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求下属帮忙的事情不是他的所长而是他的所短,则更使下属难堪,还有可能会引起误会——他会以为你在变法子揭他的短:你如确实需要人帮忙的话,为何偏偏找上我呢?一个人的“短”是不轻易袒露的,“护短”是人之常情。如果你偏要揭“短”,不管你有意也好,无意也罢,都只能使问题更糟。相反,一个人的“长”一般都是想显露的,用人所长,这是最使人自豪、惬意的事情,何况是求人所长呢?
求下属帮忙的事,一定要是他所爱好的。我们常说,不能“强人所难”。一个人不高兴做的事情,是很难做好的。如果求下属做的事是他不喜欢做的,你又以领导的身份出现,实际是“求”人所难。“求”人所难的事情,要么是做不出来,要么就是做出来了,也会很不高兴,甚至是在痛苦的心境下做出来的;这怎么能增进感情,怎么能激励下属的精神和意志呢?
求下属帮忙,一定要是真实需要,不能实际不需要却用这样的方法去试探、“考验”你的下属。否则,就只能使你的下属觉得你的虚伪,觉得你的狡诈,甚至觉得你很卑鄙。
求下属帮忙,只要不是出于卑劣的目的,就应该不以为耻,要坦诚相求。越是这样,下属就越觉得彼此的心贴得很近,也就越乐意帮助你。否则,躲躲闪闪,下属就会觉得你缺乏诚意,他也就不诚心了。
§§§第4节 帮下属念好难念的“经”
常常可以听到一些单位的领导这样抱怨自己的下属:“偏你家里出现这样的问题!”或者:“谁叫你家出现这样的问题!”
在某一时候,一个单位也许只有某个下属的家里发生某一个问题,但是,家里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常见的。领导者不关心甚至埋怨下属家里发生问题,是不近人情的,更谈不上同下属友好相处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了。
我们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所谓难,一方面是由于它的内容“丰富”,包括下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
1.经济方面的问题
或家庭经济本来紧张,或收入突然减少,或一下子要支付一笔很大的开支而影响家庭经济平衡,等等。
2.子女方面的问题
如今的子女是“小皇帝”,“小皇帝”常常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地方入托难,入幼儿园难,甚至入小学也难;“小皇帝”淘气、逃学、成绩差,升不了初中、高中;“苦读寒窗”十几载之后,高考落榜,要为他找工作,安排出路;有的从小走上邪路,闯祸,甚至送劳教、劳改,等等。
3.长辈方面的问题
对夫妻双方的父母,或照顾不周,或他们觉得厚此薄彼而产生不满;老人难免有三病两痛,最终还得“寿终正寝”,等等。
4.夫妻之间的问题
夫妻是家庭的主体,矛盾也自然多些,比如:在家庭的诸多开支、亲友间的礼尚往来等方面的问题上,夫妻间常有意见不一致,甚至一方产生不快的事情;夫妻的兴趣、爱好有差异,甚至完全不同;夫妻都属“事业型”的人,都有远大的抱负,而在家务方面一塌糊涂;一方身体不适,或者重病住院,甚至患有不治之症;一方因伤或因病身体致残,损伤了美丽的容貌,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婚后甜甜蜜蜜,希望有一个“小天使”来到身边,却发现一方患有不育症;由于主观或者客观方面的原因,一方犯了错误,受了处分;夫妻感情逐渐淡薄,甚至有第三者插足,等等。
5.与家庭其他成员相互关系方面的问题
家庭除了夫妻之间的矛盾以外,其他成员如兄弟、妯娌、婆媳、父子、姑嫂、岳婿之间,也常发生矛盾。其中婆媳之间的矛盾最为普遍和复杂。
6.邻里方面的问题
常见的是争宅基地、护小孩、上下楼层之间不注意环境卫生等问题。
7.突发事件
指那些意想不到的天灾人祸,如车祸、火灾、水灾、口舌是非,等等。
上述家庭矛盾的种种表现,当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有的家庭可能多些,有的家庭可能少些,但是不存在完全没有这些矛盾的家庭。
这些家庭矛盾,不论哪一种,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家庭成员的经济利益或者思想情绪,但又很不容易处理,有句俗话叫作“清官难断家务事”。比如:有些家庭矛盾,不知不觉地发生又悄然地消失了,其实用不着大惊小怪,也用不着采取什么措施和办法。但当它发生的时候,由于惹人烦恼,或者使人惊恐,常使人不自觉地插手处理,但往往插手比不插手更糟糕。而有些矛盾必须进行调解,但因涉及到家庭某些成员,调解起来常常“伸手怕打了娘,缩手怕伤了爹”。
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者,首先要理解自己的每一个下属的家里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其次是要善于帮助自己的下属念好这本“经”。至于帮助的办法,当然需要特别的讲究。
§§§第5节 对年长下属应礼让三分
年长的下属也是宝贵财富,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他们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相当丰富,年轻的领导者要认真学习他们在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和作风上的长处。为此,年轻的领导者平时要用心观察,对年长的下属在处理各种问题上的成功之道要注意观察,仔细推敲,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挖掘精要的东西。年轻的领导者还要积极主动地与年长的下属沟通思想,交换意见,探讨问题。天长日久,彼此很可能成为莫逆之交,这样便于年轻的领导者学到更多的东西。
