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月某日讣呈悉。查该孤哀子等,既知罪孽深重,何不早自殒灭,至于痛于某年月日某时某分寿终正寝,核与附呈哀启内云:病发于厕,中风暴毙,前后不符;恐系别有隐情,应有证人前来,听候开棺验尸,不得诿称亲视含殓,私自安葬。所谓依礼成服,并举行家祭一节,事前未经呈准,胆敢擅专,应即令停止。一俟本案清结后,再另行订时日开丧,仍应先行呈报。再尔等一家,泣血稽颡,挥泪顿首,尤属骇人听闻。除稽颡顿首及挥泪拭泪各节,尚或合情在理,姑予从宽免究,准予备外,令即将所泣之血,贮瓶呈缴,以便发交卫生机关化验。如经发现,有使用猪血、羊血、鸡血等冒充情事发生,决予严惩不贷。此批。
如此批复,可称妙文矣!
掉书袋
人们称说话好卖弄学识的作为叫“掉书袋”。有位书生姓唐,就有这个毛病,一开口便是之乎者也,乱掉书袋,结果得了个绰号,就叫“唐书袋”。
一天,邻家失火,四周的人都去奋力扑救,唐书袋看着那冲天火势,却在摇头晃脑:“火苗壮哉!煌煌然,赫赫然,不可向迩。自钻燧以来,未有如此之威,其可扑灭乎!”
话刚说完,就被已气得火遮眼的邻人狠揍了一拳,这回是真的像个书袋般的倒了。
洞房后事
据说有一次乾隆皇微服过市,在某酒家独饮。大学士纪昀跟踪而至,想与帝喝酒同乐,顺便打秋风。当时刚好有迎亲花轿从楼下经过,乾隆道:“想饮朕酒,得续朕诗句。朕已得三句即景诗:
下边锣响丁丁咚,谅必新人在轿中。
今日洞房花烛夜,
收句未成,聊试一续,好则赐酒,不好处罚。”
纪昀轻道一声遵旨,末句脱口而出:
玉簪挑破海棠红。
乾隆闻而大喜,两人痛饮而归。
又有另一传说,说的是当时乾隆吟出的是下面的三句诗:
呜啦呜啦又呜啦,谁家女儿嫁谁家?
若问洞房以后事,
这最后一句就不好做了。因为做得太俗,就有失皇帝身分;若然做得太雅,又可能没有味道,且难把握。苦思一会不得,乾隆便要纪昀代笔。纪昀领旨,立即续出下句:
玉簪剔破牡丹红。
乾隆一听,击掌叫好,君臣相视大笑。
论不肖
丹徒靳阁老有个儿子不肖,无心读书,一无所长,但孙子却登了第,做了官。阁老于是责备儿子,其子慷慨而谈:“爸,你的老子不及我的老子,你的儿子不及我的儿子,这怎么还能说我不肖呢?”
阁老听了,大笑。
择日动土
某书生十分迷信,做什么事前先要问过阴阳先生,并经常叮嘱儿子也一定得这样做。一日,他坐在南墙根边读圣贤书边晒太阳,突然一阵大风刮来,墙竟倒了,把他压在下面,大呼救命。儿子赶来一看,转头便走,书生大骂:“你个衰仔!快把砖土搬开啊!”儿子回道:“爸爸先忍着点,我立即去问问阴阳先生,今天能不能动土?!”
