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论语》管理日志
14911000000025

第25章 八月: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2)

【笔记】

很多人对爱的理解就是宠爱、溺爱,尤其是当今的父母对孩子,已经是“爱”得过度了。一些管理者对自己喜欢的下属也是如此,当这个下属无法完成自身的任务时,总是主动帮助,使这些员工养成了对他们的依赖,一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便是寻求帮助,而不是主动思考,想出办法解决问题。同样很多人也不知道如何才叫真诚对待一个人,他们认为一味地迎合他人的需求,服从于他们的命令就是忠诚。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来看看孔子是如何谈论“爱”和“忠”的。孔子的“爱”肯定不是宠爱和溺爱,因为他认为爱一个人就要让他自身去学习、去思考,我很赞同这个观点。为什么?因为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他才能自立,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现今很多上司和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不但不能够帮助他们,甚至还能够毁了他们,因为他们一旦养成了依赖感,就失去了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同样,孔子的“忠”也绝非一味地盲从,而是认为忠诚于一个人,就必须指出他的缺点,帮助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大道。对待上司同样如此。忠诚于上司并非是事事都服从,而是正确的命令就服从,对于不正确的命令一定要指出来,不让上司走向错误的道路,这样才是真正对上司和组织负责,才叫做忠诚。

【行动指南】

如果你喜爱你的下属,那请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样,如果你忠诚于你的上司,请不要在错误的命令面前也一味应诺,而是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唯有如此,你才算是尽到了真正的忠诚。

星期五

分工合作,人尽其才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宪问篇》14.8

【译文】

孔子说:“发布命令时,先由裨谌拟定草稿,世叔对草稿进行推敲斟酌,专职人员子羽进行言辞修饰,最后由东里子产做最后的文字润色。”

【笔记】

孔子的这段话令我想起目前在企业界盛行的一个概念:流程化运营,即将工作分为几个相互依存的步骤,不经过前一个程序绝对不可进入下一个程序。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职责非常明确,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工作任务;二,如果每个人的能力都达到一定水准,工作效率会大大提升;三,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对上一个环节进行监控。

裨谌、世叔、子羽、子产这四个人便形成了一个流程,每个人的任务都非常清晰,相信他们一定能够配合得非常出色,否则孔子也不会将他们拿出来做为教材案例。但是,现实是很多企业尽管实现了流程化,甚至引进了一些ERP软件等进行流程固化,但是由于人员素质和能力的差异,最终不但没有增加工作效率和质量,却使得工作效率下降。很多企业管理者便曾向我征询如何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要实现企业运营的流程化,最关键的是流程环节中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尽心尽职,而且能力和素质都必须符合标准。因此,在实施流程化运作之前,首先要对相关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辅导,使他们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如果裨谌、世叔、子羽、子产中有任何一个人能力缺失,我相信都会给需要发布的命令带来遗憾或是缺憾。企业的流程化运营同样如此。

【行动指南】

人员分工合作,实行流程化管理是企业获取高效率的必由之路。但是如果不能够对员工们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辅导,流程规划越清晰、越细致,就越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因为在流程化管理之中,一个人的不合格通常会导致整个流程的失败。

第三周

星期一

人无完人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宪问篇》14.12

【译文】

子路向孔子请教怎么样才称得上是完人。孔子说:“明智像臧武仲,淡泊无欲如公绰,勇敢无畏似卞庄子,多才多艺像冉有,再用礼乐表现文采,就可以称得上是完人了。”接着又说:“在今天看来,完人又何必要做到这一切呢?在利益面前考虑是否符合仁义,在危难之中接受命令,长久处于困境之中也不忘记自己许下的诺言,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完人了。”

【笔记】

人们在一起聊天时,总是会感慨一句“人无完人”,确实如此。一个人要做到完美太难了,既要明智、淡泊名利、勇敢无畏,还要懂得礼乐、多才多艺,这样的人世上能有几人?恐怕连孔子自身也做不到,所以,接着他便降低了标准。不过这一标准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遥不可及啊。

