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企业赢在预见
12329600000019

第19章 预见要有自我否定的气魄

很多企业并非缺少新的构思和设计,“创造性”根本不成问题,但却没有落实,因为每个人都在为“昨天”的任务忙得晕头转向。

只有有计划、不间断地推陈出新,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只有不断创造新产品,企业才能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在经营管理方面,杜邦公司一向比世界上其他化学公司做得要好。一旦某种产品的销售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杜邦公司就会毫不犹豫地将其舍弃。公司决不会将其紧缺的人才、资金等资源投入到保卫昨天的那一套陈旧东西中去。然而,大多数其他企业的经营原则与杜邦的完全不同。他们会这样说:“只要将我们的产品经营好,市场总会有的。我们的公司就是靠此产品起家的,因此我们现在有责任让这一产品能在市场上维持下去。”

公司要有一个光辉的未来,决策者的眼光不应总停留在原来的经营原则上,而应着眼于未来,那样,决策才能体现发展和创新的内容,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符合市场需求,公司也才能长盛不衰。

美国有一家玩具制造公司,它的产品一直销路很好。在国际玩具界很有名气。可就在事业处于发展的鼎盛时期,却未能对市场变化作出正确的预测,而是在市场不断变化的形势面前惊慌失措,草率决策,酿成大错,导致辉煌了近半个世纪的公司破产。

1909年,一个叫艾尔弗雷德·卡尔顿·吉尔伯特的年轻人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后开始了闯荡世界的生涯,经过一番考察,他创立了米斯脱制造公司,专门从事积木生产。1916年,在事业小有所成之后,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把这家公司更名为A·C·吉尔伯特公司。

在20世纪50年代,吉尔伯特公司一直稳居美国玩具制造业的前10名,年销售额超过1700万美元。它特别擅长制作科学玩具,如化学仪器、显微镜和工程积木等。当时,科普活动正在全美受到重视,因而吉尔伯特公司的科学玩具在小顾客中享有很高声誉,它的“美国快车”和大吊车曾为几代人——儿童和他们的父辈、祖辈所熟知。

1961年,吉尔伯特死后,其次子小吉尔伯特荣任公司董事会主席。在美国玩具行业,这个小吉尔伯特可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曾连任1962年和1963年美国玩具生产协会的主席,是当时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密友。

20世纪60年代后期,高度的经济繁荣使玩具市场迅速增长。但这与吉尔伯特公司过去所熟悉的市场已有所不同,玩具市场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电视这一新的手段对玩具推销越来越重要,正日益取代产品目录和橱窗陈列的方式,这使得一种新玩具能够迅速变得广为人知;传统的玩具商店、趣味商店和百货商店正为自助式的高营业额超级市场和廉价商店所取代,那些新的经销商青睐的是包装美观、生动、定价低廉并且做过大量广告的玩具。

市场在迅速变化着,每一个企业都不得不巧妙地把握市场销售的脉搏,并且在一种产品被另一种新流行产品取代时,应力求避免大量的库存积压。而这家一帆风顺、实力雄厚的老牌公司却未对此产生警觉,也没有调整某些经营策略,企业领导人仍然自鸣得意、安于现状,没有丝毫危机感。

1961年,吉尔伯特公司的销售额已从上一年的1260万美元下降到1160万美元,只获利润2万多美元。显然,公司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而后,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吉尔伯特公司最终破产了。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说:“赶在别人否定之前先自己否定自己。因为市场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所以海尔人认为创新的成果都是暂时的、相对的,今天的成果明天不一定是成果。你不自己打倒自己的产品,就会被别人打倒,而与其让别人打倒,不如自己先打倒自己。只有不断地自己打倒自己,才能在市场上永远不被打倒。其实当一个人的成果受到市场欢迎的时候,就说明自己很快要被别人超越了。既然如此,从成果出来的那一天起,你就只有自己否定自己,再开发一个更新更好的产品。”

企业应该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对自身的行为作出相应调整,从而使企业在运动中生存、发展和壮大。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当今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唯一出路。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在坚持将目光放长远,长期关注客户的需要,仔细研究市场需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克服“近视”,避免经营失误,使企业获得长期的生存与发展。一个企业要想不断发展,就应及时把握未来环境的变化趋势,将社会未来所要提出的需求作为企业的商品开发出来。

创新就是吐故纳新,推陈出新,不断改进,持续超越。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顺应市场的要求,才能在竞争中加速发展,在变革中充满活力。

企业经营者的任务,不是花费太多的时间、精力和智力为已经过去的一些行动和决策做修补工作,而是要把资源投入到创造未来新产品中去。任何企业都应有一种危机意识:与其让别人迫使自己的产品被淘汰,不如自己淘汰自己的产品。只有主动适应市场变化,才能获得市场竞争的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