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回“诗唐”:唐诗经典品鉴
12318500000047

第47章 李商隐(四首)(1)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开成二年(837)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调弘农尉。由于他无意间卷入牛、李朋党的斗争漩涡,在政治上受人排挤,一生困顿失意,历任掌书记、侍御史、判官、检校工部郎中等职。

李商隐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其诗多写时代乱离之感,个人失意之情。在艺术上,构思缜密,想象丰富,工于比兴,巧于用典,风格绮丽,深婉委曲。无体不备,各体都精,尤其长于七言律绝。有部分作品,过于追求工巧,用典太多,不免流于晦涩难解。有《李义山诗集》三卷,注本以清代冯浩的《玉谿生诗集笺注》较为详备。

一篇锦瑟解人难

——读《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七律名篇,诗以首句头两个字为题,实际上是无题诗。李商隐的诗以无题诗最隐晦难解,而此诗则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篇。自北宋以来,人们对它的解释多达十几种,而其中以“爱情悼亡”、“自伤身世”二说较占优势。就其诗意而说,应作“自伤之词”解释为好。实际上,“自伤”说也包括“悼亡”说在内。张采田考定本诗作于大中二年(848),这时诗人四十七岁,仕途失意,爱妻亡故,困居故乡郑州,回想起自己不幸的一生,因而写下了这首带有总结性自白的诗章。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开头两句,是以锦瑟起兴,引出对年华往事的追忆。“锦瑟”,绘有如锦般美丽花纹的瑟。瑟,是古代一种弦乐器,传说瑟原来有五十根弦,后改为二十五弦。“五十弦”,前人解释为“年近五十”,似较妥。诗人由锦瑟五十根弦,想到了自己行年无端将近五十,这是很自然的事。“无端”二字,已透露出诗人身世不遇之感。“无端”,犹言“无来由”。“一弦一柱”的“柱”,指的是在瑟的尾部,每一根弦都有一根小木柱支着。“思”,当追忆讲,这里应变读去声(sì),按平仄要求,律诗中不允许连续出现三个平声。“思华年”三字,已点明诗的主旨是追忆一生的华年往事,为全诗之眼。“一弦一柱”的“思”,意谓一年一年的回顾,一件一件的追忆。自从入王(茂元)幕为王婿后,就惨遭牛党排斥、打击,后来李德裕贬死,令狐楚次子令狐绹做了宰相,他去谢罪,令狐绹拒不接见……桩桩往事,历历可数。

中间两联,运用隐喻、象征手法,通过多种艺术形象,抒发其不遇之慨。

“庄生晓梦迷蝴蝶”句据《庄子·齐物论》,庄周曾梦见自己变成蝴蝶,醒后不知道究竟是庄周梦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为庄周。义山引用这个典故比喻自己一生纠缠在政治斗争中,犹如梦幻一般,既自然又贴切。冯浩说此句“兼用庄子妻死”之典。从义山与王氏有关的一些诗篇(如《偶成转韵》云“怜我秋斋梦蝴蝶”,《属疾》云“秋蝶无端丽”)看,冯说也不无道理。这一句在回忆身世时寄予了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望帝春心托杜鹃”,隐喻遭时不遇。“望帝”的典故原出于《华阳国志·蜀志》和《蜀王本纪》这两个不同的传说。《华阳国志》说的是:杜宇因“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而“禅位于开明”后,隐于西山,去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而《蜀王本纪》的记载则有所不同:说杜宇从天上下凡,自立为蜀王,有一个名叫鳖灵的人,死而复活。望帝就让他当了宰相。当时玉山发生水灾,望帝不能(会)治,就派鳖灵去。鳖灵走后,望帝和他的妻子发生了不正当的关系。后来,望帝追悔不已,觉得自己“薄德”(没有道德),不如鳖灵,于是把帝位让给他。遂自死去,化为杜鹃鸟。两种传说所不同的是:前说中的“望帝”是因其相治水有功而让位于相,是一个向贤能禅位的皇帝形象;后说中的“望帝”则是一个自己做错了事而感到后悔的形象。对这两种说法,我以为第一种说法较为可取(后一种说法与诗人事迹不合,诗人卷入党争,是因为他与王氏结婚,得罪了牛党,说不上因自己做错事而感到悔恨)。诗人采用杜宇(战国时蜀国国君,号曰望帝)化杜鹃的神话,又从杜鹃暮春苦啼想象出杜宇的“春心”(伤春之心),形成“望帝春心托杜鹃”的联想。着一“托”字,表面上是写杜宇托春心于杜鹃,骨子里却透露出诗人年华易逝、壮志难酬之慨因无处倾诉,只能像望帝托身杜鹃那样,悲鸣不已,读来伤感动人。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两句,以朦胧的气氛和丰富的暗示来表达诗人沉沦幕僚、理想幻灭的伤感。上句内涵极其丰富。古代有这样的传说:海珠与月亮相应,即月满珠就圆,月亏珠就缺。(《大戴礼记》)又传说,古代南海中有一种鲛人(神话中的人鱼),哭泣时眼泪变成珍珠。(《博物记》)另外还有“沧海遗珠”的典故。据《新唐书·狄仁杰传》载,狄仁杰“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比喻人才被埋没,如同明珠投入沧海)义山此句将这几个典故融为一体,通过形象的画面反映了诗人寄人篱下的沉沦之感,意境深远,感慨深长,足见诗人巧用典故之能事。下句“蓝田日暖玉生烟”,语出中唐前期诗人戴叔伦论诗境的一段话:“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司空图《与极浦书》所引)“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是著名的产玉之地。据考察,蓝田从远古到唐代,一直有美玉出产,而到宋代后就采完了。义山袭用并改造了戴叔伦语,用来喻说自己昔日所追求的美好理想,就像美玉在阳光下升腾的烟云,虽然似乎可以望见,但终究渺茫难即,沦为幻影,真是别具匠心。

