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下面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说,美国在1910年的一次部队命令传递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营长对值班军官说:“明晚大约9点钟左右,哈雷彗星将可能在这个地区出现,这种彗星每隔76年才能看见一次,命令所有士兵着野战服在操场上集合,我将向他们解释这一罕见的现象。如果下雨的话,就在礼堂集合,我将为他们放一部有关哈雷彗星的影片。”
值班军官对连长说:“根据营长的命令,明晚8点哈雷彗星将在操场上空出现。如果下雨的话,就让士兵们穿着野战服列队前往礼堂,这个76年才有一次的现象将在那里出现。”
连长对排长说:“根据营长的命令,明晚8点,非凡的哈雷彗星将军会身穿野战服在礼堂中出现,如果操场上下雨的话,营长将下达另一个命令,这种命令每隔76年才会出现一次。”
排长对班长说:“明晚8点,营长将带着哈雷彗星在礼堂中出现,这是每隔76年才会有的事,如果下雨的话,营长特命令彗星穿上野战服到操场上去。”
班长对士兵说:“明晚8点下雨的时候,著名的哈雷将军将在营长的陪同下,身穿野战服开着他那辆‘彗星’牌汽车经过操场前往礼堂。”
经过5次传递,少校的命令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信息失真率达到90%以上。这样的情况在很多的企业都出现过,信息经过层层传递,等到了决策者手中的时候,有利用价值的信息已经在传递的过程中丢失了。
信息一定要准确无误地传达到决策者手里,只有这样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在皖、苏、鲁、豫四省交界的黄河古道,有一个300多人的小厂——安徽省砀山县化工厂。1996年7月底,该厂还积压着价值140万元的产品,亏损14万元,每月要付银行利息万余元,几乎被迫倒闭。1996年8月,新厂长闵龙华走马上任,他立即挑选精干人员,成立情报信息部,闵龙华建立的情报信息部,下设信息筛选组、对外联络组和新产品试验车间近30人,“触角”伸向四面八方。闵龙华亲自培训情报信息部的工作人员,并令其发现市场和竞争对手有什么异常,立即向他报告。
本厂的拳头产品是丁醇、丙酮,一年内其行情不会好转。这时,情报部门得知食用酒精在东北市场畅销。闵龙华决定立即停产丁醇、丙酮,迅速转产食用酒精。不到1个月,转产试车成功,投入批量生产,短时间内获利20万元,工厂这才“起死回生”。
情报部门人员看到《河南科技报》刊出的一则很有前途的化工产品试制成功的消息后,告诉了闵龙华。闵龙华当晚派人乘车去河南洽谈技术转让。不到半个月,全套技术资料到手,仅投资1万多元就试产成功,抢在许多厂家之前将其投放市场。用户纷至沓来,争相订货,仅合肥一家工厂就一次订货600公斤,价值6万元。
闵龙华搞情报的兴趣越来越浓。情报人员也是专业意识强,职业嗅觉灵敏。一次情报人员通过了解本厂账本发现山东一家工厂以每吨高出近千元的价格购买本厂的丙酮。当时丙酮销路不畅,对方为什么高价购买?闵龙华对此深感不解。为了解这一情况,他随即前去明察暗访。原来有位“科技流浪汉”在此帮助其生产橡胶防老剂RD,其主要原料正是他们化工厂的丙酮。这是一个极有前途的产品,他同这个厂协商付给一笔技术转让费,招聘来了这位“科技流浪汉”,并立即投资生产橡胶防老剂RD。结果不到2个月试产成功,通过省里鉴定,到年底生产150多吨,盈利20多万元。
这些都是信息传递通畅带来的生产效益。
任何情报部门搜集来的信息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正确。那么,如何避免企业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信息失真”的现象呢?具体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优化信息传递模式。减少信息传递的层次,关键信息直接上报决策者。现在相当部分企业,机构设置不合理,无论是上边的信息,还是下边的信息,在这些中间环节传递过程中都会被销蚀得面目失真、分量降低。
二是建立企业网络平台。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化成果,使企业的重大决策和经营信息在企业网络平台上展现出来。形成快捷、明晰、真实的公共信息。
三是建立企业信息共享系统。在企业内部要理顺信息传递机制与渠道,使信息传递的种类、时间、责任和检查制度等形成通畅的共享系统。
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要坚持的原则是:中间环节越短越好,信息质量越精越好。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减少中间层次的机构和人员;二是减掉可有可无的报表之类的信息传递,提高信息的质量和实用价值。形成一种“少而精”、“短而精”的信息传递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