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又聊了几句,塾师问客人:“最近京师可有什么新闻?”
客人有意戏弄他,道:“我出京的时候,亲眼看见晋文公挨了人一棍,而卫灵公则给人用一根红绳子绑住了。”
“那他们的卫士都到哪里去了呢?”塾师不解。
“噢!这个就别提了,不管仁者、智者都败下阵来了,他们落山的落山,落水的落水!”客人说完,忍不住大笑。
题诗盗佛像
有个穷书生,家中断粮,饥饿难挨,突然想起观音庙里有个铜铸佛像,大概能换几升白米,于是半夜里溜进庙里,正要伸手拿佛像,又恐神佛责怪,降罪下来。想了想,便在墙上题了四句诗:
佛是西天佛,铜是本地铜。
请佛西天去,救我一时穷。
然后心安理得,取佛像而去。
见到周公
有位塾师,午睡醒了,对学生说自己梦见了周公。说时神态颇得意。
第二天,有学生也是午睡醒了,大声宣布,自己也梦见了周公。
老师不悦,见他仍睡眼惺忪,便大拍戒尺,喝问道:“你怎么见到周公的?”
“学生就乘了王母娘娘的飞车去见他。”
“周公可有说什么?”
“周公说:‘昨天我并没有会见你的老师。’”
感人泪下
某书生除喜欢摇头晃脑地念之乎者也外,还好弹琵琶,自以为弹得很动人。
一天,书生与朋友泛舟西湖,又拿出琵琶来弹,一曲未终,突然听到邻船有老妇人失声哭泣,声甚悲切。书生大为兴奋,对朋友道:“老兄你看小弟的琵琶弹得多动人,曲犹未终,已有人感而泪下……”
书生还未说完,那哭泣的老妇接口道:“是啊,先生的琵琶声使我想起了已去世的丈夫,不觉就哭了。”
书生更为得意,问:“请问先夫生前是做什么的?”
“弹棉花的。”
一船的笑声。
只有萝卜
有一家富户,为人吝啬刻薄,请了位私塾先生教儿子,每天却只给先生萝卜作菜。先生鼓了一肚子的怨气。
一天,富翁说要在吃饭时考考儿子的对课。先生便预先叮嘱学生:“席上令尊出句时,你见我筷子夹了何物,就以该物对之。”学生怕对错了父亲责骂,就连连点头。
开饭,富翁出上句:
核桃。
学生见老师的筷子夹着萝卜,便对:
萝卜。
富翁不大满意。又出上句:
绸缎。
学生见老师仍是夹着萝卜,又对:
萝卜。
富翁怒道:“萝卜对核桃,还说得过去。但萝卜怎么能对绸缎?”
先生驳道:“这是谐音对。‘萝’谐音绫罗的‘罗’,‘卜’谐布匹的‘布’,有何不可?”富翁一听,也对。于是又出一句:
鼓钟。
学生见老师筷子上仍是夹着萝卜,又对:
萝卜。
富翁叫起来:“为什么又是萝卜?”
先生又反驳道:“这还是个谐音对。‘罗’谐锣鼓的‘锣’,‘卜’谐铙钹的‘钹’,也是对得工整的。”
富翁语塞,又出一句:
岳飞。
先生仍夹着萝卜,于是学生又对:
萝卜。
富翁这回几乎没跳起来,冲着先生便叫:“你是怎么当先生的!只会教萝卜萝卜!”
先生淡淡一笑:“你天天让我吃萝卜,眼睛看的是萝卜,肚里装的是萝卜,除了萝卜,我肚里还能有什么货色呢?”
听得富翁眼发直。
是长史的
李文礼,唐朝顿邱人,好学有文采,但天生的反应迟缓,遇事不能精细地审查,因而常闹笑话。
据说他任扬州司马时,有一位部属从京城回来,带有长史的家信,说他(长史)的姐姐死了,得请几天假回去办理丧务。
李文礼一听“姐姐死了”,即放声大哭。部属知他如此,待他哭声暂停,才再字清句楚地告诉他:“是长史的姐姐死了。”
李文礼想了好一会,终于明白过来,问:“真的是长史的姐姐死了吗?”
部属答:“是的,是长史的。”
“我说嘛!”李长礼恢复了平静,“我本来就没有姐姐,你说她死了,我觉得很奇怪。”
牛屎狗屁
有塾师出“马嘶”二字要学生属对,学生对以“牛屎”,塾师大感不满,哪有这样对对子的?不禁便责备一声:“狗屁!”
学生谢过老师,便起身准备走了。
塾师大怒:“你还未对,我还未改,你怎么这就走了!?”
学生不解:“我对了呀!那就是‘牛屎’;你改了呀!不就是‘狗屁’吗!”
