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回“诗唐”:唐诗经典品鉴
12318500000046

第46章 杜牧(三首)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二年(828)进士。曾参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府,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

他是晚唐著名的文学家,能诗善文,又善书法。其诗大都能切合时弊,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反映其政治理想和政治见解,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擅长近体,尤长于七律与七绝。有《樊川集》。

写景如画景中寓情

——读《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七绝用精炼的语言、酣畅的笔意,描绘江南美丽的春天景色,并寄寓历史感慨,是千百年来众口相传的优秀诗篇。

一开头诗人就紧扣诗题。“千里莺啼绿映红”,是说在辽阔的江南土地上,春天到来,处处可以听到黄莺欢乐地歌唱,在绿树丛中,映衬着一簇簇鲜艳的红花,显得分外动人。第二句诗人又把读者引进水旁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这些地方也是一派繁华景象,酒旗飞扬。“水村山郭”四字,显示了江南景色的特征。这两句,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写尽了江南的春景春意,含义极为丰富。有人主张把“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里的“千”字改为“十”字(明代杨慎《升庵诗话》),那境界就没有这么宏大了。杜牧这里是把自己的实感和想象糅合在一起,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地域广袤、气象万千的江南春景图。

后二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人把视线转到佛寺。“南朝”,指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四朝。南朝帝王崇尚佛教,寺庙建筑盛极一时。《南史·郭祖深传》载:“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诗言“四百八十寺”,是指南朝遗下的寺院,也是为了和下句“楼台烟雨中”协韵,所以不必拘泥实数。“楼台”,指寺院中的楼台。杜牧在《念昔游》中有“倚遍江南寺寺楼”一句可证。从意境上看,这两句诗中所写到的事物,同样和前两句诗中的景物相融合。这里的寺院楼台,穿插在水村山郭和红花绿叶之中。这里的“烟雨”,不仅笼罩“楼台”,也笼罩水村山郭和红花绿叶,这又使整个画面多了一层朦胧的美感。

但从抒情言志的角度,这两句诗却另有一层深意:南朝时代所修建的四百八十座寺院,到现在能够保存下来而被烟雨所笼罩的,还能有多少呢?统治集团迷信佛教,大兴寺庙的结果如何?只能是政权更迭,兴亡相接,宋、齐、梁、陈匆匆而过。显然,这是诗人针对晚唐皇帝一味奉佛,大兴庙宇而发出的疑问。这一疑问形象地向人们暗示: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信佛不会带来长治久安!

全诗四句都是写景。前两句笔法清丽,“寓情于景”;后两句则在写景的同时,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慨,做到了情景交融,言近旨远。

托物喻人借雁寄慨

——读《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明代诗评家杨慎曾说:“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唯杜牧之为最。”(《升庵诗话》)这评价是很恰当的。这里选的《早雁》,是一首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佳作,它很能代表杜牧七律的成就。

这首诗作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是年,杜牧四十岁,任黄州刺史。唐文宗开城五年(840),回鹘为黠戛斯部落所破,回鹘诸部仓皇溃逃。其中两部南下。一部在嗢没斯率领下,到天德城(今内蒙古包头市附近)要求接纳。宰相李德裕对之采取了正确政策,同意其归顺。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任命其首领为归义军军使。另一部由乌介可汗率领南下,向唐求粮、马匹,并求借振武城(唐振武军治所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天德城,遭到拒绝。会昌二年(842)八月,乌介可汗认为唐王朝可欺,于是率部向天德、振武等地劫掠,并进逼云州(今山西大同市)城门,给这一带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这时正是北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见提早飞来的大雁而忧念饱受惊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因此借“早雁”为题以寄慨。

“金河秋半虏弦开”,交代早雁南飞的地点(金河)、时间(秋半)及原因(虏弦开)。“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秋半”,指八月。七、八、九月为秋季,八月居中,故云秋半。“虏弦开”,指回鹘入侵。“虏”,古代对外族侵略者的蔑称。“弦开”,指拉弓发射,这里指发动战争。这句写局势紧张,使人仿佛看到了回鹘人已拔剑开弓,杀气腾腾。早雁的生命受到严重的威胁。

