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论语》管理日志
14911000000011

第11章 三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3)

子路一向以勇猛刚正著称,此类人注重朋友感情,所以他愿意“车马轻裘与朋友共弊之而无憾”。这说明子路视朋友与自己为一体,毫无差别,应该说交朋友做到这一程度非常难得。颜渊的回答则要文气得多,透露着谦逊,“愿无伐善,无施劳”,不夸耀自己的优点和功劳,这也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心态。很多人不但滔滔不绝自夸不停,还常常“冒功”,将不是自身的功劳归结到自己身上。

但是,从子路和颜渊的答案看来,他们的志向还是具备很大的局限性:都是立足于自我展开的。孔子的志向则与他们大不一样,“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简直就是要创立一个大同社会。我们想象一下,一个社会中,老人生活安逸,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诚信为本,小孩子和年轻人能够得到妥善的关注,从而获得应有的成长,这样一个社会,不是大同社会又是什么?

由此可见,孔子始终将改变世界视为自身的职责,用“胸怀天下”四个字来表达孔子的志向毫不为过。事实上,孔子创造“仁”学,不断传播“仁义”思想正是实现自身志向的一种方式。

【行动指南】

只有以创造人人幸福为目标的人,才真正称得上是成功者。个人获得再多的财产、再大的声誉,如果不能够与他人的幸福连接起来,那么,财产将会很快散去,声誉也会瞬间消失。唯有胸怀天下人幸福的人才能够获得永存,才能够真正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星期五

见过自讼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公治长篇》5.27

【译文】

孔子说:“算了吧,我没有见到过能够看到自己过失而在内心自我批评的人。”

【笔记】

孔子再一次发表感慨。这一次他感慨是因为没有人能够做到自我批评。的确如此,人们批评他人往往张口就来,而且有理有节,但是却很少人能够进行自我批评。一些企业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时,通常会出现两种情形:批评他人时,人人争先恐后;自我批评时,大家一片哑然。

事实上,自我批评的价值远远超过批评他人。只有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并且勇于承认的人才能够展开自我批评,如何才能够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呢?做到像曾子一般“一日三省”,必定能够发现自身的问题所在。发现了问题,还能够自我批评,那就一定能够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也能够找到消除问题的方式和办法。

自我批评是一个人不断成长的最佳方式之一。在孔子看来,自我批评或许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所以他才发表如此的感慨:“已矣乎!”

【行动指南】

自我批评其实是一次自我反思的过程,当我们对自身的问题和错误进行深刻全面的反思之后,问题产生的原因将一目了然。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迅速进行改正。

自我批评不但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提升工作效率,还可以促使我们的品德修养不断完善,最终成为真正的人生成功者。

第四周

星期一

居敬行简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雍也篇》6.2

【译文】

仲弓问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可以,他很简约。”

仲弓说:“态度严肃,办事简要,这样治理百姓,不是可以吗?态度随便,办事也随便,这岂不是太过简单了?”孔子说:“你的话是正确的。”

【笔记】

本章由仲弓询问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开始,引出“简”这一概念。然后,仲弓又根据自身的理解说了两种“简”:一种内心对事情保持严肃恭敬,做事的过程之中追求简约高效,这种“简”是应该遵循的;另一种则内心对事情处理很随便,行事时又不能够慎重对待,依然采取随便的方式,这样便会使事情最终难以真正履行。

这让我想起一句流行很广的话:“简约,而不简单。”事实上这句话表达的意思与前一种“简”相同。“简约”意味着做事要力求简单,否则会使得当事人产生畏惧。“不简单”则是指在行动之前必须进行慎重考虑,对需要应对的事情抱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这样才能够真正将事情简化,找到最直接高效的突破点,从而解决问题。

总之,“简”决不是“简单”,而是“居敬而后简”。

【行动指南】

本章的“敬”有“敬畏”之意。“居敬行简”是指首先对需要处理的事情采取敬畏的态度,只有敬畏才能够慎重考虑,然后,再寻找最直截了当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事实上,只要我们对一件事情的思考到位,总是会找到一些简单、直接、高效的解决方案。

星期二

不迁怒,不贰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雍也篇》6.3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里面,哪个最爱学习?”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爱好学习,他不会把怒气发泄到他人身上,也不会再次犯同样的错误。可惜寿命不长,已经死了。现在没有了,再没见到爱好学习的人了。”

【笔记】

每次读到“今也则亡”,我的内心总是会产生一种悲哀的感觉:普天之下,难道就颜回一人爱好学习?是孔子爱颜回至深才如此回答,还是事实真的如此?与此同时,我又会想到孔子哀痛的神色。

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弟子,孔子在与子贡谈及颜回时,甚至自叹不如颜回。前面我们已经领教了颜回的好学“闻一知十”,可见其人极爱思考。这一章孔子谈到了颜回好学的另外两个方面:“不迁怒”与“不贰过”。