要写大家写
据说扬州有一名刹,墙上被游人题满了字句,什么歪诗都有,当然免不了“某某某到此一游”之类。斑驳杂乱,大杀风景。岁末,住持亲率众僧进行大扫除,把墙壁粉刷一新,为免游客以后又在此乱涂乱画,住持亲笔在墙上题上五个大字:
此处不许写!
岂料不久,就有人在后面添上一句:
为何你先写?
第二天,出现了第三句:
他写由他写。
天黑前有了第四句作结:
要写大家写!
住持看来只好准备再次亲率众僧粉刷墙壁了。
日用公文
清末,某赵姓书生任县衙小吏,常处理公文,久而久之,开口便是公文用语;且性诙谐,故出语不时引人发笑。
一日,其妻恨子不长进,痛殴之。赵书生嚎啕大哭道:“窃查老夫仅此一子,妻竟痛加鞭打,殊属不合。孺子年幼无知,纵有非法情事,不无可原。妻未行呈报,遽予拳脚交加,尤属不当。特斥。”
次日,其子向赵书生索要五元,用以购买零食。赵凛然拒绝,道:“碍难照准。”其子大哭,纠缠不休,赵书生实在招架不住,乃给二元,并致词云:“姑念孺子平日尚知节俭,着发二元,以示奖励。所请五元一节,应毋庸议。”
又一日,赵书生如厕,其妻要他进餐,赵大不悦,厉声道:“暂缓!”其妻再催,又怒道:“老夫便事正急,业经声明暂缓进餐在案,妻竟一再扰急,影响老夫便事尤巨,致干未便。是可忍,孰不可忍!”
闻者无不捧腹。
“子曰”的妙用
有塾师收了馆回家,把一年来领到的“束修”(古代付给教师的报酬)摆在太太面前,夸耀道:“这些都是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赚来的。”
太太对这些“束修”根本不屑一顾,施施然从皮箱里取出一大包银子来,道:“我的这些则是打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赚来的。”
塾师一听,不觉大怒,正要发作,刚好岳父来到,询知原因,便慨然叹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怨恨。)
(以上三人所引用的是孔子说的一段话,见《论语·学而》)
修行的资格
有一位方姓官吏,在官场上打滚了几十年,退了休,自以为已把红尘看破,便决意遁入空门,颐养天年,修炼真身。
经过一番长途跋涉,方某终于来到一座深山古寺,向高僧施礼,道:
打死心头火,特来参喜禅。
高僧看他这模样,对其来意已了然于心,这样的人高僧见过不止一个了,于是拿出老办法,双手一合十,嘴里却道:
缘何起得早,妻与别人眠?
方某一听,勃然大怒:
无知一死秃,焉敢乱开言?!
高僧哈哈一笑:
轻轻扑一扇,炉中便起烟。
把手一挥:“你还未够修行的资格,回家吃三年长斋后再来吧!”说完,返身入寺。
拿破仑新解
清末年间,乡间有某老学究,曾中秀才,自以为学贯今古,纬地经天,常自夸耀于乡里,乡人亦多附和,于是饱学之名大著。某校校长闻之,聘他为讲师,教授国文历史。老学究欣然受聘。
一日,讲到拿破仑。老学究手执教鞭,高声解说道:“此人力大无穷,拿着一个破车轮子,在外国战阵中左右盘旋,如入无人之境,破阵无算,杀人难以胜数,跟我国《说岳全传》中所写的高冲挑铁华车是一样的勇武。”边说边作车轮盘旋之状,倒也唯妙唯肖。
校中年级低的学生,听得倒也津津有味;年级高且知拿破仑是何人的学生,不觉就哗然起哄,更有学生书一纸条于课室门上:“今日乃得见活拿破仑也!吾校之声威,岂止称雄东亚,简直震动欧土!”
学究看了,一片茫然,回告校长。校长亦失笑,道:“拿破仑乃法兰西皇帝,并非拿了破轮子冲锋陷阵。”学究犹茫然,半信半疑。
校长知他不能胜任教职,第二日便将他解聘,学究大愤,逢人便说:“那个什么拿破仑!真乃害得老夫苦也!”
赠送“令尊”
“令尊”一词是尊称他人的父亲。有个农夫不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又常听人说,于是便向某秀才请教。
秀才有意作弄他,道:“令尊的意思就是儿子。”说完心中发笑。
农夫很感谢秀才的指教,便问:“相公家里有几个‘令尊’啊?”
