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回“诗唐”:唐诗经典品鉴
12318500000045

第45章 李贺(二首)(2)

中唐时期,统治阶级为了满足自己的享用,驱使老百姓到深溪绝涧去开采玉石。据《资治通鉴》、《新唐书》以及唐人笔记的记载,当时在某些地区,采玉可抵部分赋税,实际上是给人民增加劳役,带来更大痛苦。针对这种弊政,李贺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老夫采玉歌》,通过老夫采玉这个生活侧面,概括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字里行间倾注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穷奢极欲生活的谴责。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开首两句,以咏叹入笔,总括题旨。“采玉采玉”,用的是重叠手法,表示采之不已,连续不断,暗暗点出采玉劳动之艰辛,含蓄地透露出采玉民工的不满和厌烦情绪。“水碧”,碧玉名,产于蓝溪深水之中,尤为名贵。“须”是需用的意思,因为官府不断地需要这种水碧,所以强征老百姓开采。采了水碧做什么用呢?“琢作步摇徒好色。”“步摇”是古代贵族妇女头上的一种装饰品,用金丝或银丝穿珠玉作花枝形,插在发髻上,行走时随步摇动,故名“步摇”。一个“徒”字,击中要害地点出:采了水碧不过是用来雕琢成贵妇的首饰,徒然为她们增添一点美色而已,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这就把采玉民工艰苦的劳动与达官贵人的奢侈享受作了鲜明的对照。本诗一开始就提纲挈领地揭示出尖锐的阶级对立,为全诗深刻的揭露,深沉的同情奠定了基础。

“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这两句紧扣题意,从无数采玉民工中选取“老夫”这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形象,集中笔力,着意描绘。这位采玉的老汉也许采了一辈子的玉,不知为那帮贵妇人添了多少美色,可他自己到老来还是穷愁潦倒,不得温饱。不但老夫不能安生,就连蓝溪里的龙也因不断采玉而被搅得发愁,蓝溪的水汽也浑浊不清了。“龙为愁”三字,想象丰富、奇特,用笔含蓄,言外之意是人更为之感到忧愁。诗人用“龙为愁”和“水气无清白”来衬托以“老夫”为代表的采玉工的愁苦,既生动又深刻。接下去两句,是对采玉老人“饥寒”的具体描写。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夜雨之夜,老夫由于采玉任务繁重,欲归不得,欲罢不能,只好在那“绝岭夜无人”(韦应物《采玉行》)的山头留宿,山头风大,加上衣服又被雨淋湿了,其寒冷可想而知。老人劳累了一天,又冷又饿,无物可食,只好以蓁子充饥。“蓁子”指榛子,是一种野生果实,“似栗而小”,用这种东西充饥,其饥饿可想而知。上句是实写,寥寥七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却是这样一幅凄苦悲惨的生活图景。这位老夫如此饥寒,过着非人的日子,为的又是什么呢?只不过为了供奉朝廷的需要,把那些贵妇人装扮得更美罢了。“杜鹃口血老夫泪”一句,写出了老夫采玉的辛酸,由苦而悲,由悲而流泪,其泪水就像杜鹃口血一样往下流。“杜鹃”,是一种鸟名,又名子规。据说它啼时口中带血。这里用杜鹃啼血来衬托和比喻老夫泪,有力地表现了老夫内心的悲痛。真是字字血泪。诗人李贺简直是在作血泪控诉。杜鹃啼血,并非事实,此作渲染,却使读者更强烈地感受到了气氛的凄惨。

七、八句“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更深一层,写出了天怨人怨。“厌”,通“餍”,饱食的意思。“生人”,活人,这里指采玉工。他们日复一日地采玉,不仅劳累过度,受尽饥寒之苦,而且生命毫无保障,经常淹死在深溪里。在老夫之前已有无数的采玉工被无情的溪水吞噬。这里诗人并没有明说,也不必给出统计数字(事实上也无法统计),仅用一个“厌”字,就是以表明淹死人之多之惨。而那些被淹死的民工,千年后也消不去对溪水的怨恨。与其说“恨溪水”,倒不如说是恨那些迫使他们采玉的统治者。正如王琦所说:“夫不恨官吏,而恨溪水,微词也。”(《汇解》)所谓“微词”,就是一种委婉的说法。“诗贵在隐而不在直”,这句是对“身死”者的悼念,是对“生人”的同情,但更多的则是对官府的揭露和控诉。诗到这里,揭露、鞭挞之意已经极明、极深,但诗人仍然意犹未尽,最后四句选取了老夫悬身峭壁入溪采玉这一富有特征的典型情节,加以具体刻画,将全诗的悲剧气氛推向最高潮。

“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这是惊心动魄的场景描写。“斜山”,形容山势之陡峭。“啸”,嚎叫,形容风雨的猛烈。上句为老夫下溪采玉在气候环境上作了渲染。下句,一个惊险的特写镜头忽然出现在读者面前:“泉脚挂绳青袅袅。”老人身系长绳,从断崖绝壁上悬身入水,只见那绳子在疾风暴雨中摇曳着、摆动着,生命系于一发,随时都有绳断、葬身深溪的危险。

就在这极其危险甚至没有生还可能的情况下,老夫的心却悬念着茅屋里的娇儿。

末尾两句“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便写出了他这种复杂的内心活动。这种内心活动是由他看到古台石阶上的“悬肠草”而引起的。“悬肠草”,又叫思子蔓。老夫由此联想到家中饥寒交迫的娇儿(小儿女),并为之牵肠挂肚,这是很自然的。自己一旦丧命,他们将怎样生活下去呢?这样,老汉除了体肤痛楚之外,又增加了一层精神上的痛苦。这种特写,不仅细致而深刻地挖掘了老夫的心理特征,而且自然巧妙地点出了老夫全家人的不幸命运,给人们以难忘的印象,激发人们的关切和同情。

诗贵独创。李贺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其独特的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构思奇特,不落俗套。李贺的《老夫采玉歌》和韦应物的《采玉行》都取材于蓝溪采玉的民工生活,但将两者对比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它们虽题材相同,但风格各异。韦诗是这样写的: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

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

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

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平铺直叙,泛泛而论,不见具体的人物形象。而李贺这首诗善于抓住最富有特征的典型细节,注重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诗中不仅生动地绘出了一幅异常凄苦的“老夫采玉图”,而且成功地刻画了老夫这个鲜明而典型的形象,在刻画这个具体人物形象时,既有逼真的劳动场面的描写,又有复杂的内心活动的抒发,使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真实感人,不仅跟生活本身一样具有“个性”,而且比生活中原来的样子更鲜明、更生动。加上诗中有想象、有特写。这都是高出韦诗的地方。

二、笔法灵活,富于变化。诗中巧用衬托、夸张、比喻等手法。如以“龙为愁”衬托老夫的忧愁,以“水厌”暗示死人之多,以“杜鹃口血”比喻老夫泪。这些描写都大大加强了诗的感染力。

三、结构安排别出心裁。诗起结突兀,中间叙事似乎不连贯,跳跃性大,但就全篇着眼,又前后呼应,环环相扣。

四、诗人并非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而能以情入诗,有景有情,以情动人。作者笔下的风、雨、水、龙、杜鹃、悬肠草等景物与采玉老人的痛苦心情和处境密切地融合在一起,烘托出一种愁苦凄惨的悲剧气氛,加上着以“愁”、“恨”、“血”、“泪”、“死”这样惊心动魄的字眼,读之动人肺腑,令人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