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互联网+:小米案例版
13541000000005

第5章 找谁做:要质量不要数量(1)

李伟星对MIUI成功之道的分析涉及了人的问题--再好的规划也要靠人来落地实现。

关于用人之道,乔布斯有句名言:“我过去常常认为一位出色的人才能顶两名平庸的员工,现在我认为能顶50名。我大约把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招募人才。”

马化腾认为:“在传统行业会有资金密集型扭转的机会,但移动互联网基本不太可能,因为这个市场不是拼钱,也不是拼买流量,更多是拼团队。创业成功还是失败,最关键的要看团队的精神,以及创新的能力。”

当年马云是带着一帮“菜鸟”打天下,创业的那一天,他和18罗汉说,你们只能做排长、连长,军长我另请高人。雷军虽然说“猪也能飞起来”,但他用人时恰好相反,精心挑选精兵强将,早期成员大多出自金山、微软,还有谷歌的精英加盟。

雷军认为:“你雇最优秀的,一个人可能顶50个人,所以成本就低了。可能看起来那个人的package(薪水)很高,但是他一个人真的能干10个人30个人50个人的活,他就不高了,所以我们这里对人的要求很高,强度很高。”

黄江吉从业务难度的角度分析了雷军的用人逻辑:

当你想明白做什么事情以及怎么做之后,你自然就会知道应该找什么样的人去做。我们刚创业的时候7个人,后来加上王川8个人,我们在各个核心环节里面都尽量找一些最合适的人去做。有做传统软件的,有做硬件的,有做互联网的,有以上三种都做过的,有做工业设计的(刘德),洪锋是做产品的,我是做工程的,光平是做硬件的,雷总还有王川都是连环创业者,王川已经连环创业几次了。我们认为做一个复杂的事情需要具备各个领域的经验,我们的年龄都不小,当时我们创业团队的平均年龄是43岁。我们意识到做这个事情有多困难,我们对它有敬畏之心。我们真的不是好像想明白了怎么做就杀进去,就像二十来岁小伙子创业的做法。恰恰是因为我们的人生经历都已经不少了,都比较老了,才知道各个环节里面的困难,其实是深不可测的。

要找最优秀的人合伙创业,这是小米创业方法论的第三步。

刘芹在2014年晨兴CEO峰会上的主题演讲中对此有过深入解读:

“你是不是尽可能找到你所能找到的最优秀的人。你要能说服一些优秀的人加入你的团队,首先要求你的战略方向,你的Vision(愿景)能打动他。我相信王川加入小米,朱顺炎加入UC,最终是被公司的Vision所打动。找人不要给自己借口说我人脉不够,我不是雷军这样的优秀创业者,其实找人这个困难程度搁在每个创业者身上真的是一样的。只是可能有的人Vision更大,更能笼络更野心勃勃的人加入。我想呼吁一下,找人其实和你的战略思考深度关联,它跟你是不是认同别人的价值深度关联。

“我非常欣赏今天的互联网是精益创业(Lean Startup)。什么叫精益创业,我觉得有几个特征:你找的人都是自驱动的人,最好的管理是不用管理,因为他比你还打了鸡血要让这件事情成功。小公司找团队不要找需要被管理的人,要找有自驱动力的人,他被你的Vision感化,他自愿加入。人数越少越好,我不知道要多少,有的可能10个人就够了,有的30个人,有的可能更多。如果你自信你找来的个个都是特种兵,其实不需要太多人。我比较反对创业公司找一帮需要花时间培养、培训的人。

“我觉得今天和5年前创业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5年前创业这件事情大家都没有那种冲动,今天创业已经是个显学。你去问很多年轻人,最好的工作在上世纪90年代是加入跨国公司,今天最好的工作是创业。我觉得这是有机会给大家延揽到一流的人才一起干一些事情。在今天的创业环境里,还有必要去招没有经验的大学生,一点一点培训吗?如果有选择,是不是找有经验效率高足够快的人?

