢?在本章中,曾子给出了答案。

曾子反思的三个方面其实代表了人生的三个要素:

第一,从事职业。每个人都需要工作,但是为什么那么多的人缺乏责任心?因为“谋而不忠”,现在几乎每一家企业都将“提升员工责任心”当作一项重要工作,如果每一位员工都能够学习曾子,每天反思一下:“我今天工作有没有尽心?”管理者还担心员工缺乏责任心吗?

第二,社会交友。诚信缺失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的根本则在于很多人不“知耻”,甚至以骗人为荣。当然这样的人大多无法取得好的结果,尤其是随着社会透明化程度越来越高,不诚信的人将为众人所知,一旦如此,没有人再愿意与他为友。诚信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你不能够以诚待人,你将遭到他人的摒弃。

第三,学习。在《学而篇》1.1中,孔子已经强调过“实践”的重要性,学习了知识如果没有身体力行地去实践,那就等于没有学习。这一点,值得很多企业员工思考。企业为了提升你的工作能力和效率,举行了许多培训,可是你真正学习了吗?学习了之后你有曾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了吗?

行动指南:

作为企业成员,我们应该每天反思一下这样三个问题,最好将它们贴在你的床前,因为睡觉之前是最佳的反思时间:

第一,我今天在工作中尽心尽力了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一定能够安心进入梦乡。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或许应该思考一下如何改进,否则你将难以入眠。

第二,我的承诺全都履行了吗?诚信不仅仅反映在朋友交往之间,它还反映在你作出的每一个承诺之中。如果你察觉自身的承诺没有得到及时履行,那么,请尽快完成它。

第三,今天我学习到新的知识了吗?有没有运用到实践中去?首先,应该反思自己今天有没有学习。学习意味着进步,没有学习,自然就没有进步,也就违背了我们经常说的“每天进步一点点”。如果学了,那么有没有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没有运用,同样没有进步。

星期五

敬事而信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篇》1.5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慎重、认真地处理政事,恪守诚信,节约开支,并且爱护人民,使用民力选择农闲之时。”

笔记:

这一章直截了当地讲了如何管理一个国家的问题,很值得现今的企业管理者参考。

孔子强调了五点:敬事、诚信、节用、爱人以及使民以事。这是他针对当时诸侯管理的混乱状况提出的治国方略。那么,当时诸侯管理的混乱状况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处理事务极度不慎重。无论是任用人才,还是进行赏罚,诸侯们都是根据个人好恶草率为之。

第二,说话做事不诚信。很多王侯言而无信,出尔反尔,尤其是在处理与别国的关系方面,甚至以“诈”为谋,可谓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第三,铺张浪费现象极其严重。王侯大夫的奢侈在当时可谓普遍现象,他们追求享乐而不计成本,导致财力、物力乃至民力都极度浪费。

第四,无视人性,践踏生命。发动战争、抢夺财产一类的事在春秋战国期间时常发生,这些战争无疑使得人民难以安居,生命财产受到严重损伤,可是那些所谓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却对此乐此不疲。

第五,发动战争、使用民力不但不考虑百姓的农耕时间,往往还在耕种和收割期间进行大肆掠夺,全然不顾百姓生计。

事实上,这些混乱管理在今天的企业中同样存在,例如人事任用不慎重、领导承诺不算数、运营成本过高、不尊重员工等。

行动指南:

孔子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做领导的法则:

首先,对需要处理的每一项工作都保持慎重、严肃的态度,一旦处理得过于轻率,则会产生难以预计的后果。例如一个错误的人事任命,很可能破坏企业的一个战略性构想,使得前期的投资石沉大海。

其次,保持诚信。答应下属的事情一定要履行承诺,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一旦失信于员工,要重塑诚信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再次,注重成本控制,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尤其是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一家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往往决定其市场竞争能力,只有将成本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才有可能为客户提供具备高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最后,尊重每一位员工。每一位员工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需要关注、尊重和肯定,领导者应该从内心深处去体会和理解员工,站在员工的角度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