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佛家的智慧管理:管理也要参点禅
14114200000013

第13章 第3日: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 自我启迪与淘汰(2)

为了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氛围,管理者要具备对新思想、新变化的接受能力,也要具备对风险和失败的接受能力。管理者除了掌握企业的整体发展方向、为技术人员提供必要的信息咨询支持以外,还应该放手发挥技术人员的创造力,让他们自身掌握执行方式和操作规则。在用人问题上,管理者应该采用多元化的开放原则,重能力,看效果。而不是仅仅根据资历和学历评价人才。管理者还应该大力弘扬超越自我的创新风气,主动寻找自身在技术上、产品上、管理上的薄弱环节,用创新的观念打破陈旧的观念,用创新的产品打败老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企业的活力。

创新是一件需要热情和冒险精神的活动,它与管理者自身的主观努力和观念有着十分复杂的联系,禅告诉我们,必须善于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自我发现、自我创新,脚踏实地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样才能获得长久的动力,充分容易发挥自己的能力,用创新的精神,服务于社会,这就是创新经济最根本的意义。

五、处变不惊稳操胜券

禅宗公案:

唐朝香严智闲禅师,有一次考问弟子说:“有一个悟道的人,他口衔着树枝,脚无所踏,手无攀附,挂在千尺悬崖上。这时,忽然有一位求道者来问佛法大意是什么。如果开口回答,就要跌落深谷,丧失生命。如果不回答,则违背出家人随时慈悲开示的本分。在这种情形下,他该怎么办?”当时在座的大众,都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座中有一位叫招上座的学生便说:

“老师,先别问他咬在树上怎么办,我倒想先问他为什么要上树去自寻烦恼?”

在反问的话里,招上座已经点出:人为什么要自讨苦吃,爬到那危险的树枝上,用口咬着树枝,惊恐万状,凭空惹来那么多困扰呢?引申开来说就是,为什么人要为了名利地位而赴汤蹈火,惹起那么多的烦恼和不安呢?其实,人类是很会自寻烦恼的。我们明明知道别人不肯认输,却偏偏要别人投降,所以才有了战争;明知别人不一定会赞美自己,但却想尽办法要得到别人的青睐和赞誉,于是使生活陷于失望困顿之中。

招上座能够这样反问他的老师,表示他已经开悟,能从许多烦恼障和所知障中解脱出来,不再陷入虚幻与造作,自寻烦恼了。他懂得去过逍遥单纯的生活。于是香严智闲用一首偈子,来总结这次师徒的谈话:

子碎母啄,子觉母壳,

子母俱忘,应缘不错,

同道唱和,妙云独脚。

管理禅悟:

人生活在世间,最难获得的是处之泰然的心境,如果把人放在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状态之中,我们的心早就混乱纷飞,处于一种极大的烦恼之中。但是,一个禅者的修行,往往可以使人达到一种处变不惊的状态。管理者的心态往往是烦恼不堪的,因为他们认为竞争是企业制胜的根本保证,但是当自身实力不如别人的时候,如同我们平日打麻将又没带足本钱一样,结果“绳子总是赶细的断”,带的钱越少越容易输。这全是因为实力不足而心态失衡,于是打牌时产生一种想赢怕输带着急的心态。

可见烦恼是智慧的最大障碍,由于管理者烦恼不断,导致思维和动作失常,这样没有不失败的。禅理同管理亦通牌理,其实,世界上的事很多都是相通的,关键在于有平稳的心态。心态平稳有利于智慧的发挥,自然胜算大增。禅告诉人们很多平衡自心的方法,管理者不可不学。

许多管理者在竞争的惨烈中,苦苦挣扎,烦恼不尽。有的甚至孤注一掷,困兽犹斗,做出很多丧失理智的事情。最终既损害了别人,又没有使自己得到利益。如同那个爬上树枝的人,任凭你有再大的见识,也很难得到解脱。

竞争的确有利于激发自我和团队的潜能。但是,一些管理者从来没有换一个角度去思考竞争的问题,竞争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取胜,但是,我们的胜利必须以别人的失败作注脚吗?答案是否定的。

管理者应该正确地对待竞争,同时注意同他人的联合和协作,在联合与协作过程中,既要有“改为天下先”的勇气,又要注意把个人的作用同群体的力量结合起来。要竞争,就必须克服自卑心理、嫉妒心理。要在竞争中取胜,要克服轻慢心理,要看到竞争者之间的差别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既不要大意,也不要惧怕强手而却步;要有不畏强手,绝不示弱的精神和拼劲。当然,不示弱,也要根据实际对比力量,不能盲目自信,盲目轻慢对手,以致作毫无把握的竞争。人生的积极竞争,是在共同幸福,进步前提下的友好竞争。这种竞争本质上是一种竞赛,既要有求胜、成功的强烈愿望,又要搞好协作、协调,以正当的手段和方式进行竞争,以利于共同进步和共同事业的发展。

六、真心真情地利人和

禅宗公案:

老和尚有一天来到郊外,看见有个妇人伤心哭泣,就叫弟子去询问原因。

弟子来到妇人面前,问道:“你为什么哭得如此悲痛呢?”

妇人回答:“我刚刚割草的时候,把丈夫送给我的那支用蓍草编的簪子弄丢了,怎么找都找不到,所以很难过。”

弟子不明白:“不过是一根蓍草编的簪子,太普通了,也不值钱,你用得着那么悲伤吗?”