“云外惊飞四散哀”,写早雁听到回鹘人的弓箭声而惊恐哀鸣,四散逃命的情形。本来雁飞有序,排列整齐,人们因此常用“雁行”、“雁序”来美喻兄弟。可现在的早雁则是“云外惊飞四散哀”。一个“惊”字,下得极为精彩,可谓这句的关键字。“惊”是上句“虏弦开”所造成的后果。大雁由于“虏弦开”而受惊,才高飞云外,四散飞逃,一片哀鸣,一个个都成了孤雁。这情景自然是凄惨的。

颔联“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两句,上承首联,描写早雁失群后逃经皇宫上空的情景。“仙掌”,指汉武帝在建章宫内设承露盘,下有铜铸仙人伸掌捧托。“长门”,原为汉武帝之陈皇后失宠后幽居之地,后用来泛指宫中失宠女人的住处。“仙掌”、“长门”,这里都代指唐朝的宫阙。这两句写得孤苦悲哀,令人同情。早雁“惊飞四散”后,飞到了长安,或落单,只有一只,从金铜仙人的旁边掠过,在月光的照映下只剩孤影;或许还有几只,在冷宫中妇女对着暗淡的灯光沉思、抽泣的时候,越过上空,几声孤雁的哀鸣使失宠者更觉悲伤愁苦。细加考察,此联寓意是极其深远的。实际上,在杜牧写此诗的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仙掌”早已不在长安了。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的记载,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已将金铜仙人及承露盘从长安拆至洛阳(一说因铜人过重,留在了灞垒)。中唐诗人李贺曾作有著名的《金铜仙人辞汉歌》。对这一历史事实,作为一位喜论政谈兵的著名诗人,杜牧是不会不清楚的。然而,诗人在这里为什么还要用“仙掌”代指长安呢?想必有两层意思:因“仙掌”是用无数人力、物力建成而为帝王求“长生不老”之物,这正与死里逃生、无家可归的孤雁形成鲜明的对比,此其一。“仙掌”的搬拆,象征着王朝易姓,政权的覆灭,诗人点出“仙掌”,意在以古喻今,对唐王朝提出警告,此其二。上下句中的“月明”与“灯暗”,“孤影过”与“数声来”,互相对照,互相衬托,写尽了早雁离散惊飞的凄惨情状。这是写雁,也是写人,语意双关,耐人寻味。

颈联“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转为对早雁的忠告。雁是候鸟,一般秋末南飞,相传飞到湖南的衡阳回雁峰即止,春天再飞回北方。现在因为“胡骑纷纷在”,北方仍在回鹘蹂躏之下,即使到了明年春天,天气温暖了,恐怕也不能回去。“纷纷”,言其众多,使人想见到回鹘在北方横行之状。“须知”,应知、要知。“须知”二字,感情真挚,寄寓着诗人对边地人民的深切关怀。不能“一一回”与第二句“惊飞四散”是相互照应的,显示出作者在构思谋篇上的缜密。

尾联“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gū)米岸莓苔”,劝告早雁暂时留在潇湘一带,不要忙着回去。“潇湘”,湖南省的潇水和湘水,二水在零陵县合流后称潇湘。这里泛指湖南一带。“菰米”,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季结实,叫做菰米,又称雕胡米。“莓苔”,蔷薇科植物。“菰米”和“莓苔”都可作雁的食物。诗人推心置腹地安慰那些惊飞四散找不到安身之处的早雁:莫要厌弃潇湘一带是地僻人少的地方,这儿水中有的是菰米,岸上有的是莓苔,足够你们充饥度日,留下来总比在“胡骑”的践踏之下和虏箭射杀之下要好一些。从字面上看,这好像是对早雁的劝留和安慰,实际上是借雁来同情有家归不得的边地人民。笔意曲折,情绪沉痛。

