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论语》管理日志
14911000000017

第17章 五月:任重而道远(3)

【行动指南】

当你说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时,首先回过头来审查一下自身有没有严格履行自身的职责,是否已经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自身分内的工作。

而作为管理者,应该为每一个岗位、每一个职位设定清晰、明确的工作内容和要求。

星期五

学犹不及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篇》8.17

【译文】

孔子说:“学习好像追赶什么却追不上似的,追上了又怕丢失。”

【笔记】

不知道别人有没有体会过这一感觉,我自身倒是时常体验到。很多时候,见到一种新的思想,恨不得立即就能够掌握它,生怕迟了它就会不翼而飞。而在掌握了之后,又渴望立即投入到实践之中去,因为不经过实践就会很快被遗忘。

或许有些人看了这段文字会觉得学习很辛苦,事实恰恰相反,当我们有着“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心态时,一旦我们掌握了一种新的思想和方式,便会心生喜悦,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如果能够运用到实践之中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更是乐不自禁。在我至今所体验到的快乐之中,这种由学习所获得的快乐最令我迷醉在其中。

当一个人的学习能够达到这种状态,我相信他可以获得任何知识,并且能够融会贯通,运用到实际之中去。

【行动指南】

在我们的生命之中,或许学习是最重要的,因此,为了实现美好的人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使自身以最快的速度成长起来。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正是评估一个人是否进入学习状态的最好标准。

第四周

星期一

人才难得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泰伯篇》8.20

【译文】

舜有五位贤臣而使得天下太平。周武王说:“我有十位能够治理国家的大臣。”孔子说:“人才难得啊,不是这样吗?从尧、舜时代以来,周王朝是最为兴旺的了。(武王的十位人才之中)有一个妇女,实际上只是九位而已。拥有三分之二的天下,仍旧服从殷朝,周朝的德行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笔记】

“人才难得”是古今中外各类组织的一个共同的难题。可是人才又至关重要,他们往往决定着事业的成败、天下的兴盛,有良臣则可天下治,无良臣则天下乱,所以人才必不可少。但是人才罕见,不易觅得。即便是尧舜以来最盛的朝代周朝也只不过有十位良臣而已,而且其中还有一位是妇女。可见人才多么难得。

今天,企业组织最缺乏的便是人才。很多企业看似人才济济,事实上真正能够促进企业发展、为企业的成败付出心血之人屈指可数。能够委以重任,并且拥有清晰的战略和管理思维的人就更少了。所以很多企业常常活不过两代。究其原因,只有一个:没有适合的人才。

关于人才,几乎所有的管理学者都将之视为管理学的重心,可是在培养人才和挖掘人才方面并没有什么出色的建议。这应该是管理学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行动指南】

人才难得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但是,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够因为一个人的能力而降低对其品德的要求。因为只有才能和品德合二为一的人才能够称得上是人才。

因此,管理者就必须做到两点:第一,不断发掘人才,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发展空间;第二,关注他们的品德,将那些品德恶劣的人清除出局。尽管这样做很令人难受,但是为了企业的发展,你不得不这样去做。

星期二

君子绝四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篇》9.4

【译文】

孔子断绝了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断,不固执己见,不顽固不化,不自以为是。

【笔记】

孔子做人有着明确的标准:对斋、战、疾三者谨慎(《述而篇》7.13),罕言利、命、仁(《子罕篇》9.1),不语怪、力、乱、神(《述而篇》7.21),现在又多了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四绝比谨慎、罕言、不语要坚决得多,是断绝,是坚决不。为什么孔子如此反对这四者呢?首先,“意”,指主观臆断。我们知道历来多少灾祸皆起于主观臆断,在今天的组织管理之中,主观臆断更是常见,结果通常是同事不和睦,上下不信任,导致协同度不高、效率低下。其次,“必”,指固执己见,自己的见解一定正确,从而拒绝他人的建议和帮助。很多管理者因为固执己见,最终导致整个企业陷入困境。再次,“固”,指顽固不化,抱着旧有的观念不放,而当今是一个变化莫测的时代,任何观念和方法都无法永远适用,必须根据外界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思路,顽固不化的结局只有一个:被时代所淘汰。最后,“我”,极度自负的管理者容易陷入自以为是,这类人最大的问题在于听不进他人的劝告,可是任何人都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需要他人的支持和协助。过于自我膨胀,只能导致众叛亲离,面临失败。

孔子所断绝的四种毛病,在今天的很多管理者身上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很是盛行。凭借一己之见对下属进行评价、固执己见、拒绝变化以及自以为是,在很多管理者身上都得到了体现。这是令人不得不反思的一种现象。

【行动指南】

将“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八个字贴在床头,每天睡觉之前反思一下自己今天有没有犯这四种毛病,如果有就用红色的笔写上“注意”二字。如果连续有一个月的时间都没有出现红色的“注意”二字,则证明你已经基本断绝了这四个毛病。

星期三

乐观自信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罕篇》9.5

【译文】

孔子在匡城被围困,说:“周文王死后,文化不就在我这里吗?如果上天要废弃文化,后代就不会有机会学习文化了;如果上天不愿意废弃文化,那么,匡城的人又能够把我怎么样?”