妇人说:“那是亡夫送给我的定情之物,不是普通的簪子呀,所以我才会那样悲痛。”

老和尚听过以后,对弟子们说:“真心真情,哪怕是一根草做的簪子,也比金和玉的簪子还更有价值。”

管理禅悟: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修禅的时候,需要一个好的环境,特别是人和,这是修行必需的条件。禅宗祖师们在修行达到某一个程度的时候,必须闭关修行。这时就必须要为你护关的人,在你闭关时,为你打点你所需要的一切。如果闭关的时候,没有人的辅佐,那么,你修行再好也会遇到障碍。有时候,人们把这样因条件不足而影响修行的情况称为缺少福德资粮。所以,修行者平时要多注意积累善缘。管理者也是一样,通过合作和战略同盟,使自己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渡过危机。

许多管理者一直对家族式企业多有微词,事实上,在中国的许多中小企业中,使用“自己人”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这些中小企业中许多就是靠“亲兄弟,父子兵,夫妻店”起家,通过一段实践的努力,为自己的企业奠定了基础。尽管这样的家族式企业有许许多多的缺陷,但是,我们冷静观察就会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人和”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俗话说:“野鸡打得纷纷飞,家鸡打得团团转。”说明了人员稳定的重要。特别是在企业创建的初期,在条件艰苦和困难的情况下,“自己人”往往是最忠诚的员工。

所以,管理者既要任人唯贤,也要有举贤不避亲的精神。在很多情况下,忠诚比才能更重要。忠诚和才能是一个人才的两个方面,如何侧重,则要看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一般来说,创业阶段忠诚比才能更重要;而发展阶段,才能则占上风,如何把握和调整忠诚和才能的关系,是管理者能不能做到“人和”的关键。

许多人对“自己人”有许多偏见,在他们看来“自己人”一定是管理者的兄弟姐妹、亲戚眷属,其实,这是一种误区。一个有能力的管理者,能把许多下级培养成“自己人”,因为,管理者同这些人是管理者志同道合的下级,摸爬滚打多年的朋友,同甘共苦的同窗和忠心耿耿的员工。

创造人和的环境,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重用“自己人”首要的条件就是能力较强,对于能力不强的“自己人”只能安排那些需要忠诚而对能力要求不高的工作。特别是那些对忠诚度要求较高的工作,最适合这样的“自己人”;其次,对于那些“自己人”一定要有所控制。因为“自己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凭借自己与老板的关系专横跋扈,这会使那些一般员工产生抵触情绪。“自己人”

犯错也应该平等处分,不应有所差别,这样才能以理服人;要观察自己人的可塑性,也就是要注意自己人的培养,如果实在不可造就,那么也不能委以重任。

“人和”的环境是多方面的,管理者要利用的是“自己人”的忠诚,但是,企业不仅仅靠忠诚就够了,更多情况下,能力是决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任人唯贤,能够扩大管理者用人的范围,提高下级的积极上进的精神。一个企业,只有实现忠诚和才能的高度统一,管理者在这样的“人和”环境下才能做出更好的业绩。

七、知彼知己管理起点

禅宗公案:

灵祜和尚知道智闲是法器,意欲将他的智慧激发出来。

一天,灵祜和尚对智闲说:“我不想知道问你平生的见解,以及你读的经卷书册的学业,只是关注你还没有出世,不辨东西时的本分,你能否试着说说,以便我能对你的未来进行一些预测。”

智闲茫然,不知如何回答,想了好久,说了几句话来说明自己的对于佛法的见解,但灵裙和尚都说不是。

“那还是请和尚为我说说吧。”智闲无奈地说。

灵裙说:“我说的是我的,对你有什么用处呢?”

智闲一肚子的疑惑,回到僧堂,把从前收集到的各地禅林语句都翻了一遍,竟然找不到一句有用的话。智闲无奈自叹道:“画饼不可充饥。”

于是将这些禅林语句全都烧了,一边烧一边自言自语道:“我今生再也不学佛法啦,就做个长期行脚的粥饭僧算了,省得劳心伤神。”随后就哭着辞别沩山而去。

来到南阳,暂时住下。

有一天,智闲在山里割草,闲时用瓦片投向竹林解闷,竹子发出清脆的声响。智闲不禁哑然失笑,顷刻间,他恍然醒悟了过来。

他当即回到住处洗澡焚香,遥对沩山礼拜道:“和尚大慈大悲,幸亏当时没有给我说明佛法的见地,如果说了,我哪有今天的顿悟呢?”

管理禅悟:

吃人家嚼过的馍,当然索然无味,靠自己力量翻然醒悟,才是自己真实所得,回味无穷。禅宗祖师在接引徒弟时,往往要对徒弟做非常细致的观察,当不了解对方的时候,禅宗祖师无法采用最合适的教育方法,如果方法不对,而造成徒弟失去修学的信心,就会被称为“断人慧命”。这在禅修中是一种极大的过失。在祖师传递自己的法脉时,也需要细心观察和了解,必须识得法门龙象,以传衣钵。所以,管理者对待下级的教育,也必须知己知彼。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教育下级,禅宗祖师们对徒弟的教育往往是从识人开始的。

人对实现自我价值愿望,是高层次的追求。当人得到理解时,就会产生一种向心力,自动与组织保持高度的统一;当人的受到误解时,就会产生一种离心力,给组织甚至社会带来不利的后果。所以,管理者要懂得理解人,这样才能培养教育下级,使他们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事实上,理解下级,才能得到下级的理解和支持。

在组织中,任何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管理者绝对不可能用损害被管理者人格尊严的手段,抬高自己的威望。

理解人才能教育人。真切地关心人,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管理效果。当下级遇到困难和遭受挫折时,给予支持和鼓励;要在下级受到不公正待遇和闲言碎语中伤时挺身而出,伸张正义,予以保护;要在下级走上弯路或误入歧途时,及时给予正面引导,让其悔过自新,等等。这样做,是一个管理者对自己的下属最有说服力关心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