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式控制力
14105500000026

第26章 中国式“控人”的法则有哪些(5)

所以,受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人往往更注重小圈子的关系,某种程度上缺乏公德意识。所谓“乡党,德之贼也”,看似彼此没有矛盾,但这样的亲和是无原则的亲和,对企业发展没有益处。一些企业领导者与员工间,感情比较好,这无可厚非,可从实践中看,私相朋比最终都会影响企业的公平原则,长远地看有害无益。因此,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实行“法治”。

那么,何为“人治”和“法治”呢?

所谓“人治”,就是国家以一套严格的道德制度去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产生社会秩序。要使道德高度变为德治,必须以权利的不平等和权力的不制衡为前提。“人治”成本的高低以及效果的好坏除了依赖于人们的道德水准外,主要看国家治理的道德水准。只有贤德完善的人作国君,才有上梁正而下梁不歪的效果,社会秩序才会产生。若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道德水准极低,形同野兽,弱肉强食,其“人治”成本就会极高,其“人治”也就无效。

所谓“法治”,就是国家以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产生社会秩序。要使法制变成“法治”,就要以人们的权利平等、权力制衡、司法、立法和执法相互独立作为前提,不然“法治”就难以产生社会秩序。“法治”的效果和成本的高低除了依赖于法律制度与“法治”本身的成本与优劣之外,主要就是要看人们的道德水准。不管多么完善的法律制度与“法治”,对野兽是没有效果的,除非将其杀死。道德水准极低的人们,其行为、其性质接近野兽,其“法治”成本其高无比。

“人治”,常会使领导者在管理中把握不好对下属宽严的分寸。过于宽容,没有原则,往往会姑息养奸,养虎为患,使一些小人得以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原本正派的人也会心怀沮丧甚至仿而效之;过分严厉,一味苛求,也会使下属不敢在领导面前讲真话,特别是一些有才华、有自尊的人往往对领导“敬而远之”;而一些厚颜无耻、心怀叵测的小人正好借机接近领导,歪曲事实,诬陷他人。领导暴怒之下,往往做出一些蠢事,伤害了正派无辜之人,奸诈小人反而大行其道。这就是为什么自古以来暴君身边多奸臣的道理。为了公司利益,领导对下属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加以爱护。要保持公司干部、员工的相对稳定,不断提高公司员工和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不宜动辄撤职、换人,动辄从外面招聘人员取代老员工。一味苛求的结果,会与领导者的初衷正好相反,不但不能使天下有才之土皆为我所用,反而会使真正的人才或遁去、或隐匿。

而完善法治,重视公司制度的建设和贯彻执行,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以“法治”代替“人治”,领导者要带头执行制度,才会政令上通下达,秩序井然。只要做到了制度健全、赏罚分明,就可以使公司上下都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做对了如何奖,做错了如何罚。这样一来,“公道自在人心”,就可以避免模棱两可乃至黑白颠倒,心术不正之人也就无以售其奸了。“法治”要求管理者要“严”,要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树立权威,无威不足以服众,无威不足以成功。古代的“太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故事,值得我们借鉴。

“人治”的企业成败在用人,风险相对更高,而法治的企业重点在管理方式的建立和维护,风险相对减少。客观上看,在企业发展的初期,“人治”往往效率更高,发展速度也更快,这是为什么许多中小企业“人治”特征明显的根本原因。所谓管理并不绝对否定“人治”的因素,但“人治”是阶段性的,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型,是企业走向正规化、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

管住另类,攻心为上

我国著名管理大师曾仕强曾分析说,“西方管理以‘事’为中心,所以‘控制’的重点在于‘计划的执行过程和结果’,大多对‘事’而言。而中国管理则以‘人’为中心,对‘人’的控制,往往重于对‘事’的控制。因为事在人为,一切事都离不开人。只要把‘人’控制得好,事情的经过和结果也就比较有把握地加以控制了。认为是人在做事,所以人比较重要。因此,中国式管理侧重于对人的控制。”

一家公司汇集了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人,作为领导者,你想过没有:这些性情各异、习俗不同的人为何会聚集在你的周围,听你指挥,为你效劳?孟子云:“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所以,中国式管理强调“攻心为上”的控制之术,尤其是对一些有才华的另类骨干员工。

在现代企业中,如果你是企业管理者,你一定希望拥有像孙悟空式的员工,因为他能为你披荆斩棘,让你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技高一筹。然而,如果孙悟空真的在你身边,你又不得不担心,因为他桀骜不驯,很难与其他员工和谐相处,又过于情绪化,偶尔再踢翻个炼丹炉,弄出一座火焰山,倒成了你前进的阻碍。像孙悟空这样同时具有惊人创造力与惊人破坏力的员工即“另类员工”。既然舍不得不用他,那么如何降伏他,把他的创造力最大化,破坏力最小化,便成为每个企业的管理者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其中,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时所用的招数“攻心为上”,是一条屡试不爽的法宝。

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蜀国南中(今云贵川交界处)一带拥兵叛乱。诸葛亮亲率大军出征,凭计谋,兵不血刃,平定了南中之乱。接着,诸葛亮继续南征,讨伐孟获。

孟获是南中一带的部落酋长,有万夫不当之勇,豪侠仗义,在少数民族中很有威望。诸葛亮命令部下,遇到孟获,千万不要伤害他,要抓活的。诸葛亮又听从参军马谡的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但服其心足矣。”终七擒孟获,收服人心,稳定了后方,使其可以全心全意北伐曹魏。

第一次战斗,蜀军在诸葛亮的指挥下逮住了孟获。当兵士押孟获进营帐时,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还叫人摆酒席款待他。第二天,诸葛亮陪他参观蜀军营地,参观结束时,诸葛亮问孟获:“我们的军队怎么样?”孟获不仅不赞扬,反而说:“不过如此。以前我不知道你们的虚实,所以战败了。现在我看到了你们的部署,如果放我回去,我一定能战胜你们。”诸葛亮笑着,把孟获放走了。几天以后,孟获果然带兵来挑战,结果又战败被俘。孟获还是不认输,诸葛亮又放了他。

就这样,孟获被捉住七次,第七次,诸葛亮还要放走他,他跪地哭道:“我真心诚意地归附你们,不再反抗了。”诸葛亮对部将说:“靠武力往往压而不服,这样自愿归附才是心悦诚服。”后来,诸葛亮任命孟获为蜀汉官吏,不留汉官,让孟获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孟获以后忠于蜀汉,南方一带彻底安定了。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目的在于攻心,终于令孟获垂泪诚心降服,誓不再反,平定了南方。兵学泰斗孙子也强调“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这都显示了一个共同的道理,惟有打开下属的心扉,用心领导,才可令他们对自己心悦诚服,形成凝聚力,用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