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两句,与开篇的“思华年”照应。“此情”二字,总括颈、腹两联所抒写的情怀。“惘然”二字,结得凄婉,大有此情绵绵不尽之势。这最后两句的大意是:以上情事,岂待今日回想起来,才感到怅恨不已!其实,即在当时就早已令人不胜怅惘了。

综上所述,《锦瑟》是李商隐晚年一首回顾平生、自伤不幸的带有总结性自白的诗篇,因此旧编李集,向以此诗作为卷首,犹如高步瀛所说:“相传旧次,始之以《锦瑟》,终之以《井泥》,合二诗观之,则为自伤无疑。”(《唐宋诗举要》卷五)清诗人薛雪也说:“此是一副不遇血泪,双手掬出,何尝是艳作?”(《一瓢诗话》)通读全篇,诗中处处笼罩着一种朦胧的气氛和感伤的情绪,大有往事不堪回首之意。

归纳一下这首诗的写作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采用比兴手法。周振甫先生说:“用锦瑟来比诗,这正同杜甫用玉琴来比诗一样。”杜诗《西阁》中有“新诗近玉琴”之句,李商隐《崇让宅东亭醉后沔然有作》(二十八岁时作)中有“身世玉琴张”之句,均是借琴抒写身世之感,与《锦瑟》颇为相似。《锦瑟》不仅开篇以“锦瑟”起兴,而且在诗中又以庄生梦蝶、杜鹃伤春、“珠有泪”、“玉生烟”等作比兴,诗人以形象的画面抒发其身世之感,给人以形象美和多义美。千百年来,此诗一直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第二,多用典故和比喻。本篇中间两联连用四个典故,而对每一个典故的运用,诗人又融以己意,富于创造性。通过这些典故,诗人以隐喻手法托情于艺术形象,创造了一种隐约朦胧的意境,愈显其悲慨浓重。但同时也由于用典太多(全诗共用了近十个典故),词旨晦涩,使人觉得含义难明,以至令后人发出“独恨无人作郑笺”(金人元遗山《论诗绝句》),“一篇锦瑟解人难”(清人王渔洋语)的慨叹。

含蓄隽永忆念深长

——读《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在《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是李商隐于大中二年(848)留滞巴蜀(四川)时寄给妻子的一首抒情小诗。当时他的妻子在长安,位于巴蜀之北,故曰“寄北”,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妻子深挚的思念之情。

诗的起势别开生面。也许在写此诗之前,诗人曾接到家中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家团聚,所以诗的首句便先从对方落笔,说“君问归期”,这是进一层的写法。试想,一个仕途失意、漂泊异乡的诗人,久未归家,他的妻子又怎能不思念?思念之情,不能自已,故写信催问归期,这是合情合理的。“未有期”是诗人对妻子的回答。从这语气不够肯定的答词中,已见诗人无可奈何的感伤。“问归期”与“未有期”,一问一答,实际上写出了两地相思。一句之中连用两个“期”字,而前一个“期”字与后一个“期”字,形成了主观意愿与客观形势的矛盾,使诗一开始就把相思之情推到了何等急切的地步。

接下去“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再回过头来点明自己作诗时所处的环境。“巴山”,这里泛指四川的山,点明了地点;“夜”、“秋”,点出了时间季节。“雨”字,点出了气候特色。诗人与妻子,相距甚远,一个客居“巴山”,一个留居长安,不能不引起双方,尤其是诗人自己的愁思。在这“巴山”秋夜,本已够凄清的了,“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九辨》),偏偏又下起一场秋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这讨厌的雨声,就更加令人思愁难忍了。由于思念太深,愁绪满怀,故而长夜难眠;又因秋雨不歇,见水涨秋池。这一句不着一个“愁”字,而愁情自现,给人以“秋风秋雨愁煞人”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