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巨匠光华映钱塘:夏衍研究文集
14395200000025

第25章 论夏衍的品格与成就(13)

试论夏衍精神中的平民性

王安祥

105年前,在杭州的一条叫严家弄的深巷里,诞生了一位世纪婴儿。这时的中国仍处在封建皇朝的统治下,社会黑暗,人民苦不堪言,新世纪的曙光在哪里?苦难的人民能望得到头吗?这位婴儿到来不久,他的父亲就过早地离开人世,随后家庭破败,仿佛为这位婴儿准备了一个苦难的童年。

然而,这位婴儿并没有被家庭的变故和生活的磨难所压服,在母亲的教诲下,他逐渐成长起来,最后走出严家弄,投入到更广阔的中国政治舞台,用他那支厚重的笔,写出了一部部震撼人心的力作,唤起人民的觉醒,揭露社会的不公,他就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奠基人,著名电影剧作家、理论家、话剧作家、翻译家夏衍。

时代成就了夏衍,夏衍也为时代作出了卓越贡献。今天当我们后人在研究夏衍的作品、研究夏衍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文章时,发现始终有一条红线贯穿着,即夏衍精神。

夏衍的精神是多方面的,如报效祖国、报效人民、献身理想、九死不归、严肃敬业、勤奋耕耘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研究的。但除了这些,夏衍精神中是否还有遗落的呢?或者说还有未挖掘的宝藏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这就是夏衍精神中的平民性。

如果将夏衍精神比作一条大江,那么,平民性是整个夏衍精神大江中不断掀起的浪花,是这绵延不断的浪花,推动、丰富着夏衍精神,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夏衍精神中的平民性,按时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少年时期:

少年时期夏衍的平民性,更多来自一种原始的、质朴的因素,即吃饭、生存、读书、工作等这些最直接的东西。由于家庭的变故,幼小的夏衍就受到了人世间不平的待遇,他念不起书,交不起学费,德清小学毕业后失学的煎熬;甲种工业学校就学时交不起学费的窘迫,是那样深深地刺痛了少年夏衍的心。他在染坊店当过学徒,赤着脚在田里干过农活,到最后连吃饭都成问题。他羡慕别家的孩子有书读,有钱花,有好衣服穿的富裕日子,他强烈地想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他要用自已挣来的钱孝敬母亲。这时期少年夏衍所表现出的平民性,更多的是被迫无奈,是不平等的社会强加给他的,他是弱小的,被欺凌的。同时也是少年夏衍的平民性表现最充分的时期。平民性决定了夏衍的人生道路是坎坷曲折的,不是在轰轰烈烈的人生中度过,就是在沉伦、消极中毁灭。

应该说,少年时期夏衍的平民性还谈不上为国家、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理想,还停留在自身状态的拼搏。但从另一角度讲,正是夏衍的苦难童年,才为他以后献身革命事业作了最好的基石,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夏衍在严家弄的苦难生活,可能就是另外一个夏衍了。

第二阶段,参加革命后:

研究、分析这一时期夏衍的平民性,有以下新的特点:首先,他的视野开阔了,不再停留在杭州严家弄旧居了。他把自身的利益和整个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心维系着在黑暗中挣扎的四亿五千万同胞,他的所有出发点,都是为了解放劳苦大众。

其次,他的平民性不再是狭隘的,原始的,低层次的,他的平民性经过了文化的洗礼,变成了一种自觉的行动,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这时期夏衍的平民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创作了大量的电影、戏剧、文学作品,投身于统一战线工作。

夏衍是个文化人,他不可能直接上战场杀敌。他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有影响的电影、戏剧、文学等作品,这些作品的最大特点在于描写了一群在最低层的老百姓生活,如《上海屋檐下》、《包身工》、《狂流》、《春蚕》、《上海二十四小时》等,这些人物,有学生、有知识分子、有市民、有乡间农民,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戏剧矛盾的冲突,把他们的命运、生存状态,把他们的喜怒哀乐,作了淋漓尽致的渲染,从而激发起人们对旧制度的愤慨,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在夏衍的笔下,没有风花雪月,没有浪漫爱情,有的是血和泪的控诉,有的是被压迫者的反抗。

《包身工》中那位女性“芦柴棒”被老板迫害、皮鞭抽打的场面;《上海屋檐下》五个不同命运的家庭的遭遇;艺术感染力是那样的强烈,他的心始终站在劳苦大众的一面,他的笔触始终凝重、深沉,引起读者的深深思考。我们在欣赏夏衍作品的同时,也受到了夏衍平民意识的教育。

