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互联网+:小米案例版
13541000000006

第6章 找谁做:要质量不要数量(2)

有次开完融资会后,我对雷军、林斌他们说,我可能只关心一点,今天大家创业,能不能回到一个创业公司真实的状态,大家还有没有能力一天工作12个小时,因为你们的团队成员有google,有金山,又有微软,有各种各样的背景,大家能不能建立一个真正的小米文化,忘掉你们是有成就的人、很厉害的人,可能不能豪华地创业,你得想清楚,你得在创业上有清醒的认识。如果这件事你能确认,我的投资绝对一点问题都没有。如果你们是那种大公司心态、豪华创业,觉得我们都是一帮牛人,我觉得这个公司风险很大。

这个会开完,雷军当时单独把我拉到旁边,跟我说:“你今天这个话题很重要,未来这段时间,你没事来跟我们聊聊这个话题。”我跟雷军在这上面有一个共识,雷军把大家找来,不是找到这些人就行了,要把这个团队真正地建立起来有一个磨合的过程,最终要建立的是一个“小米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他做到了,他组队很有经验,第一他尽可能找到最牛的人,而且他求贤若渴,觉得一个还不够,还要再找一个。这体现出他是一个有领导力的人,知道这件事情要做成不是他一个人厉害就行的,他要找到很多优秀的人,这个团队的文化和氛围是把优秀的人全部聚起来。

那时候他还跟我讨论过每个人最好都能参与进来,人人都在公司里面参与,发期权我觉得也是非常慷慨的,小米初期是全员持股,这就变成大家共同的梦想。事实也证明,如果你没有这个愿景,你把它当成一份工作,又要谈高工资,又要什么的,这不是一个创业的心态。所以我觉得雷军在人的问题上有足够的重视,有足够的成熟心态,我们跟他在这个事上也有高度的共识。

雷军2014年在北大演讲时曾讲述自己“多干活,少拿钱”的领导之道:

“这个问题我在大学的时候就琢磨清楚了,我觉得跟人合作挺容易的。第一合作的过程中,你愿不愿意多干活,有功劳、有钱拿的时候,能不能少拿一点就好了。

“多干活、少拿钱,谁都愿意跟你合作。总结一句,所有人都喜欢容易,如果你愿意吃亏,所有人都会喜欢你。如果你要当好队长,你就是要愿意吃亏,多干点活,有了荣誉的时候往后站,其实这个是相对容易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说每个人,包括我在内,每个人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夸大自己的能力,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夸大自己的贡献,所以我们需要用放大镜看我们周围同事的工作和贡献,用放大镜,因为这样才是公平的。因为你的自己已经放大了,你的自我已经放大了,你怎么看待跟你一起的小伙伴呢?

“你拿放大镜去看他们的优点,你就平衡了,你就觉得可能不是你少拿了,他们就应该奋斗得多,他的合作关系就好。因为我自己上大学的时候跟一些小伙伴一起创业的过程中琢磨出来的,我觉得如果你这么想,你的领导力就不是问题。”

小米创业团队有个很大的特点,平均年龄是43岁,这在年轻人称雄的互联网世界里极其罕见(著名投资基金IDG专门成立了一亿美元的90后基金),那为什么偏偏是这群老男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引领了潮流?

黄江吉认为:

90后创业者有一个先天优势,就是他们做的产品是针对自己这个时代的人,他们做的很多产品是偏年轻化的,上了年纪的人不一定一眼就能看明白,或者有时候觉得莫名其妙,所以90后天然就有这个优势。不同的创业的项目有不同的难度,在单点突破的时候,不是每个创业公司都需要小米那么重的启动。

我们做的东西牵扯到的环节真的太多了,所以我们才需要那么多有经验的人。手机切入点是很重的切入点,整个产品相对的复杂度非常高。

我举个例子,有些人骂我们,说我们搞饥饿营销,但是任何公司尝试生产6000万部手机,都是非常复杂的,这6000万部手机里面每个都有那么多的元器件,你怎么样确保每个供应链的伙伴都可以把他们的产能提高,里面缺了一个螺丝都组装不成手机,就算你CPU都全了,里面缺了哪怕一个小小的零件都组装不成,所以这个供应链本身已经复杂无比。