这首诗借咏“早雁”,寄托了作者对北方人民因受回鹘的侵略而逃亡他乡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暗中谴责了唐朝统治集团的昏庸无能、防胡不力。

需要提及的是,在杜牧创作此诗之后不到一年(会昌三年春夏之交),在唐朝宰相李德裕反对“固守关防”,主张回击入侵者的坚持下,唐军一举击败了乌介可汗。乌介可汗率残部逃往金山(天山),并最终覆灭了。这是我们在阅读时应加注意的。

作为一首咏物诗,《早雁》在表现手法上极见作者的艺术匠心。

首先,托物喻人,借雁寄慨,形象生动而完整。从诗的字面上看,这首诗笔笔写雁,但透过字里行间却使我们感到处处写人。诗人运用比兴象征的手法,通过描写早雁惊慌哀鸣、四散飞逃的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北方人民在回鹘侵扰下流离失所的悲苦生活,而诗人对他们的同情之意则巧妙地贯注于其所描写的艺术形象之中,显得含而不露。

其次,从诗的结构来看,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叙事写景,景中含情,“惊”字贯穿始终。后四句对早雁提出忠告与劝留,感情真挚感人。

最后,炼词精当,造句圆熟。中间两联对偶工整,全篇不着议论而情调哀怨,诗味浓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夜泊秦淮之“绝唱”

——读《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秦淮,指秦淮河,它发源于江苏溧水县东北,横贯金陵(今南京市)流入长江。相传这条河为秦始皇南巡时所凿,以疏淮水,故名秦淮。金陵秦淮河一带,六朝以来一直是豪门贵族享乐游宴之地。杜牧夜泊秦淮,听到对岸传来歌女所唱《后庭花》的歌声,不禁感慨伤怀,写下了这首曾被清代沈德潜誉为“绝唱”的《泊秦淮》。

诗写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一句“烟笼寒水月笼沙”是写所见之景。一句之中用两个“笼”字,把烟和寒水、月和沙分别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完整和谐的画面,使人对秦淮河上的月色烟光有一种朦胧、迷茫的感觉,好像整个时代都被笼罩了。这境界的缥缈、朦胧,流露出诗人冷寂、哀伤的心境,可以说是景中有情,一开始便为全诗创造了一个典型的抒情环境。

第二句“夜泊秦淮近酒家”,是叙事,点明“夜泊秦淮”,把时间、地点交代清楚。诗人时在舟中,与岸边酒家自然是很近的。点出“近酒家”,是为下面的叙写作引发。因为“近酒家”,所以有商女卖唱,这才听得到《玉树后庭花》的曲子,进而触发诗人的无穷感慨。这开头两句是倒装句,从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但作者这么写,是为了加强景物的形象性,为表达主题渲染气氛,形成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第二句是第一句的补充句,没有它,第一句也就没有着落了。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这一句的必要交代,便能自然地引出后面两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后面两句,是写夜泊秦淮的所闻所感。“商女”,指卖唱的歌女。“后庭花”,指《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作的歌曲。因他沉迷声色,政治腐败,终至亡国,所以后人就把《后庭花》称为亡国之音。这两句是说:隔江传来阵阵《玉树后庭花》的歌声。这些歌女们哪里知道,她们唱的是亡国之音啊!从字面上看,诗人似乎是在指责卖唱的歌女。其实不然,卖唱的歌女是供人驱遣的,她们唱什么都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哪里能够自己做主呢?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买唱享乐、醉生梦死的上层统治者。这些人,才是作者所讽刺的对象。他们身居高位,在国势日趋衰落之时,却置国家安危于不顾,还在那里纵情声色,欣赏着歌女的靡靡之音。作为一个敏感而又正直的知识分子,面对这种现实,怎能不愤慨与忧虑?“不知”、“犹唱”四字,前后呼应,寓慨深沉。

这首诗构思细密,借景抒情,文字平易却寓意深远,令人一唱三叹,是杜牧绝句的代表作,沈德潜称之为“绝唱”,绝非过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