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论语》管理日志
14911000000026

第26章 八月: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3)

星期四

人才为重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宪问篇》14.19

【译文】

孔子谈到卫灵公治理国家的不当之处,季康子说:“既然如此,为什么他还不败亡呢?”孔子说:“他有仲叔圉办理外交事宜,祝掌管祭祀工作,王孙贾统帅军队。既然如此,又怎么会败亡?”

【笔记】

孔子谈到了卫灵公在政治管理方面存在的很多问题,季康子听到了就问:“他为什么还不败亡呢?”很多人都会像季康子一般,认为只要君王无道就一定会败落,可是他们忽略了一点:君王无道,但是如果他手下有能人且得以重用,那还不至于导致败落。卫灵公正是如此。这说明人才的重要性。

当初,周文王反商纣王时也是如此,在纣王身边还有忠良大臣之时,文王绝不轻举妄动,因为忠良之臣的存在意味着纣王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直到纣王自己将忠良之臣杀的杀、流放的流放,才由周武王率军推翻商纣。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也是如此,企业家无能或是不理事务没有关系,关键在于他要能够善用人才,并且让真正有能力的人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和特长,这样一来企业同样能够取得发展。当然卫灵公的情况也有一些特殊,大多数情况则是君王无道,听信谗言而对忠臣采取打压措施。有些企业家也是如此,自己无能,通常也看不得下属比自己更有能。

【行动指南】

无论管理者是无能还是有能,有一点都是不容怀疑的,那就是人才的重要性。没有出色的人才,管理者再优秀也是孤掌难鸣。管理者无能,又没有人才辅助,企业就只能遭遇败亡。

星期五

言不怍,行则难

子曰:“其言之不祚,则为之也难。”

——《宪问篇》14.20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说话大言不惭,做起来一定不容易。”

【笔记】

这又是一句近乎真理的话,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事例来证明它的正确性。相信每一个人都曾经遇到这样的情形:身边总有一些人喜欢夸夸其谈,而且轻易作出承诺,甚至还拍着胸脯,信誓旦旦,可是最终常常无法信守承诺。当你对他提出批评时,他又会向你作出新的承诺。

夸夸其谈之人通常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丧失他人的信任,从而无法立足尚是小事。如果像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样,则不但自己丢了性命,还使国家衰亡。

一个信守承诺的人在做出承诺之前一定会慎重考虑,他们要充分思考自身的能力和条件,对于无法做到的事绝不会轻易承诺。唯有如此,才能够成为值得他人信赖和尊重的人。

【行动指南】

对于那些夸夸其谈,不经考虑便接受某项任务的员工绝不可委以重任。一旦委以重任,很可能为企业带来难以计量的损失和危害。

第四周

星期一

尽心尽职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桓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宪问篇》14.21

【译文】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之后上朝,告诉鲁哀公说:“陈桓(陈成子)杀了他的君主,请您出兵讨伐。”鲁哀公说:“你去告诉三位大夫吧!”孔子说:“因为我曾经担任过官职,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啊。君王却对我说‘告诉三位大夫吧’!”孔子退朝后向三位大夫报告,结果没有得到同意。孔子说:“因为我曾经担任过官职,所以不敢不报告啊。”

【笔记】

陈成子杀害齐简公时,孔子已经七十一岁了,这时他闲居在家,除了教学生之外,没有任何官职。但是,他始终以行“仁义之事”为己任,所以当他听说齐国的大臣陈成子杀害了君王时,便斋戒沐浴,严肃认真地去朝见鲁哀公,请哀公出兵讨伐陈成子。可是鲁哀公当时大权旁落在三位大夫手中,于是让孔子去见三位大夫。孔子知道告诉三位大夫肯定没有任何用处,但是他还是去了,结果果然如此。

本章中孔子反复说一句话:“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这句话表达了孔子的尽心尽职观念。因为以前曾经担任过一官半职,所以在出现不正常的情况时,孔子还是要上朝面君,说明情况,所谓“不敢不报”。反观我们身边的人,通常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孔子行为在他们看来也是多此一举,甚至是多管闲事。

【行动指南】

我们无法要求员工们做到孔子那样,但是我们应要求他们必须对各自的职责负责,对自身的工作做到尽心尽职,问心无愧。

星期二

事君之道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宪问篇》14.22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卫灵公篇》15.38

【译文】

子路向孔子请教如何侍奉君主。孔子说:“不要欺骗他,但是可以触犯他。”孔子说:“侍奉君主,严肃认真地做好分内工作,然后接受他的俸禄。”

