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夏公对中国电影的历史功绩——缅怀杰出的革命文艺家夏衍诞辰106周年
韦连城
中国电影100年刚过,适遇杰出的革命文艺家夏衍诞辰106周年,缅怀夏公在中国电影事业上的功绩,他作为中国电影事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电影人和广大观众都会永远怀念他,人们不会忘记他的事业,不会忘记他勤恳笔耕的电影创作。
我自己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三十多年),曾在长春电影制片厂作为一个普通的电影工作者,荣幸地接触过在中国电影界被尊认为的夏公。夏衍同志多次到长影视察和指导工作。他为人谦和,语言和善,处事亲切,是一个好的领导者和善待群众的杰出艺术家。多少年来,夏公曾是文化部主管电影的副部长和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党组书记。作为中国电影界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总是把电影质量作为工作重点,尤其是把电影剧本看为重中之重。电影工作者们永远不能忘记,195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时,党中央向全国电影界提出向建国10周年献礼,夏衍和文艺界领导人明确提出:要拍摄一大批四好电影(好剧本、好导演、好演员、好镜头),献给广大的电影观众。当年一些优秀的电影工作者,没有让领导们失望,各电影制片厂都先后拍出了一批好的影片。就拿我知道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来说,当时以亚马厂长(兼党委书记)为首的领导班子,团结全厂艺术家和广大职工,经过努力,认真制作出十多部优秀的电影,向建国10周年献礼。比如《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冰上姐妹》、《黄河飞渡》、《金玉姬》、《笑逐颜开》、《换了人间》、《草原晨曲》、《风从东方来》、《前哨》、《朝霞》、《窦娥冤》等影片,可以说每部影片都给广大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特别值得记忆的是优秀影片《五朵金花》,这是夏衍同志亲自提出和具体指导建议的影片。当时,中国刚进入新十年新的时期,夏衍同志和其他艺术界领导人,按照毛泽东文艺路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提出要拍摄出特色的影片。夏衍同志具体要求,要拍摄一部反映少数民族的影片,而且,他亲自把任务交给当时长影的厂长亚马和著名导演王家乙的手中。夏公深入细致地指导了剧本的创作精神,他说影片要有民族特色,要有时代精神,但不要搞政治口号,要反映云南白族的特点,要山河美、人情美,体现社会主义好。王家乙导演按照夏公的指示精神,特地邀请长期在云南工作,深入到当地生活的浙江籍作家赵季康、王公浦进入创作。很快,他们就把剧本写出来,导演将详细提纲请夏公审查,原来准备在剧本中,写六朵金花或七朵金花,夏公看后,确定了创作思路,并定为五朵金花,作者很快又进入修改创作,导演马上组织了一个强大的制作班子,摄影师是长影总摄影王春泉,总美工师是卢淦和史维钧,作曲家是雷振邦,并请了主要在云南工作的一些演员,五朵金花的演员为杨丽坤、王苏娅、朱一锦、孙静真、谭尧中和男主角莫梓江。剧本写出来又请夏公再次审查,确定后,马上就开拍了,整个拍摄,只用了四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具有白族特点的抒情喜剧影片,国庆节前在全国开始公映,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在庆祝献礼影片的酒会上,周恩来总理高兴地称赞《五朵金花》歌颂伟大中国美好的人民,歌颂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影片放映以后,“金花”这个人物成了云南大理和全国各族人民之间的美谈,在当时,到处都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新“金花”,争当金花好像是女孩子们之间无形的比赛。这部影片在近50个国家放映,引起了巨大反响。当时新华社记者报道:“在缅甸电影院门前排长队,放映后,观众们喜笑颜开,有的人说,这部片子合情合理,扣人心弦,这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导演好,演员好,摄影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影片之一。”在香港放映时,也引起轰动,不少观众看完影片跑到电影院大堂,对着剧照中的五朵金花看不够,有的电影院连续放映二十多天,场场满座。后来在开罗的第二届亚非电影节上,导演王家乙和演员杨丽坤荣获最佳导演奖和最佳演员奖。“五朵金花”这部影片的成功,是离不开夏公的具体指导,电影界提到“五朵金花”的成就,都会记忆着这位电影界的领军人。
