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论语》管理日志
14911000000014

第14章 四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3)

【行动指南】

对于员工的培训和辅导不要采取强行灌输的方式,而是根据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启发和指导,使他们能够将所学到的一切迅速运用到实际之中。对于那些不能够主动积极思考的员工,要采取措施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起来,让他们成为企业的主人,发挥主人翁的主观能动性。

星期五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述而篇》7.11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有人任用就发挥才干,无人任用便修身养性,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啊!”子路说:“老师统领军队之时,会选择谁一同去呢?”孔子说:“空手打虎、徒步渡河,这样死了而不知反悔的人,我是不会与他同行的。一定要选择的话,我会选面对大事感到恐惧、敬畏,周密筹划以求成功的人。”

【笔记】

本章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情节:孔子夸了颜渊一番,子路心里觉得很不是滋味,想炫耀一下自己的勇敢,可惜孔子对他的勇敢却不以为然,认为只是匹夫之勇,不足以与之同行。我们会发现《论语》中记载了很多孔子批评子路的言行,其实这也是孔子教导子路的一种方式。我们都知道子路也是孔子异常珍爱的弟子之一,子路死后,孔子曾悲痛欲绝。

不过本章的重点在于“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很多人认为“惧”不好,恐慌、害怕有什么好的呢?但是孔子却认为一个人只有感觉到恐慌、害怕,才会慎重、小心,从而对面临的事情进行认真分析,进行周密的筹划和思考,最终取得成功。像子路那样,面对老虎,赤手空拳前去搏斗,可谓草率至极,通常难得成功。《易经》中也时常讲到“恐惧”的好处,人生处处小心,如履薄冰,方能一生无灾。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可以称得上是一句至理名言。

【行动指南】

在进行每一项决策之时保持谨慎、细致,进行周密的思考和筹划,将一切可能产生的问题全都考虑到,并且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一旦如此,必定能够事事有成。

第四周

星期一

求仁得仁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述而篇》7.15

【译文】

冉有问:“老师会帮助卫君吗?”子贡说:“好,我去问一下老师。”(子贡)走进房间,问:“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是古代有仁德之人。”(子贡)又问:“他们怨悔吗?”孔子说:“他们追求仁义而得到仁义,又有什么好怨悔的?”(子贡)出门,(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干。”

【笔记】

要理解本章的意思,首先要了解伯夷和叔齐是何许人也。《史记》六十一卷《伯夷列传》中详细记载了伯夷和叔齐两人的事迹,着实令人动容。他二人原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因为相互让位而离开,最终因认为周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弑君”为“不孝不仁”,而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这样的人自然是贤人。那么,卫君又是何人呢?当时的卫君是卫灵公之孙,由于太子得罪了卫灵公的爱姬南子,被驱逐出国,灵公死后,他的孙子即位,即卫出公。而这时太子却从晋国借兵打回卫国要抢夺君位。也就是说,当时卫国处于父子争位的状态。这与伯夷、叔齐相互推让形成鲜明对比。

子贡不愧为聪明人,他接到冉有的问题之后,没有直截了当地问孔子,而是询问孔子对伯夷、叔齐二人的评价和看法,并由此得出孔子不会帮助卫君的结果。可谓机智灵敏。

这是本章的事件情节,但孔子的观点在于一点:“求仁得仁。”因为追求仁义,最终获得了仁义,还有什么值得悔恨的?这说明孔子将仁义看得比富贵重要得多。

【行动指南】

在富贵、晋职与仁义面前,选择仁义。不仁义的富贵只会导致自身形象的损伤和破坏。这一点尤其值得经理人所关注,我们都知道如今一个人的品格比能力更重要,经理人不注重自身的品德修为,一定会遭到企业和员工们的摒弃。

星期二

不义富贵如浮云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而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篇》7.16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人生的快乐就在其中啊。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是天边的浮云。”

【笔记】

前面刚谈到在富贵仁义两者中选后者,现在孔子就用自己的语言证实了这一点:不义富贵如浮云。尽管吃的是粗粮,喝的是冷水,甚至连枕头都没有,弯着胳膊当枕头,但是只要不违背仁义,人生还是快乐的。