【笔记】

这里讲的是事君之道。今天没有君主,但是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些做下属的心得。

首先,我们来看“勿欺也,而犯之”,“勿欺”似乎还比较容易理解,不欺骗上司,这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员工的原则,也是作为一个正常人的原则,谁能够以欺骗为生?“犯之”即可以冲撞他,这个应该怎么理解呢?我想孔子的意思应该是:当你的上司有错误时,你可以指正他,如果他不能够改正,强迫你去做不正当的事,你就可以冒犯他而不服从。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下属,我们必须明白是非,而不可盲目跟从,以至于助纣为虐。

其次,我们来看“敬其事而后食”。记得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先难而后得”,与这里的“敬其事而后食”有些类似。但是有多少人做到了先尽心尽力地干事,然后考虑报酬的?大多数人都是先考虑报酬,然后再去干事。如果对报酬不满意,干事时则会心不在焉。

【行动指南】

对于上司正确的指示,我们应该坚决执行和服从,但是一旦上司提出了违背道义的命令,我们应该指出他的错误,如果对方坚持错误的指令,则拒绝执行。

当然,作为一名下属,我们也应该尽心尽职,首先做好自己分内的所有事情,然后再去考虑自己所获得的回报。

星期三

学应为己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宪问篇》14.24

【译文】

孔子说:“古时候人们学习是为了改进自己,现在人学习则是为了取悦别人。”

【笔记】

学习到底是为了提升自己,还是为了满足他人的要求?这个问题引发了很多讨论。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些为了满足他人的要求而学习的人一定是“器”——他们拥有某项技能,能够胜任某项工作。我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学习观点。

真正的学习必定是用来提升自我的,它不但能够使我们胜任自己的工作,而且使我们能够对人生有着更为清晰和深刻的认识,从而以更加认真和谨慎的态度对待生命。

现在很多人学习就是为了满足企业需要。他们谈到学习时,总是认为在为企业、为上司学习,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一旦所在的企业遭遇失败,或是上司被调到其他工作岗位,你应该怎么办?

【行动指南】

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一切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要满足于企业或上司的需要,要为自己的人生做好全面而充分的准备。

星期四

寡己之过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宪问篇》14.25

【译文】

蘧伯玉派使者问候孔子。孔子请他坐下来之后,问道:“先生(蘧伯玉)在干些什么?”使者回答说:“先生想减少自己的过失却没有办法做到。”使者出去之后,孔子说:“好一位使者!好一位使者!”

【笔记】

蘧伯玉是卫国的大夫,孔子居卫时,受到过他的盛情款待。他信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处事原则,所以每天想的都是如何减少自己的过错,也就是“寡己之过”。这是一个很值得学习的原则,没有人天生就是仁者,我们必须不断地改掉自身的缺点。而蘧伯玉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孔子为什么称赞蘧伯玉的使者呢?因为这位使者不但传达了蘧伯玉在不断修身的状况,与此同时还保持着高度的谦逊。事实上一个人只要保持谨慎,就一定能够减少过错,所以蘧伯玉一定能够消除自身的过错。但是使者不能够称蘧伯玉已经成为完人,所以说“未能也”。

【行动指南】

当今有一句流行语:每天进步一点点。一个人要不断进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德,就必须努力发现并改正自我,减少自身的缺点。

星期五

言过其行,耻也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宪问篇》14.27

【译文】

孔子说:“君子羞耻于说的比做的多。”

【笔记】

孔子推崇行多言少,要求做到了以后再说。我们今天的要求是言行一致,说的和做的保持一致,可事实却是大多数人说的比做的多。

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只要动动嘴皮,就可以说得天花乱坠,可是要做到就不简单了。很多人都是说得很好做起来却力不从心,最终无法履行自己的诺言。

古时候,君子认为说出来而做不到是一件可耻的事情,而今人们已经没有任何羞耻感了,说时只图一时嘴上快活,而不会去考虑最终能不能够做到。在企业内,企业成员言行不一致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尤其是一些关键事务,如果得不到顺利的实施将会为企业带来灾难和挫折。因此,做到言行一致是每一位企业成员的基本素质。

【行动指南】

要使员工们保持言行一致,就必须在他们内心之中灌输羞耻感,让他们感觉到说出的话得不到执行是一种羞耻。所谓“知耻而后勇”,当他们知道了羞耻之后,做到言行一致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