我们扪心自问:在利益面前,我们思考过仁义吗?在面对困难时,我们是否能够勇往直前,临危受命?我们许下的承诺是不是在任何情形下都没有遗忘过?是否一直在想方设法去履行它们?或许肯定的答案很少吧。

当然,我们应该接受“人无完人”这一说法,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应该接受哪些方面的缺点。如果是品格和道德上存在缺点,我想这是无法令人接受的;如果是能力缺失,我们可以通过培训和辅导来改变,而品格上的缺憾却是无法弥补的。

【行动指南】

不要要求自己的下属和同事是完美的,但是也绝不容许他们在品德上的缺点。

星期二

以讹传讹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宪问篇》14.13

【译文】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时说:“公叔先生平时不说话,不笑,不索取,这一切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说:“告诉你的人说错了。公叔先生在适当的时候说话,所以人们不讨厌他的话;在开心的时候笑,人们不讨厌他的笑;在符合义的情况下才获取,人们不讨厌他的获取。”孔子说:“是这样啊?原来是这样?”

【笔记】

很多人谈及此章时喜欢夸奖公叔文子一番。我却从中看到了一个很不正常但却时有发生的问题:以讹传讹。孔子的智慧毋庸怀疑,但是他也会受到他人错误信息的影响,将公叔文子想象成一个不言、不笑、不取之人。若不是公明贾根据客观事实对他进行了纠正,孔子或许会一辈子都这样认为公叔文子。可见传话的准确性极其重要。

可是现实中,这种以讹传讹的现象实在是太多了。对于企业管理来说,最可怕的是中层人员对上层命令的错误传达,但是这类情况却时常发生。为什么很多企业有着明确的战略,但是在执行过程之中却产生了变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层在下达执行命令时产生了错误。

【行动指南】

在企业中,如何防止中层人员错误的传达命令呢?方法有两个:

第一,使命令公开化、透明化,企业中的每个人都能够直观地理解上层的命令和指示。

第二,高层管理者必须对每一个目标进行深入解说,而不是发下一张纸片而已,并且要中层管理者谈谈自身的理解,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唯有如此,才能够避免命令传达失误的问题。

星期三

勿为匹夫之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宪问篇》14.17

【译文】

子贡说:“管仲不能算是有仁德的人吧?齐桓公杀死公子纠,他不但没有死,还辅助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统一和匡正了天下,人民至今还在承受他的恩惠。如果没有管仲,我们今天恐怕还披头散发而穿着左边开口的衣服呢。他难道应该像匹夫匹妇一般死守着小信誉,在山沟中自杀,死了也没有人知道?”

【笔记】

要理解这段话,首先要了解一个背景:管仲原是公子纠的谋士,齐桓公与公子纠争位,杀死了公子纠,当时管仲为了保护公子纠还曾射过齐桓公一箭,差点要了齐桓公的命。但是齐桓公在鲍叔牙劝说下不但没有怪罪管仲,还重用了他。

子贡说出的这番话正是因为管仲原是公子纠的下属,公子纠被杀,管仲不但没有殉职,而且还反过来辅助齐桓公,所以他认为管仲不是“仁者”。孔子一听,知道子贡陷入了“匹夫之仁”之中,于是及时修正了他的观念。

如果像子贡说的匹夫之仁一般,管仲“杀身成仁”,但是如此一来,齐桓公就失去了称霸诸侯、一匡天下的机缘,同时也就没有针对振兴国家的一些改革产生,而这一切全都是管仲的功劳。如果将匹夫之仁与为天下、为国家兴盛相比,孰轻孰重,一目了然。因此,孔子认为管仲识的是“大义”,而子贡看到的只是“小义”。

【行动指南】

匹夫之仁属于匹夫,一个人要实现远大的志向,就不能够拘泥于一些小仁小义。例如为了企业的发展,我们应该将那些交情甚好但是严重阻碍企业发展的朋友清除出局。因为与友情相比,企业的发展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