这就说明人生的快乐不是富贵,不是高官厚爵,而是遵循内心的仁义标准行事。前面孔子也曾说过,如果能够取得富贵,他也愿意做个“执鞭之士”(《述而篇》7.12),但是如果是不义富贵,则宁愿放弃。

现今,很多人时常拿孔老夫子的这句话自夸,可事实上却全干一些不仁不义之事。我们对当今的一些企业进行一番审视,就会发现这些企业的经营是建立在不仁不义的基础之上的。一些企业不但以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为代价,还以年轻一代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假以时日,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将成为社会和谐的破坏者。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能够正确认识财富的意义和价值,很多人将财物的无限积累视为人生价值,所以为了追求财富而不择手段。事实上这已经进入了一个误区:为了财富而寻求财富。财富的意义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而以消费者身心健康为代价所获得的财富,只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行动指南】

审视一下自身的企业经营,如果存在着不仁不义之处,迅速进行改正。否则,最终这些不仁不义之处将成为导致企业失败的根本原因。

星期三

人非生而知之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篇》7.20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拥有知识的人,(而是因为)喜爱古代文化,并通过勤奋敏捷的学习得来的。”

【笔记】

我们在现实中听到的最多的话莫过于:“人家的天分比我好,没办法。”每个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都将自身的失败归结为天命。事实又是如何呢?自然是每个人的成功都取决于其自身,他付出的努力越多,收获也就越多。而不思付出的人,则永远都不会有所收获。

孔子也许听到了很多人评价他“天分好,所以知识渊博”,所以说出了这番话。连孔子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都说自己的知识是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那么,究竟会有多少人天生便满腹经纶?我想寥寥无几吧。

话说回头,即便是一个人天生才华横溢,他也只是拥有了一个更好的条件和机遇而已,如果不能够善加利用,最终也会毫无成就。《伤仲永》中的方仲永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行动指南】

任何知识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只要我们努力认真地学习,就可以做好任何一件需要去做的事。

而管理者对一名员工是否优秀的评价之中应该加上一条重要标准:是否具备学习能力。不具备学习能力的员工终将被淘汰。

星期四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篇》7.22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啊。选择他的优点而学习,看到他的缺点而(反思自身,有则)改正。”

【笔记】

这一章依然是谈学习。《论语》第一章谈的便是学习,其中“无友不如己者”还曾引起很多误解。结合本章来看,就没有疑义了。即每一个朋友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而缺点则值得我们去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缺点,如果有则尽快改正。——这也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真实含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里仁篇》4.17)说的也是这一意思。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不久前一位企业家说过的话:“现在值得我去读的书越来越少,值得我去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他说这句话时很是自得,以为自己已经达到了人生辉煌的巅峰。结合本章看来,他的话只能是他狂妄自大的注脚。

【行动指南】

向身边的每一个人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点,也反思他们的缺点,不要使那些缺点也出现在自己身上。

星期五

事事公开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述而篇》7.24

【译文】

孔子说:“你们这些学生以为我有什么隐瞒吗?我没有什么隐瞒的。我没有任何行为是不对你们公开的。这就是我孔丘。”

【笔记】

“是丘也”,这三个字说明孔子已经处于气愤之中。必定是有几个学生在私下讨论孔子是不是有什么事隐瞒于他们,孔子知道了之后,有些生气,所以对他们说了这些话。我相信孔子的话,因为他以君子自居,而君子必定是“坦荡荡”。那些个学生可以说是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公开?而且是事事公开?这是一个值得管理者思考的问题。我在很多企业中推行一种新的管理思想:透明化管理。这一管理思想的核心正是公开化、透明化。

我们都知道企业中很多人不负责任,甚至寻找各类借口推卸责任,为什么这类问题会发生?正是因为我们的管理不够透明,因为我们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采取行动。如果他的行为是公开的、透明的,每一个人都很清楚,他还会找到借口搪塞吗?他还有机会不负责任吗?

真正有效的管理不是管理者单向管理员工,而是通过公开每一个人的工作,形成大家相互监督,从而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履行自身的职责。

【行动指南】

好好思考一下:如何使你的下属工作透明化、公开化?

我采取的策略是每一位员工都将自身每天的工作总结和计划上传到公司的内部论坛上去,这样每个人都相互了解,而且一旦发生问题,还可以有据可查,寻找到责任人,从而拒绝借口,杜绝推卸责任的现象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