【笔记】

孔子在匡城因为被当地的人们误认为阳货而遭到围困,当时形势紧急,孔子一行人很可能被愤怒的人们所伤害。一些弟子们开始恐慌,孔子却依然镇定,不但安抚学生们,还弹琴歌唱,最终,匡城之人发现认错了人。

这个故事众所周知,但我感兴趣的是孔子说这番话的底气和自信。我们知道孔子一向以谦虚著称,也始终教导学生们要谦虚,可这里孔子却表现得极度自信、乐观。首先,孔子自认为自己是唯一从周文王那里继承了文化的人;其次,他认为自己承担着教化天下苍生的使命和职责;最后,他认为老天需要一个像他这样的人。

由此看来,事实上在孔子的内心之中,一直是自信的,正因为内心足够自信,所以在不义之富贵面前无动于衷,视之如浮云。反观我们身边的众多人,他们一旦遇到困难和责任,下意识地会想到逃避和推卸,内心缺乏自信,更缺乏乐观精神。所以在很多企业内,当一件不良事件发生之后,会引发一系列的不良事件产生,这正是因为企业成员缺乏自信和乐观而引发的。尤其是一些管理者在面对困境时,自己首先慌了阵脚,导致全体员工陷入恐慌之中。由此看来,孔子做到了“勇者不惧”,而他的“勇”是建立在内心充分的乐观和自信之上的。

【行动指南】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境,都能够顺利渡过,问题的关键是自己首先不能够畏惧和害怕。每一次灾难或是困境都是我们与企业成长与发展的机会,是上天对我们的考验。通过考验者,必定会进入更高的阶段。

星期四

有知?无知?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罕篇》9.8

【译文】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我没有啊。有一个乡下人向我问了一个问题,我一点也不知道。最后,我围绕这个问题的正反两端进行分析推敲,才得到了答案。”

【笔记】

这段话可能是因为某个学生吹捧老师无所不知时,孔子说出来的。在很多学生们心中,孔子无疑是知识渊博,可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是孔子自己怎么认为的呢?他认为自己很“无知”,一个乡下人提出的问题,他一点都不知道,要经过反复推敲才能够回答。孔子的说法当然是一种谦虚,但是这种谦虚值得我们学习。

当我们也处于他人的吹嘘之中会怎么样?一定会飘飘欲仙,自以为是,由此一来便会失去谨慎,而陷入盲目、武断之中。事实上,任何人都存在着知识的盲点和缺陷,因此,无论何时,面对他人的吹捧,一定要有准确的自我评估和认识。

【行动指南】

时刻保持谦虚,对于不懂的问题要反复思考,最终寻找到解决的方案。

星期五

切勿自欺欺人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子罕篇》9.12

【译文】

孔子病得很厉害,子路让学生们以家臣的名义处理治丧事宜。后来孔子的病情缓和了一些,说:“太久了,子路的行为是欺诈啊!明明没有家臣却假装有。我欺骗谁啊?欺骗老天吗!与其死在家臣们的手里,我不如死在你们这群学生手里!再说我即使得不到隆重的葬礼,也不至于死在马路上吧?”

【笔记】

子路又被孔子责怪了一通。其实子路是出于好心,中国人一向注重面子,明明没有的东西偏要装成有的样子,这样才感觉到自己很有脸面。这种心理时常作祟,子路对待孔子的葬礼也是如此。当孔子病得很重时,子路让弟子们装扮成家臣办理丧事。而事实上当时孔子的身份是不允许配家臣的。所以孔子病情好转之后,大为恼火。说出了这样的话:“与其死在家臣们的手里,我不如死在你们这群学生手里!”可见他对这种不诚信、不真实的态度是深恶痛绝。

可很多人却依然喜欢干这类自欺欺人的事,明明没有能力,却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明明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却装出一副志得意满的神情。很多管理的失败正是因为轻信了这些人。

自欺欺人是一种对人对己都相当不利的行为,一旦对方认清了你的真面目,你将失去对方信任。反而保持真实,通常会得到客观中肯的对待。就像孔子死在学生们的身边难道不比死在所谓的家臣身边更具有荣誉感吗?要知道拥有家臣的人很多,但是拥有忠诚的、虔诚的学生的人又有几个?

【行动指南】

永远不要自欺欺人,这样做的结果只有一个:丧失他人的信任。

对于管理者来说,我们不能够轻信表象,而要通过深入的观察,“察其所由,观其所安”,了解对方的真实面目,最后再决定对其的任用和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