咏猪腿
某秀才得友人赠送猪腿,过了两天,回赠友人打油诗一首:
金腿蒙君赐,举家大笑欢。
柴到二担尽,水至一缸干。
肉似枯荷叶,皮同破马鞍。
牙关三十六,个个不平安。
友人又给友人传阅,阅者无不大笑。
不敢娶
清末重臣李鸿章,相传有一位远房亲戚,在乡下读了几年私塾,平时满口之乎者也,其实是并无实学。
又是开科之年,这书生以为自己已是才高八斗,便背了行李,带上盘缠,进京赴考。
试题到手,这小子即时傻眼。那时科举规定考的是八股文,首先是破题,以下是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共八部分。这小子竟连“破题”都作不成,只知发呆冒冷汗。
看看缴卷时间越来越近,这小子便乱写一气,还未收笔,已催交卷,突然想起自己是李鸿章的远亲。这可是个硬牌子,量你主考官知道后也不敢不录取我。于是急忙在试卷右上角写道:“我是李中堂大人的亲妻。”他把“戚”字写成“妻”字了。
主考官为人耿直,批卷时看到这篇东拉西扯毫无章法的文章,刚要扔掉,突然又看到了上面的这行小字。知道这考生是李鸿章的亲戚,但如此文章,哪能录取!想了想,也不好太落李鸿章的面子,于是提笔在卷上批道:“因为你是李中堂大人的亲妻,所以我无论如何是不敢娶(取)的。”
乱掉书袋
某县丞(县太爷的助手),读书不求甚解,却好掉书袋,以示博学。
有一次,县令大病康复,形貌消瘦,县丞见了,道:“堂尊深情厚貌,如何得瘦!”听得县令发怔。
又一天,县令正在公堂上刑讯土匪,土匪哀吼,惨不忍闻,县丞在旁笑道:“此正所谓‘恶人自有恶人磨’也。”气得县令几乎要发作。
又一天,县丞陪县令出席酒宴,一同饮酒。一会,县令要到别席去回敬,县丞道:“之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之,去。)听得县令啼笑皆非。
不久,县令装修后堂,完工后,堪称华贵。县丞评道:“山节藻,何如其智也!”
县丞如此乱掉书袋,叫县令难以忍受,最后便找个茬子,把他开缺了。
才子情迷浣衣女
有一个少年举人,到京师赶考,途经一清溪,见一浣衣女,二八年华,生得闭月羞花,流目顾盼,情愫万千,一见而令人心颤,不觉神魂颠倒,以后梦寐难忘。
不几日,进入考场,写完那八股文,恍惚间似乎看见那浣衣女袅袅而至,心神不觉荡漾起来,提笔便在卷末写道:
谁家一裙钗,到河边洗心怀?
传秋波,故把风情卖!
奇哉!怪哉!神差,鬼差。
背山面水,为的谁来?
写完了,缴卷时刻刚到,于是这首艳词便随卷送了上去。后来主试官看到,大为生气,按其韵,提笔批道:
谁家一秀才,到考场来迷心怀?
作淫词,故把卷写坏!
奇哉!怪哉!神差,鬼差。
千山万水,为的何来!
不必说,这少年举人自然名落孙山,只是这事传出,成了考场佳话。
硬充
有一位穷得闻香的秀才,一天,接到一位朋友的帖子,请他赴宴。当时是初冬时节,秀才实在是穷,没有过冬的衣服,不去赴宴,白放过了这顿美餐,实在是可惜;若去,又没有棉衣,惹人笑话。想了半天,这穷秀才竟想出了条自以为聪明的计谋来,只见他拿上把扇子,一边走一边扇,来到朋友家,朋友觉得怪,秀才就自我表白道:“我这个人火气大,天生怕热,冬天也喜欢凉快,现在就热得够呛。”
朋友大笑,他看出这穷秀才的装假,打定主意要捉弄一下他。
酒宴直至半夜才散席。主人在后院凉亭里铺了一张凉席,只给他一张被单,请他就寝,并且解释道:“知道你老兄怕热,所以特意给你找个凉快的地方睡。”
秀才心中大叫苦也,但嘴上仍然硬充:“正好,正好。”趁着酒气,就真的在凉亭里睡了,睡到五更天,酒劲已过,只觉越来越冷,实在是受不住了,干脆把被单裹在身上,沿着凉亭的鱼池跑步取暖。跑了几圈,一个不小心,脚跟踩在了被单上,人向前扑,嗵的一声,就掉到鱼池里了。