缅怀夏衍的历史功绩,更不能忘记20世纪30年代初,在反动派压力下的上海,左翼电影进行的斗争是可歌可颂的。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在瞿秋白的直接领导下,党的地下组织成立了电影小组,由夏衍(原名沈端先)负责,确立了党对电影运动的领导,逐步全面地展开了各项工作。剧本是影片创作的灵魂,电影小组极其重视电影剧本的创作。1932年以“狂流”(夏衍)、“三个摩登女性”(田汉)、“民族生存”(田汉)和“中国海的怒潮”(阳翰笙)等,为“明星”、“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写出了第一批反帝反封建的电影剧本。又把“左翼剧联”的盟员介绍到各个影片公司中去。如:沈西苓、王莹、艾霞、胡萍、陈凝秋、周伯勋、郑君里、舒绣文、魏鹤龄、司徒慧敏、周达明等一系列人才。
夏衍同志既是组织领导人,又是剧本作者之一。1933年3月5日夏衍的第一部电影剧本《狂流》以丁一之化名为编剧,程步高为导演,董克毅为摄影。《狂流》在上海的中央大戏院和上海大戏院公映后,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也受到电影工作者的赞扬,认为《狂流》是中国电影界有史以来的最光明的开展,《狂流》以“九一八事变”后,长江流域发生空前大水灾为背景,尖锐地揭开了农村的阶级矛盾和斗争,以它鲜明的主题,尖锐的冲突,开展了我国电影艺术创作的革命现实主义道路的光荣传统,是我党在电影阵地上扬起的第一部旗帜。
《狂流》影片之后,夏衍(化名蔡叔声)又改编了茅盾的小说《春蚕》,拍成了电影。茅盾这部短篇小说,以深刻的现实主义笔墨,勾画了30年代旧中国农民贫困和农村破产的悲惨景象,是以1931年、1932年杭嘉湖一带农民养蚕破产为背景的。影片《春蚕》和它的原著一样,通过老通宝一家为育蚕而奋斗挣扎,最终失败的经过,再现了当时中国农民的境地。影片生动地表现了老通宝一家的辛勤劳动,赞美了他们淳朴的素质。《春蚕》放映后,在文艺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认为这是中国电影在新文艺作品中,把新的小说改编搬上银幕的一次成功的尝试。这之后,夏衍创作的电影剧本还有《上海二十四小时》(导演沈西苓),《时代的儿女》(夏衍和郑伯奇、阿英联合编剧,导演李萍倩)。夏衍同志领导组织了电影事业,又亲自编剧了一系列电影剧本,这些对党的左翼文化事业起了很大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夏衍同志除了领导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他还作为编剧又写了一系列高质量的电影剧本,如《人民的巨掌》(1950年陈鲤庭导演)、《祝福》(1956年水华导演)、《林家铺子》(1959年水华导演)、《革命家庭》(1960年和水华联合编剧、水华导演),这些优秀的影片在观众中产生很深的影响。
我调到浙江电视台工作不久,1986年请导演付强,编剧程蔚东、陈曼倩合作,再次改编茅盾的“春蚕”为电视剧,接着又由程蔚东改编《秋收》、《残冬》(茅盾的农村三部曲)两部,在这三部电视剧拍摄中,特请夏衍同志作为高级顾问。他到杭州时,还抽空热情接待了摄制组主要成员,又具体对影片的主题做了指示,使大家进一步明确茅盾的农村三部曲的主题和创作意义。这部电视剧荣获了全国金鹰奖中的特别奖。
现在每每想起夏公对影视方面的创作精神和具体指示,我们都深刻体会到,作为中国电影电视工作者,要为社会主义文艺做出自己的所有努力。他的高度革命精神,都会令人学习,我们永远缅怀这位杰出的革命文艺家——夏公。
浙江省电影家协会,杭州市影视家协会和江干区夏衍研究会,纪念杰出的革命文艺家夏衍诞辰106周年,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作为多年在中国影视界工作的我,心中永远怀念夏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