夏衍的平民性还表现在他当了12年的记者上。从抗战爆发到解放战争,夏衍在《救亡日报》、《建国日报》、《新华日报》、《译报》、《南侨日报》、《华商日报》等任总编,同时采写了大量生动、充满激情的现场报道。这些文章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罪行,揭露了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的阴谋,给中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

夏衍的平民性还体现在做统战工作上。他的谦逊,他的亲和力,他的人格魅力,他的组织能力,都是以一种平民化的身份出现,没有架子,没有高谈阔论,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工作,谁不愿意。夏衍就凭着出色的领导才能,团结了上海、香港两地的一大批文化工作者,完成了周恩来交给他的统战工作这一光荣任务。

第三阶段,建国以后:

如果说,建国前夏衍的平民性主要体现在强烈的解放意识,即通过自己的作家身份,为解放苦难中的中国人民尽量多做一些工作,那么,建国以后,随着条件、地位的变化,特别是当了高官后,能否保持平民意识,就难能可贵了。令人敬佩的是建国后,夏衍当上了文化部副部长,他的平民意识非但没有褪化,反而变得更加自觉,更加理性。

在一次文化界人士的聚会上,他见到了昔日的同志、战友,他仍和战争年代一样,对赵丹等人拍拍肩膀,握握手,开一些以前经常开过的玩笑,完全不像一位共产党的高官,像是一位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于是就有人看不惯了,有人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他说,现在地位变了,要注意自己的身份。

对此,夏衍万分想不开。和自己的老朋友开开玩笑,有什么不好?难道当了官,就要摆架子,铁着脸,见着群众不理不睬。他想不通。随着地位的变化,人与人的称呼变了,下级称呼上级要带长字了,外出开会,外出调研,要警卫开道,他又想不通,这是夏衍平民意识的自然流露。他认为这样做,只会疏远群众,在群众中筑起一道无形的墙,尤其,他还是一位作家,以后怎么再到群众中去呢?他的想不通,最终导致他的沉默。

事实证明,夏衍的想法是正确的。我们的作家,我们的领导干部,一时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在党的章程中写得明明白白。

同样,夏衍的平民性在他建国以后的创作中,也体现得非常充分,当了文化部副部长,日理万机,但他没有忘掉自己的老本行。最有代表性的是他改编的《祝福》、《林家铺子》这两部电影的问世,是夏衍平民意识在建国后的集中体现。祥林嫂手拎篮子,倒在祝福前夜大雪纷飞的鲁家门口;林老板挤垮资本小的同行时,自已也受到高利盘剥和国民党官吏的敲诈,最后不得不倒闭的下场。令人唏嘘、感叹。夏衍着力创作的这两部电影,意在告诉我们,不要忘记旧社会人民的苦,要珍惜今天得来的幸福生活。

夏衍的平民意识,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得非常炽热。夏衍的生活一向艰苦朴素,他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大吃大喝,有许多生活方式还保留了旧时少年时代的习惯。一个德高望重、著作等身、副部级的领导干部,他的卧室没有高档家具、电器,一张木制的床,一张陈旧的写字台,两张椅子,就在这样简朴的条件下,“文革”后,他写出了《懒寻旧梦录》。

就说他养的两只大花猫,那不是故作高雅,或借此作秀,实因猫是他童年生活不可忘怀的伙伴,或者说是为了怀念他的母亲。在这里,猫已成为夏衍怀念平民生活的一种象征。

他对故乡杭州一直怀有很深的感情。虽然他回杭州次数不多,但经常在梦中忆起旧时情景。为了报答故乡,他捐赠5万元,作故乡教育基金;在来日不多的情况下,毅然将价值1000多万元的珍贵字画捐赠给浙江博物馆,他在给沈祖安先生的信中说:“一不要发奖金,二不要发奖状,这是我的宿愿,此等身外之物,送请国家保存比留给子女要好些。”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提出任何要求,这看似一封极平常的信中,却做出了常人所做不到的一件大事,这是夏衍平民性的一次最真实的流露。在他看来,这些都是身外之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忘了家乡的人民。

循着夏衍平民性的思路,他将骨灰撒进钱塘江就很好理解了,他称这是回杭州老家了。如果按他的级别,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是理所当然,他的选择,固然有“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意思,但他把身后事看得如此之轻,是他的平民性起着主要作用。

夏衍精神中的平民性,贯穿了夏衍的一生,是夏衍精神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抽离了平民性,夏衍的精神,就变得得残缺不全。不要小看了这平民性,一个优秀的作家,必定有平民意识,平民意识是一种根的意识,是对大地的回报。平民意识有无,是一个作家信仰、意志、文化、品德的集中体现。我们纪念夏衍,研究夏衍,就要继承夏衍的精神,继承夏衍精神中的平民性,永远不忘人民,才能写出为人民所欢迎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