如果90后做的那些创业项目都是相对比较轻的切入点的话,我觉得产品的判断能力,还有冲劲、学习能力,会优势多过劣势。不可否认他们的经验肯定是他们的劣势,但是要看在具体项目上,是不是优势比劣势多?成功的条件足不足够?他们如果做很复杂的项目的话,失败的比率很高,这并不是他们理想的创业方向。如果他们做一些轻切入、不需要社会资源整合的工作,我认为他们的爆发力可能足够。

再补充一下,小米怎样也能吸收到90后的那种优势?我们尽量吸引年轻人加入,而且是很有产品感觉的一些年轻人。虽然我们几个人比较老,我们公司第一拨创业的人年纪比较大一些,但是我们对校园招聘有非常大的力度;面试的时候,有一两年工作经验或者半年、一年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我们都会非常尊重。

洪锋则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对小米创业团队的“高龄化”做了分析:

首先手机这个生意也不那么好做,对吧?大部分年轻人说不定也不愿意做,有句话叫“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我觉得挺适合手机产业的。

做手机风险无比地大,另外说实话,也挺难赚钱的。我们来看另外一个我觉得也挺苦的行业,比如说半导体,每开发一次产品,厂家都是几十亿地投入,可能用了两年就变了。说实话,我觉得手机这个行业就像种地一样,你说别玩儿了,种地来赚钱吧,我觉得可能没有几个年轻人会回来种地。

很多人都想做四两拨千斤的事,我们是千斤拨千斤。我们就是老老实实做了一些辛苦的活儿。MIUI操作系统是个辛苦活儿,干了四年,每周更新一次产品。手机这个业务也难做,哪怕是苹果公司,只要有一代手机做得不靠谱,后果是很严重的。但假设谷歌有一段时间搜索质量不是那么好,没问题的,调调就过来了,对吧?所以硬件是很辛苦的,苦活儿、累活儿。

有人问,现在其他手机厂商慢慢意识到,软件所带来的体验的重要性,小米要怎样对他们保持领先优势呢?答案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他们也愿意干这个苦活儿累活儿,我们就干得更加辛苦,到最后他们觉得太苦了,小米还愿意干就让小米干吧。

刘德则从心态上分析了“高龄”创业的优势:

小米是一个软件、硬件、电子商务、互联网都有的公司,硬件方面对经验的要求高一些。你很难说走出校园就能干好硬件,其实走出校园就能写好一个小软件。这是一场大仗,已经有过相对成功经验的人,在打这场大仗的时候,心态会更好一些。越是打大的仗,心态越好,俩人打架你要集中精力,真正的大仗,反而是闲庭信步了。

这个问题蛮重要的,因为很多的转型的传统企业岁数都不年轻了,看到互联网界都是小年轻,心里也有压力。再看到小米,创始人也是四十多岁,也觉得有机会,不都是小年轻的未来。所以,我们分析主要的原因是大仗更需要经验丰富、资源丰富的人,硬件创新有特殊性,更加需要经验。

小贴士

刘芹:我们投资有过非常多的失败。我们今天总结了很多观点、方法论,其实都是从失败里面来的。比如,要做大事,尽可能不做小事,小的事情你挺难长期发展;团队为什么人这么重要,因为只有人才真正解决问题,不能光看方向好,你就激动了。

关于“创业三部曲”,黄江吉总结道:

我认为小米的成功是因为这三点铺垫得非常充分,之后就是怎样把它执行起来。在执行过程中我们都是快速迭代,而且是快速反应,什么时候开始做电商等决定当然是一步步顺势而为,我们顺势而为开始做小米之后,每个大小事件我们都希望顺势而为。

看来我们对风口的判断没有错,我们对互联网的这个模式的威力判断没有错。看来我们找的人还挺靠谱的,包括第一批加入小米的创业同事,到后来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的一些兄弟加入,我们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从第一天就有。我是感觉这几个核心点(的判断)都得到了回报。

关于创业团队的问题,我有非常深刻的切身感受。

2015年3月,陶然从微软加拿大回国,我们一起吃饭。他说他在加拿大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高尔夫越打越好了。我们聊到过去。我是十年前把他招进微软的。他在大学时就非常优秀,参加微软创新大赛,获得全球大奖,并和微软创始人、全球首富Bill Gates共进晚餐。我当时想尽办法把他招进微软。他的团队的其他成员就创业,成了一家公司,就是在纳斯达克上市鼎鼎大名的途牛网。我再次见到陶然,突然有种怅然感。同一个机会,不同的选择,截然不同的结果:在加拿大安静地提高球技,或是在中国成为商业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