这时主人心中过意不去,怕他冻坏了,正走过来看他,听得嗵的一声响,便跑过来,正好看见这穷秀才在鱼池里乱扒,忙把他拉上岸,问发生了什么事。秀才双唇冻得打哆嗦,说出来的话却是:“太热了,我刚才是下去洗个澡。”
断句的妙处
乡下某富家,甚吝啬,请一秀才来家教读,言明无薪,无鸡鸭鱼肉招待,每餐只食青菜豆腐。秀才早闻此人如此,却点头同意。双方乃立一合同:“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一文钱。”(当年书写,无标点符号。)数日后,先生要吃鸡肉,并追讨酬金,财主不肯,出示合同宣读: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一文钱。”
秀才笑道:“合同哪是这样写!合同的断句是: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一文钱。”
书呆子买肉
有个书呆子,走路也捧着书看,一开口就之乎者也。一天,他去买肉,回家路上,冷不防一条狗把他的肉叼跑了。他并不急,也不去追,只是看着远去的狗,嘴里喃喃:“生之肉,可食乎?不可食也。”
回到家,把经过跟老婆说了,老婆一听,气得打颤:“蠢才!狗不会吃生肉,难道你会吃不成!”
秀才大笑:“夫人所言甚是!所言甚是!为夫与狗皆不可食生肉也!”
他老婆被弄得哭笑不得,只好要他上街再买一块。
秀才又拿上书去买肉,同时向肉铺老板问了煮肉的方法,写在纸上,放在口袋里。然后右手拎着肉,左手拿着书,摇头晃脑往家走,走了一会,口渴了,刚好前面有股山泉,便走上前,放下肉,捧水喝,一条狐狸突然窜出来,叼了肉便跑,秀才一看,撒腿就追。但哪追得上,跑了几步,突然想起写着如何煮肉的字条还在口袋里,不觉大为放心,手指远去的狐狸道:“汝去乎?汝去矣!汝不得煮肉之法,此肉岂可得食乎?不得食也!”
心里觉得没什么损失,便继续摇头晃脑的读着圣贤书往家走。
打杀又何妨
宋代元佑年间,有一宗子(宗法制度中的嫡长子)好写诗,诗意鄙俚,甚是可笑,他曾写一首即事的杰作:
日暖看三织,风高斗两厢。蛙翻白出关,蚓死紫之长。
泼听琵梧凤,馒抛接建章。归来屋里坐,打杀又何妨!
如此“佳构”简直是任谁都看不懂的!于是就有人请教他到底写了什么,宗子道:“好说好说。这诗意就是:有一天天气温和,我看见有三只蜘蛛在檐间织网;这时大风从前后厢房刮过来。忽然看见有只死青蛙反了肚,双手双脚伸出,像个‘出’字;而旁边有条死蚯蚓,全身发紫,长长的,像‘之’字一般。这就是前四句的诗意了。后四句说的是:我正在吃泼饭,忽然听到邻居有人弹琵琶,乃名曲《凤栖梧》;那时我又正在吃馒头,还没吃完,门房进来通报,说有一个建安章秀才来拜访。于是我就出去应酬。应酬完回来,看见门上有一幅钟馗斩鬼图,不觉大为感叹:‘打死他,没关系!’”
宗子挺认真地说完,对方已笑得前仰后合,连腰都直不起来。
谬奖
有学生呈文章于老师,请求斧正。老师阅后,只觉语词荒谬,杂乱无章,根本无从改起,便提笔连圈到底,不易一字。批语云:“文似高山滚鼓之势,清似黄河,稳如泰山。”
学生看了如此评语,大为兴奋,但仍恳请老师斧正,道:“务请吾师严加笔削,学生方有长进,不宜一味谬奖也。”
老师笑道:“为师何来谬奖你?高山滚鼓,细听其声,乃不通不通不通也;清似黄河,三千年乃一清也;稳若泰山,永无翻转之日也。”
足下出头
李鸿章官拜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权倾朝野,一次抽空回到故乡,家境贫寒而性诙谐的同窗好友朱莫存,穿一双破鞋出来迎接他。李鸿章一看他这副穷酸相,连脚趾都露了出来,不觉心生怜悯,连忙道:“唉呀,你怎么穷成这样!我送你一双新鞋吧!”