另外,年轻的领导者还要对年长的下属礼让三分。对一个人来说,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影响,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年长的老同志也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毛病。因此,年轻的领导者在与年长的下属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一些主要由年长的下属造成的矛盾。只要不违背原则,没有造成大的影响,年轻的领导者就要虚怀若谷,宽厚待人,礼让三分。
§§§第6节 领导者要多“下”问
作为领导者,位置高高在上,了解情况大体有两个渠道:一是亲自深入基层,全面、细致地了解实情;二是通过广问博闻,然后分析、研究,得出切合实际的结论。
由于一个人的精力有限,直接获取的情况是有限的,对实际情况的了解恐怕大部分是通过问、闻等间接形式。所以,要善于问及各方面的情况,要有一种主动的意识。对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不明白的问题要善于听取下属的意见,集众人之识,才能得出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韩愈在《师说》中也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学习要善问,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想办法解决问题,才能进步。
刘开在《孟涂文集·问说》中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焉’。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其中强调学与问的辅成关系;好学尤当勤问,学是问的先导,问是学的继续。
§§§第7节 少说“我”,多说“我们”
某国企的厂长,在上级领导来工厂检查工作开座谈会的时候,他认认真真地汇报了工厂的宏伟规划和目前存在的困难。他说:“我今年的产值一定要超过×万元,我的利润一定要达到×万元……但我的困难很多……我……我……我……”汇报时还有他的副手、中层骨干和工人在场。汇报以后,上级领导人征求大家的意见,没有一个人做声。等了好大一会儿,一个工人没头没脑说了两句这样的话:“我们没意见。老板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干。”这使所有在场的人都感到十分尴尬。
这个工人所以对厂长使用“老板”这个在国企里没有听到过的、刺耳的称呼,是因为厂长把工厂、把大伙、把集体都说成“我的”、“我”。对厂长的这个常挂在嘴边的别扭的“我”字,工人们早已很反感。
人人都爱说一个“我”字,但对别人说的“我”字却不感兴趣。这是为什么?
从某个意义上讲,在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人,最关心的首先是他自己,只是各人所关心的角度不同而已。有的人首先甚至惟一关心的是自己的物质享受;有的人首先关心的是自己的高尚品质、道德、情操,然后才是自己的物质利益。前者为了满足其私欲,往往不择手段,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后者为了自己光辉的人生,千方百计反对、制止各种损人利己的行为,用毕生精力甚至用生命来维护、创造大多数人的物质利益(当然,他自己的物质利益也包括在内)。二者都为各自的追求奋斗不止。要奋斗,就必须时刻考虑到自己的目标、计划、手段、结果等等。知己者,我也。这就是人们总是爱说“我”、“我”、“我”的原因。
美国纽约电话公司就电话对话做过一次调查,看哪一个字最常使用。调查的结果,用得最多的正是“我”字。在500通电话对话当中,“我”字用了3900次。
既然人们关心的都是“我”,一个单位的领导者要使自己的人生光辉些,直接或间接地为大多数人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当然常常是“我”、“我”、“我”。他的下属关心的也当然是“我”。他们对领导者的“我”、“我”、“我”必定不感兴趣,甚至反感。这该怎么办呢?
正好,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美妙的词:“我们”。“我们”和“我”的区别,就是范围扩大了。又正好,领导者和他的下属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把范围扩大以后,领导者及其下属都包括在内。
其实,我们上面所说的那位厂长说的“我”、“我”、“我”,如果都改说为“我们”,同本意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我们”把下属的“我”都说进去了,代表了下属的意志,能使下属高兴,能赢得下属的理解与支持。
所以,领导者凡遇到“整体”、“大伙”这些意思的时候,都应该说“我们”,而不应该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