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我们一直讲要学会包容,学会求同存异。孔子早就说过同样的道理,他说走在同一条道路上的人不一定能够遵守同样的人生原则,即便有着同样的人生原则,也不一定对每件事都采取同样的看法和作出相同的评估。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在一起做事,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企业内也是如此,有些员工是因为希望实现自身价值而工作,所以他们努力付出以期获得最大化的人生价值;有些员工则因为在某个企业中工作能够更接近自己的梦想,他们是为了梦想而工作的;另外一些员工则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而工作。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只有企业获得发展,企业成员们才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每一位员工都希望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
很多管理者却不能妥善地对待不同的员工,他们希望自己的下属全都是价值性或是梦想性员工,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作为管理者,必须学会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下属,不管他是因为什么原因而选择这份工作的,前提是只要他能够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
【行动指南】
在企业管理中,我们总是会面对一些与自己志向或是观点不同的员工和同事,这并不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只要他们能够严格履行各自的职责,促进企业的发展,每个人都是企业所必需的。
星期五
未知生,焉知死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先进篇》11.12
【译文】
子路请教如何侍奉鬼神。孔子说:“没有办法侍奉活人,怎么能够侍奉鬼神?”(子路)又请教:“敢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生的道理还没弄明白,怎么能够理解死?”
【笔记】
这一章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不知生的意义,就无法体会死亡。”
子路是一个急性子,总是希望尽早知道一些知识,所以在还没有学会怎么样好好侍奉父母、兄长以及老师时,他便急于了解如何侍奉鬼神。孔子对他非常了解,所以根本不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采取了反问的方式提醒他首先学好侍奉身边的人,然后再去考虑侍奉鬼神。可是子路不甘心,接着问关于死的知识。孔子同样没有直接回答,因为他知道子路还不懂得生的意义和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是无法理解死的含义的。
的确如此,记得年轻时,我们时常一帮朋友聚在一起谈论人生、生命以及死亡。关于死亡,没有一个人能够说清楚,我们只能引用他人对死亡的理解来表述自己的观点。我当时引用的是美国女诗人普拉斯的一句诗:“死亡是一门手艺,我们每一个人都得掌握它。”可是自己根本就没有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直至经历了一些人事沧桑之后,才逐渐明白死亡的含义就是更好地活着,在活着的时候充分实现自身渴望实现的价值,这样我们就可以无愧于死亡,也就可以从容地面对死亡。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我们活着的每一天。
每一个人都必须首先弄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活着,如果你回答不了这一问题,你就无法理解什么叫死亡。
死亡是对我们一生的总结,如果你希望这一总结是浅薄的、简短的,那么从今天开始你可以选择无所事事,甚至可以选择今天便去死。
当管理者们理解了这一点之后时,便能够对下属有着更为深刻的了解,使他们能够更为积极地投入工作和生活之中。
第三周
星期一
言必有中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先进篇》11.14
【译文】
鲁国的官员修建长府。闵子骞说:“维持原来的样子有什么不好呢?何必改建呢?”孔子说:“这个人平常不讲话,一讲话就切中要点。”
【笔记】
“言必有中”是对一个人讲话能力的夸奖和肯定。闵子骞平常不爱说话,总是保持沉默,这并不是说明他很愚笨,而是他聪明的一种体现。我们都知道“沉默是金”,相信闵子骞便是如此。但是,闵子骞对各类事情看得比谁都要透彻,所以一旦他开口,就一定能够切中要害。在鲁国官员要扩建长府这件事上,闵子骞同样一语中的,指出了其中的问题:扩建长府根本就是毫无意义的浪费。孔子一向以俭朴为生活法则,所以立即对闵子骞进行了夸奖。
很多人看了或许不屑一顾,心想不就是说了一句中肯的话吗?可是现实中能够准确表达自身的想法,并且一语中的之人实在是太少了。
