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论语》管理日志
14911000000004

第4章 一月:敏于事而慎于言(3)

星期三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篇》2.10

译文:

孔子说:“看他的所作所为,观察他做事的由来,了解他内心所关注的。他还能藏到哪里去啊?他还能藏到哪里去啊?”

笔记:

本章讲述的是孔子深入了解一个人的方式。他的方式分为三步,且三步层层推进:首先,看他的行为举止。然后,看他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举止,是为了取悦于人,还是发自内心?最后,洞察他内心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这样一来,他就是想伪装也无法。

这一方式值得管理者们学习和参考。我们往往轻信于一个人的表象,因为他的某个行为而任命他担任更为重要的职位。孔子告诉我们,了解一个人绝不能够仅仅根据他表现出来的行为,还要挖掘他内心之中真实的想法。

有很多人为了取悦上司,在上司面前总是展现出自身最佳的状态,上司不在时,却变得游手好闲,极度不负责任。这就是为什么在很多企业中,管理者在与不在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况:管理者在时,员工们工作认真负责,效率很高;管理者不在时,员工们都疏于职守,效率立时下降。我们考验管理者是否杰出有一个异常简单的方法:请他离开企业三天,看一看他所领导的企业经营是否能够保持以往的状态。大多数管理者无法通过这一考核。

行动指南:

对员工的评价不能停留在表象上,需要学习孔子的三步法:

第一,观察他们的工作状态,既要正面进行观察,又要采取其他的方式进行观察,“退后省其私”。

第二,了解良好工作状态背后的原因,是为了获得升职的机会?还是发自内心地爱自己的工作?抑或是为了取悦上司?

第三,洞察他们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们希望工作能够为他们带来什么?是美好的人生?还是荣誉?

一旦你这样了解过你的下属,你会发现管理将变得异常轻松,因为你已经知道如何为他们安排一份适合的工作了。而这正是管理最大的难题。

星期四

温故而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篇》2.11

译文:

孔子说:“温习过去和过去习得的知识,能够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就可以为老师了。”

笔记:

古人极度重视历史经验,总是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文人学者也将此视为使命,因此出现了很多警戒后世的著作,例如《春秋》、《史记》、《资治通鉴》等。但是,我们在阅读这些著作时,如果不能够结合现实状况,引发新意,就会陷入盲从之中。

“温故而知新”要阐述的正是这一道理,从历史和过去习得的知识中获得新的体会,就意味着我们不再拘泥于经验主义,而是进行了再思考和再创作。

孔子开创儒学或许是“温故而知新”最好的证明了,他从残缺不堪的古代仪礼和文学中引申出“仁德”这一儒学核心。这一创造成为中华文化延续至今的根本。

笔记:

“温故而知新”是一句妇孺皆知的名言,同时,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也不在少数。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我们对同一道理的理解自然不同。

但是要真正理解这一句话在今天的价值,我们还需要对之进行重新思考。

首先,对于“温故而知新”的“故”,我们需要重新理解,它不仅仅是过去和过去学习过的知识,而且是现在之前发生的所有事件。

其次,“知新”应该有所指向,不是说从旧知识中获得了新见解,而是获得了符合个人需要的人生新思路,或是符合企业发展的新方向和新策略。

最后,让我们重新理解“温故而知新”:从现在之前发生的一切事件中(无论它发生在何时何地,也无论其成功还是失败)探寻出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策略。例如从制造型企业的失败中,看到成本领先策略的末日,从而将技术创新视为企业发展的关键。

星期五

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篇》2.12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是一个器具。”

笔记:

这句话直译出来感觉很不协调,“君子不是一个器具”,为什么君子不是一个器具呢?难道小人就是器具了吗?孔子说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朱子对“器”的解释如下:“器,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礼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后人大多遵照这一解释。最终,“君子不器”被理解为“君子不应该像器具,只有一定的用途”。但是,我总觉得这样理解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孔子难道希望君子成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吗?这显然不现实。他在教学生的过程之中一向注重因材施教,以使每个人都学到适合自身的才能。那么,“君子不器”到底该如何理解呢?

不久前,我读到了一本书,书名很长也很有趣:《不要只做我告诉你的事,请做需要做的事》。这一书名令我豁然开朗:这不正是“君子不器”吗?

君子应该是有主动性和独立思维能力的人,他们不会只做上司布置的任务,或是被动接受他人的指导行事,显得像一个器具。记得孩提时代母亲经常用这样一句话教训我们:“不要像算盘珠子似的,不拨你就不动。”说的也许正是这一道理吧。

行动指南:

现实中,像器具一般的人太多了。他们每天坐在办公室里等上司安排工作,一旦遇到新的工作时,便等待上司指导,从不会自行思考寻找解决方案。他们往往是最令管理者头疼的员工。对于缺乏工作能力的员工,可以通过辅导来提升能力;对于不遵守公司价值观和制度的员工,可以选择辞退他们。而对于这些“器具型”员工,管理者通常束手无策。

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但需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器具”,还需要设定一套激发他们自动自发的激励措施。

第四周

星期一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篇》2.13

译文:

子贡问怎样才能称得上是君子。孔子说:“先行动,然后再说出来。”

笔记:

我们身边总是存在一些大言不惭之人,他们口出狂言,但从不兑现。我想谁也不会认为他们是君子。孔子正是感觉到这样的人太多,所以当子贡问怎么样才称得上是君子时,他强调行要在言之前。

“行要在言之前”便是要求言行要一致,不要“言有余,而行不足”。尤其是君子,要履行仁义道德,如果不能够躬身实践,很容易流于媚俗,成为笑柄。

放置今天,“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也富有深意。工作过程中,我们时常会发现一些人作出的承诺非常多,但是最终践行的却很少,一旦追究原因,他们会提供无数的理由来解释。所以,到了后来,我们不再要求对方作出承诺,而是看他行动之后的结果。有了结果,再谈其他。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分为两个方面:

首先是对己。我们时常守不住自己的嘴,很容易说出一些光彩但根本做不到的事,这样就很容易给别人留下一个“不真实”的感觉。一旦如此,他人往往不愿意为我们提供机会,更不会与我们进行合作。这对于个人成长是极度不利的。管理者不能够履行自身的承诺则更为糟糕,你将因此失去下属的信任。

其次是对人。评价一个人要根据他的行动,而不是他的话语。这一点在管理中非常重要,一些人善于表达,往往通过华而不实的话语获取上司的青睐,但是交付给他们的任务总是无法顺利完成。对于这些光说不练的人,最好的管理方式是关注他的行动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