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回“诗唐”:唐诗经典品鉴
12318500000044

第44章 李贺(二首)(1)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县)人。唐皇室远支。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曾官奉礼郎。死时才二十七岁。

他早岁即工诗,受知于韩愈、皇浦湜。其诗尤长于乐府,想象丰富,辞藻瑰丽,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意境。有些作品过于追求奇险,有堆砌辞藻、晦涩难懂之弊。有《李长吉歌诗》。注本中,以清人王琦的《李长吉歌诗汇解》较为详备。

意境苍凉而悲壮声情凝重而激昂

——读《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为古乐府《相和歌》旧题。今存古辞内容与雁门太守无关。自梁简文帝开始,用以表现边城征战之事。

中唐时期,藩镇割据,边患屡起,严重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安定。李贺此诗,借用乐府古题,通过描写元和年间在易水一带进行的平乱战争,热情歌颂了唐军临危不惧、浴血奋战、以身殉国的战斗精神。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开头两句,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激战之前敌我双方的军威和声势。上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黑云浓重,压城欲摧,渲染出敌军压境、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犹如黑云一般,铺天盖地,整个危城像要立刻被压垮似的。一个“压”字,既传神又有力量。“欲摧”二字则进一步刻画重“压”的势不可挡,读之令人担忧万分。这句极写形势之紧急。下句,写唐军将士面对强敌奋起御侮、严阵以待的情景:在日光的映照下,唐军将士的战甲闪耀着金光,就像那金色的鱼鳞齐开。这起首两句,想象丰富,比喻绝妙。一写敌人来势之凶猛,一写我军士气之旺盛,预示着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爆发。过去有人把这两句当作写实,故以为“黑云”与“甲光”不符。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王琦为之辩解道:“秋天风景倏阴倏晴,瞬息万变,方见愁云凝密有似霖雨欲来,俄而裂开数尺,日光透漏矣。”杨慎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中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如果我们把它看作采用比兴手法,借以渲染气氛,反衬唐军的无畏精神,就不难理解了。“向日”,一作“向月”。“日”、“月”之异,盖字形相近所致,此据校文改。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战地的清冷凄惨。“燕脂”即“胭脂”,这里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是写塞上土地的颜色;有的说是写“血”的颜色,将士们血洒疆场,夜间凝成紫色。笔者以为将这两说结合起来理解较为妥当:将士们经过一场激烈、残酷的战斗,血染原野,使本来呈紫色的边塞土地,在晚霞的映照下,色彩显得更加凝重。“秋色里”,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时值深秋。“角声满天”,暗示战争规模之大。在号角声的鼓舞下,唐军将士奋勇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夜晚。但诗人没有从正面去具体描写双方激战的场面,而是由所见到的“塞上燕脂凝夜紫”,从侧面烘托出“相看白刃血纷纷”(高适《燕歌行》)的景象。“凝夜紫”,可见其流血之多,暗示敌我双方都伤亡惨重。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分歧较大:有的说这是写唐军在夜间继续追击敌人,“红旗引路,擂鼓助威”;也有的说是写唐军败后撤退的光景;还有人说是写唐朝一支援军夜间急速行军临易水。对这三种说法,我认为第一种说法比较可取。如果是写战败退去,那么就整首诗来说,也似乎显得太消极了。如果是写友军的援救,不免有些牵强附会,也会削弱对唐军将士的赞颂。“半卷红旗”,形容秋风凛冽。“霜重鼓寒”,写边塞早寒,“胡天八月即飞雪”。夜寒霜重,霜落鼓上,故而鼓声“不起”,音声低沉。正是在这样一种艰苦的环境下,经过一场激战并死伤惨重的唐军,仍然不畏严寒,顶着凛冽的霜风,进军易水,追击溃退的敌人,与之决一死战。

为什么他们能够如此坚强勇敢,不怕艰苦和牺牲呢?

末尾两句点明其原因:“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报君,也是报国。“黄金台”,在易水(河名,在今河北省易县一带)之滨,燕昭王置千金招贤纳士之台。据《战国策·燕策》的记载,燕昭王为了使国家强盛起来,想招揽天下贤士。有个叫郭隗的人说:“那就从我开始吧。这样比我还贤能的人都会来投奔你,为国效劳。”于是燕昭王就重用了他,并为他造宫室。结果天下许许多多的贤士都到燕国来了。“玉龙”指宝剑。这两句,由易水之滨的“黄金台”联想到“君上恩礼之隆”,决心手提宝剑,誓死报国。在意味上,似乎比屈原《国殇》中“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的结句更为动人心魄。后来宋代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亦与此意相似。

总体来看,这首诗的主旨,不在于对战争本身的具体描写,而是通过边塞沙场上的战斗,颂扬不畏艰险为国死难的广大将士,表现作者对当时叛乱不定、国无宁日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希望朝廷能选贤任能、平定四海的思想。这种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战乱、维护国家统一的愿望,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这首诗在写作艺术上很有特色,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一、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以及对景物的描写,极力渲染紧张的战斗气氛,意境苍凉而悲壮,声情凝重而激昂。

二、色彩浓丽、鲜明。诗中连用“黑”、“金”、“燕脂”、“紫”、“红”等词语,生动地勾画出一幅悲壮惨烈而又色彩斑斓的战斗画面,有色有声,有动有静,形象鲜明,显示出明显的爱憎之情。

三、诗中写激战而没有出现敌军,写追击逃敌而没有交代敌军怎样被打败。这些都留给读者猜测与想象的空间。

四、用典贴切,能为主题服务,这在李贺诗中并不多见。

一幅异常凄苦的“老夫采玉图”

——读《老夫采玉歌》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

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

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

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