在企业内也存在着很多言不达意的现象,这给企业带来了很高的沟通成本。尤其是一些中层管理者常常无法准确传达高层管理者的指令,最终导致执行完全背离企业发展的需要。可见说话的水准决定着企业的效率,乃至前程。
【行动指南】
在企业内,准确传达命令和任务是一项基本素质和能力。同时,直接、准确地提出问题和提供解决方案也是企业员工们必须掌握的技能。
星期二
登堂入室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先进篇》11.15
【译文】
孔子说:“子路弹出的瑟声怎么会出现在我的门下?”弟子们(听了这句话)不再尊重子路。孔子说:“子路已经进入殿堂了,只是还没有进入内室。”
【笔记】
“登堂入室”这一成语由此而来。子路弹瑟因其性格刚烈,所以声音颇具壮气,缺乏谦虚,为孔子所不认同。同时因为子路过于刚健,孔子知道他爱逞匹夫之勇,所以总是不失时机地批评他,以教导子路学会谦逊。可是这一次却产生了不良的后果:因为孔子批评子路的瑟弹得不够好,其他门人对子路失去了尊敬。于是,孔子对自己的话进行了纠正。
“升堂未入室”,意思是子路的瑟已经找到门径,并且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要取得很高的成就还需要不断努力。
本章给我的启发来自于那些门人们,我们会发现身边这样的人随处可见,一旦某个人因为一次很小的失误就会引来这些人的非议。孔子的门人们还算不错,敢于公开不敬子路。企业中很多人则将不敬放在内心深处,对那些偶有失误的上司阳奉阴违。这类现象在企业中并不少见。当然,作为管理者,我们不但需要登堂,还需要入室,否则就难以获得下属的信服。
【行动指南】
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才能,不仅要做到登堂,还需要做到入室。唯有如此,才能够赢得员工们的信服。
星期三
过犹不及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先进篇》11.16
【译文】
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一个可以称得上是贤人?”孔子说:“子张有些过度,子夏稍嫌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更好一些了?”孔子说:“过度与不足是同样的。”
【笔记】
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便是适度,也就是中庸。过分了不好,不足也不好,只有恰到好处才是最好的。可惜这个度很难把握。孔子的两个弟子子张和子夏便无法把握这个度,同样子贡的话也显示出子贡也无法做到适度。
虽然中庸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的确很重要,但我们常常因为不够中庸而产生不良后果。例如很多管理者由于对员工不放心,而采取了过度的监督和管控,最终使得员工们产生逆反心理。
同样,在与竞争对手展开市场争夺时,一些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影响采取价格战,结果导致双方两败俱伤,而企业的利润却大大下滑。
在企业管理中,把握中庸法则极其重要,不但可以调整团队之间的凝聚力,还可以妥善处理与竞争对手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行动指南】
每件事都会有一个恰到好处的解决方案,因此在处理事情时我们需要进行慎重考虑,找到那个最适合的方式和办法。
星期四
退者进之,兼者退之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篇》11.21
【译文】
子路问:“知道了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亲和兄长在,怎么可以知道了就去做呢?”冉有问:“知道了就去做吗?”孔子说:“知道了就去做。”公西华说:“子路也问知道了就去做吗,老师说‘有父兄在’;冉有同样问知道了就去做吗,老师则说‘知道了就去做’。我感到很疑惑,斗胆问为什么。”孔子说:“冉有行为保守退缩,所以鼓励他向前迈进;子路做事勇往直前,所以让他保守一些。”
【笔记】
从一个很小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不但对每一个学生都很了解,而且针对他们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导方式。子路做事喜逞匹夫之勇,孔子不时地教育他要懂得谦虚和保守。而冉有因为性格保守,孔子则鼓励他奋勇向前,学习了之后立即行动。
如果每一位管理者也能够像孔子一般了解自己的下属,并且根据每一位下属的不同性格和能力进行职务安排和工作分配,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我相信一定会打造出一支高绩效的团队。可遗憾的是,很少有管理者能够这么了解自己的下属。
员工中也会存在子路和冉有,一些人不善思考,只知道盲目行动,一些人则故步自封,缺乏冲劲。针对这两种员工,应该采取孔子的方式:“退者进之,兼者退之。”
【行动指南】
首先,充分了解你的员工,对他们的性格、能力甚至爱好都有深入的了解。
然后,针对不同的性格进行针对性的管理。例如对于那些性格保守的员工,应该激发他们最大的工作激情;而针对有勇无谋的员工,则要求他们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