朱莫存婉言谢绝:“不用不用,多谢了!”把脚抬了抬,笑道:“这叫做‘足下出头’呀!”
“呜呼”妙文
某书生文理不通,作文时随意乱写“呜呼”。一位朋友在他的一篇文章上批道:
起呜呼,终呜呼,中间独自尽呜呼;
长呜呼,短呜呼,说来说去总呜呼。
呜呼复呜呼,呜呼连呜呼,恐君不久亦呜呼!
歪打正着
岳父生日,三位姑爷前往祝寿。
亲朋云集,气氛热闹。寿宴开了,酒过三巡。岳父想在众亲友面前显显自己女婿的本事,便提出行个酒令以助兴。大姑爷是师爷,饱读诗书,连声说好;二姑爷是行商,也曾学过吟诗作对,亦表同意;三姑爷是个农夫,不懂那么多之乎者也,一听要行酒令,不觉就脚软,但大庭广众之中,却又不愿失脸,于是也硬挺着点头。岳父见三个女婿都没有异议,便道:“这个酒令,要以‘人’字作首尾,一共两句,前后必须有关联,否则罚酒。”说完,看一眼大女婿。
大女婿胸有成竹:“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众亲朋一听,齐声喝采。
二女婿接令:“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众亲朋一致认为说得得体。
三女婿田种得不错,这酒令却把他难住了,张口结舌猛搔头,三姑娘坐在他旁边干着急,觉得大大丢脸,忍不住就在他大腿上拧了一把,痛得三姑爷“唉哟”一声,叫道:“人愈不会,你愈拧人!”
大家一齐喝采,认为三姑爷反应确是敏捷,于是都为他干一杯。
傻子相亲
老秀才养了个傻儿子,二十好几还没娶媳妇,这次好不容易托人从很远的地方相了一门亲,相亲的人来到之前,他叮嘱儿子道:“如果相亲的人问起门前的大树,你就说年成不好卖了;如果问起屋外的竹园,你就说在兵荒马乱时糟蹋了;人家要是看见仓里的粮食,你就说这都是爸妈辛辛苦苦挣来的;如果人家问起墙上的秀才凭证,你就说这不奇怪,我家一辈一个。”
儿子道:“记住了。”并且按照次序反复地背诵。
相亲的人来了。老秀才为了让儿子露一手,故意躲起来,由儿子去应付。
相亲的人不见老秀才,便问:“你父亲到哪里去了?”
儿子按顺序答:“年成不好卖了。”
客人大吃一惊,又问:“那你母亲呢?”
“兵荒马乱时糟蹋了。”
客人惊叫一声,终于看出这人有点不对,心中不觉生气,刚好看到有一堆牛粪,便一语双关道:“堆头不小,尽是些粪尿!”
儿子连忙接口:“这些都是我爹妈辛辛苦苦挣来的。”
相亲的人实在忍无可忍,骂道:“你怎么这样傻呢!”
“这不奇怪,我家一辈一个。”
何淡如谐联
清代同治年间,广东南海出了个举人,叫何又雄,字淡如。在广东民间掌故中,一般只称其字,称何淡如。性幽默恢谲,能书善画,尤擅谐联。常以广州方言入诗联,且看下面这三个对,可谓出语浑然天成,才华自见:
一拳打出眼火,
对面睇见牙烟。
有酒不妨邀月饮,
无钱那(哪)得食云吞。
四面云山谁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