秀才一听,哭笑不得,但亦发作不得,没好气地道:“我家没有令尊。”
农夫听了,为他没有儿子感到难过,道:“相公心地这么好,实在是难得。你没有令尊不要紧,也不要伤心。我家有四个儿子,你去看看喜欢哪个,我就送给你做‘令尊’吧。”
清朝时的现代派
据说在清代时,有位秀才自以为琴棋书画样样皆能,而对自己的画技尤其自负,认为有空前的创造性。有一天,他拿出一幅自以为是杰作的作品让朋友们欣赏。甲看了一会,实在看不出画了什么,便自作聪明地道:“这幅花卉画得很有点意思。”
秀才立即纠正:“老兄,这不是花。”
乙是个大近视,拿过来仔细看了一会,颇欣赏地道:“这只乌鸦画得别有一种神采。”说着把画递给丙。
秀才一听,气不打一处来,更担心丙别说这是一只乌龟了,于是大叫道:“什么乌鸦!这是一幅山水!”
“这是山水?”丙举着那画,双眼发直,口里啧啧啧的撮嘴,忍不住也叫一声,“我的妈呀!”
丁于是即席赋诗一首:
远看一枝花,近看似乌鸦。
原来是山水,唉呀我的妈!
此事传出,闻者大笑。
想了你一夜
有张姓与李姓士子,赴城赶考,宿于逆旅。旅舍主人刚好外出,只留下老板娘招待。老板娘问:“两位贵姓?”书生想难难这美貌妇人,答:“长弓十八子。”老板娘微笑:“张李二位相公请。”
二书生微微一怔,转而问妇人贵姓,妇人笑道:“我的姓很怪,乃高老爷的头,李老爷的脚,反转一口咬住陈老爷的耳朵。”
两书生听了,一片茫然,想了整夜都没有想出来。天明,有人来敲旅舍的门,大叫郭大嫂,两书生顿然省悟,披衣出去,刚好碰着妇人,失声叫道:“老板娘!我两人把你直想了足足一夜!”
妙处难学
某人请了个秀才来家里教儿子,对儿子道:“这位老师学识渊博,品德高尚,为乡人称颂,你以后的言行举止都要照老师的样子去做。”
儿子连称是是是。
一天,这学生陪着老师吃饭,双眼死死地盯着老师的动作。老师拿起筷子,他也拿起筷子;老师夹什么菜,他也跟着夹什么菜;老师吃饭,他也吃饭……
老师不觉大感奇怪,便抬头望着他这时老师的饭还未吞下肚。学生见老师抬头望自己,一脸的惊奇,他也抬头望老师,同样装出惊奇的模样。老师忍不住大笑,就被饭粒呛了,一个喷嚏,把饭吐了一地。学生一看,连忙试着做,试了几次,还是不成,既笑不起来,也打不出喷嚏,不得不非常佩服地站起身,向老师作了一揖,叹道:“老师这样的妙处,学生实在是难学啊!”
这时老师又咳嗽又笑,还未完。
酒店的招牌
有酒店老板请秀才为他的酒店写副对联,秀才问他的“立意”,老板道:“要吹得起!”于是秀才略一思索,撰出一联:
刘伶问道谁家好,
李白回言此处高!
吹牛之至。老板大赞叫好。
后来河南永城唯州某酒店又请这秀才撰联,秀才又问“立意”,老板说:“我不要吹牛,只想写出酒徒的醉态。”
秀才于是撰一联:
入座三杯醉者也,
出门一拱歪之乎!
形容之妙,令人击节。
另山东济南有家酒店,是个老字号,叫“者者居”,无人知道这招牌名的来历。后来孙渊如孙观察光临该店,大家落座,谈起这招牌,全不明所以然。座中有一士子突然挺身而出:“此招牌有来历,出自《论语》,是孔圣人的话。”
人们一听,急问出自何章何节。一时间非常热闹。
“近者悦,远者来也!”士子高声道。
众人大笑。
如州官
古人讲避讳,即对于君主或尊长的名字,要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比如,汉文帝名“恒”,“恒山”就被改名“常山”。苏东坡的祖父名“序”,苏东坡作序时就常改“序”为“叙”或“引”。如此一来,有时会显得很荒谬。
话说北朝时,如州的县官叫宋如周。
有一天,一个读书人跑来向他告状:“我遇到一件麻烦事,要禀告如州大老爷。”
宋如周一听,脸呈恼色:“何处刁民,胆敢直呼本官的名字!”
来人一听,心中发慌,嘴里不觉就结巴起来:“小民只听说如,如州县官坐如,如州,不知如,如州大老爷名如,如州。如果早知县太爷名如,如周,就不敢唤如,如州县官做如,如州大老爷了。”
可谓越描越黑。听得宋如周干瞪眼,哭笑不得。
妙批讣文
山东省督军张宗昌,是个没文化的大军阀,他有位某君,因父死,便向张寄呈讣文一份。张大字不识两个,收到后即交秘书去批复,秘书一看是讣文,便对张宗昌道:“大帅,这是讣文,不必批复的。”
张宗昌闻言大怒:“人家呈上来的诉文,理应批复,你不批复,俺难道是请你来白吃饭的?!”
秘书一听,简直哭笑不得,但见张如此盛怒,也不敢再辩,唯唯喏喏,即濡笔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