“不贰过”似乎很容易理解,就是从错误中总结和学习,而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正如西哲所言:“一个人不会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不迁怒”就让人有一些费解了,不迁怒于别人与学习有什么关系?一些人认为做到“不迁怒”就可以静心,静心则可以真正学习。这种理解令人难以接受。我曾一度对“不迁怒”反复低吟而不得其解,直到一天,我将其与“见其过而内自讼”一章结合起来,才发现“不迁怒”就是自我批评。很多人发现自身的错误时,第一反应是埋怨他人,“迁怒”便是抱怨和责备他人,以此掩盖和推卸自身的责任。而自我批评者,则可以返视自身,寻找自身的不足和缺点,对它们进行不断改正。由此看来,“不迁怒”的确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行动指南】

无论你是一名管理者,还是一名员工,如果你习惯于推卸责任,“迁怒”于人,那就意味着你已经不可能再有进步了。这是一条准则,你可以以它为评估依据。

同样,如果一个人反复地犯下类似的错误,那么,意味着他从没有认真对待他的工作,这样的人可以对之进行严惩,直到他幡然醒悟,意识到工作的重要性为止。

星期三

果、达、艺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雍也篇》6.8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可以任用仲由治理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勇敢果断,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可以任用端木赐治理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情达理,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可以任用冉求治理政事吗?”孔子说:“冉求多才多艺,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笔记】

季康子是鲁国执政的卿相,担负着推荐人才的职责。他找到孔子,对孔子的几个弟子做了一些了解,以作为推荐人才的依据。我很钦佩季康子,他询问了孔子三个弟子的情况,这三个人刚好拥有三种不同的特征:“果”、“达”、“艺”。而这些特征又恰恰是管理者需要具备的。可见季康子在询问孔子之前就已经做了一番调查。

“果”是果敢,仲由也即子路,一向以勇猛果断著称,这样的人处理政事一定会当机立断,绝不拖泥带水,所以孔子认为他可以治理政事。

“达”是指通达,能够融会贯通,同时体察民情、多方了解,最终公平公正地进行治理。

“艺”当然是指才华了。有才华的人总是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做到“闻一而知多”,能够洞察问题产生的原因,甚至预知事物的发展。这样的人自然可以治理政事了。

当然,“果、达、艺”三种特征通常不能够从事同一项管理工作,需要根据岗位的特征进行合理分配。

【行动指南】

在选拔人才时,一定要对选拔的对象有着深入了解。同时,要根据候选人不同的特征进行工作安排和分配。

星期四

画地为牢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雍也篇》6.12

【译文】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的学说,是能力不足。”孔子说:“能力不足的人,走到中途才会选择放弃。你现在却是画地自限。”

【笔记】

我们时常会像冉求一般,画地为牢,认为自身的能力不足以去干某件事情。事实却是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发现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正如孔子所说:“吾未见力不足者”,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志于此。

人一般会被自身的思维所局限,将自己限定在熟悉的已知的世界和经验之中,对于一些未知的事物总是抱以畏惧。另外,我们也会受到他人评论的影响,当人们都认为某件事是不可能实现时,我们也会这样认为。而真正的成功者都是那些打破固定思维的人。

也有一些人以“能力不足”为借口,但是就像孔子批评冉求一般:“你真的去做了吗?”如果你的能力不足,你应该在做的过程之中遭受困难而中途停止,而不在没有行动之前,就认为自身的能力不足。

画地为牢主要源于一个人消极的心态。对于很多人来说,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之中,首先需要调整的是心态。

【行动指南】

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我们发现“能力不足”只不过是大多数人惯用的借口而已。当你要求他必须完成时,他总是会完成得很好,甚至很顺利。

在一个人没有开始行动之前,绝不相信类似于无能为力的托词。

星期五

不走捷径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雍也篇》6.14

【译文】

子游担任武城地方的长官,孔子问:“你发现什么人才了没有?”(子游)回答:“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做事从不寻求捷径,不是公事,从不曾到我的办公室来。”

【笔记】

有一次到德胜公司进行调研时,发现德胜企业文化中有一条很有意思:“不走捷径”。当时这四个字令我感想颇多:在当下这个社会,以聪明自居的人非常之多,而他们的聪明通常表现为“走捷径”,然而人生(成功)通常是没有捷径的,或者是在今天看来是捷径,等到了明天则可能是陷阱。

很多人或许会认为有捷径不走,那是傻子行径。记得有一次为一位年轻人辅导就业问题时,针对“不走捷径”,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有熟人,我不是可以更快地进入用人单位吗?”我的回答直接明了:“首先,这不是一条捷径,而是一次机会,你进了用人单位之后,如果不能够迅速掌握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你同样会遭到被辞退的命运。”——机遇与捷径两者的差别通常被人们所忽略。

我曾经看着很多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选择了快车道,例如考取公务员,或是出国镀金等。但最终大多沦落为平庸者。因为捷径抹杀了他们的斗志和毅力,使得他们沉湎于一时的成就感之中。当然也有一些人将捷径当作机遇,获得之后迅速调整心态,打下坚实的基础,取得了人生的辉煌。

【行动指南】

世上无捷径,或许你会获得一次他人所无法企及的机会,但是如果你不能够善用这一机会,最终依然会遭遇失败。

对于企业来说,同样如此,或许在当下看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将来必定会付出更大的代价来弥补走捷径所带来的后遗症。例如很多企业家在成功之后花费了巨大的代价用以弥补“原罪”,而“原罪”的产生只是因为当初选择了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