“在这件事上,我和有些创业者是有不同意见的。我的不同意见不是对于培养人的反对,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对于小公司现在去从头培养是不是太奢侈,是不是应该把精力放到去找足够优秀的人?当每个人都很优秀,你就不需要很多人。人一多,效率就低,事就复杂,人少容易突破。”

想明白创业要用能人是第一步,接下来的关键是,雷军用什么样的方法打动精英人才加盟,让他们从大公司离开,加入一家刚刚成立的小公司?

来自谷歌的洪锋讲述了自己加盟小米的原因:

其实就是感觉对了,这个事是不可能说清楚的。这家公司今后到底会怎么样,谁都说不清楚。我非常敬重和认可雷总。其实之前我和他并不认识,是通过别人的介绍,我在跟他沟通之后,觉得很好,他当时跟我谈的很多是产品设计的细节,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为什么要做那个。另外一方面,他在业界口碑非常好,非常勤奋、努力,在投资眼光方面、在做事业方面都是口碑非常好的一个前辈。所以我觉得很难说是因为具体某个原因,就好比,哎,有这么多姑娘你为什么娶了你太太?对吧?

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洪锋这样“容易”被说服。

刘芹回忆,雷军碰到最大的难处是组建硬件团队,他寻找硬件团队的过程十分痛苦:

我记得有一次他给我打电话,他说搞不定,他找了一个人,跟那个人谈很久,每天谈10~12个小时,连续谈一个星期,不光他谈,很多人都帮他谈,还是谈不下来。

就算有时候想招互联网和软件圈子里面的人,聊到最后人家也会质疑小米这个模式,你这种硬件定价水平的风险很高,软件短期之内又看不到收益,怎么办?雷军那时候急了,他就说:“你做过公司没有?你没做过,我做过,我知道怎么赚钱,现在我敢把我赚的钱砸进去做小米。”说到最后变得很苍白,用投钱证明自己。

你可以看得出来,作为一个创业者,当你的愿景不被市场理解,你要说服别人,困难程度是极高的。

不管怎么样,小米的模式,不做出来是没有说服力的。因此在找人的事上,他跟普通创业者一样,也历经了非常多的磨难,但比较幸运的是,其实这是工作量的问题,总会有少部分人被你打动。你没有捷径,你必须得多谈,你只有多谈才能在少部分被你打动的人里面找到最优秀和最厉害的人加入。所以我老是讲小米不是一个四年的公司,对于雷军来讲,准备小米已经准备了二十多年,他这么多年的积累和人脉都用上了。

雷军谈的硬件人才最后没来,但他也很幸运,后面又碰到了周光平博士。雷军招人的经历证明你早期能吸引到的还是一群有理想、愿意被你的精神所打动的人,周博士就是那种人,他的痛苦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做出一款世界一流的手机呢?”--没有人给他这种机会。小米尽管当时看着不靠谱,却是真的提出这个想法,要用这种方式干事情的。作为一个搞硬件的人,周博士甚至都不关心你的公司有没有挣钱,如果小米以这么便宜的价钱卖手机,有机会让他做的手机让那么多人用到,他觉得那种成就感比其他东西更重要。事实证明,对一个早期公司,你能吸引到的都是这样的人。

可以看出来,创业是一群理想主义者在干让人看起来很疯狂的事情,他们眼里的那些普通人看到的风险,对他们来说都不是风险,而大家所提出来的疯狂的想法,创造了一种稀缺性的平台,让他们去展现和实现他们的梦想。

雷军最终如愿找到了一批优秀的加盟者,洪锋认为:

各个关键岗位上的人都很靠谱,是小米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每个人的特性是不一样的,你可以外向,可以内向,可以激动,可以平静,但是不是靠谱是一致的,你是不是合作,是不是真诚?有没有只说好的不说坏的?这是最基本的东西。

找到了一群优秀的人,还必须把这群人真正整合成一个团队,刘芹回顾了他与雷军在这方面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