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回“诗唐”:唐诗经典品鉴
12318500000020

第20章 李白(八首)(4)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日照”,太阳照着。“香炉”,指庐山香炉峰。白居易《庐山草堂记》曰:“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载:“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生”,生发出。“紫烟”,紫色的烟雾。“遥看”,远远望去。“前”,山前。“川”,河流。

首句撇开瀑布,先勾画出香炉峰的奇丽景色:山势高峻,云雾蒸腾,在阳光的照射下,像是香炉升起一缕缕的紫色烟雾。如此写来,似乎与瀑布无关,其实,香炉这一庐山名胜,交代所描写的是庐山瀑布。一个“生”字,不仅描绘出日照香炉时的景象,而且境界全出,把整座山都写活了,同时,又为下文具体写瀑布的高、洁创造出壮丽而广阔的背景。

次句笔锋一转,由“遥看”引出“瀑布”。“挂前川”,写瀑布从香炉峰下泻到山前的水面上。瀑布悬空倾泻而下,是奔流的,是动态的。然后,诗人用一“挂”字,化动为静,远远望去,那山前的瀑布,像是一块白练垂挂在悬崖峭壁。“挂前川”是“遥看”的第一眼印象。“遥看”二字,又点出题中的“望”字,从而引起人们的联想。那灿烂的阳光,紫色的烟雾,葱郁的草木……无不吸引着读者。

接下去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对瀑布作具体的描绘。这句就像电影中的镜头,由远景、静景,突然猛进,改为特写近景、动景一样,诗人的视线随着倾泻的浪花从“三千尺”的高空追逐而下,运用“飞流直下”四字,极为生动地描绘出瀑布奔腾倾泻的声势和水珠玉溅的状态。一个“飞”字,简直把瀑布写活了,给人以鲜明的动态感。从这句诗中,我们好像听到瀑布飞流的轰鸣之声,那透明的美景,好似在眼前。“三千尺”明言瀑布之长,暗点山峰之高,为尾句驰骋丰富的想象奠定了基础。

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奇特的想象、极度的夸张手法,把庐山瀑布的壮观推向更高的境界。瀑布从山顶直落下来,在阳光的反射下,显得晶莹闪烁,真叫人怀疑是一条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到了人间一样。“疑”是怀疑的意思。这个字用得好,它给人以恍恍惚惚、若真若假之感。“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新奇的比喻,是承上句“飞流直下三千尺”而来的,衔接十分自然,笔墨夸张,而又不失真实,显得离奇而又自然,从而扩大了诗的空间,开拓了诗的意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充分的想象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特色。全诗只有四句,二十八个字,皆从“望”字着笔,运用异常丰富的想象及奇特的夸张,把庐山瀑布这一奇景,勾画得栩栩如生,令人惊心动魄、叹为观止。

诗中“日”、“香炉”、“紫烟”、“瀑布”等自然景物交相辉映,色彩鲜明,加上“照”、“生”、“挂”、“飞流”、“下”、“落”动词的妙用,使全诗有了动态感。吟读全诗,仿佛是一幅丰富多彩、雄奇壮丽而又活泼多姿的山水图,具有一种于壮阔中寓空灵的韵致。

诗的语言清新自然,不见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没有一个生僻的词汇,深入浅出,明白如话,读来朗朗上口,自然流畅,而且富有节奏感,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百读不厌。

此外,香炉峰飘渺轻盈的烟雾和瀑布奔腾直下的雄伟气势相互映衬,也为全诗增色不少。

后来,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曰:“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单看起来,这首小诗所描写的景色也颇为壮观。但和李白这首诗作一比较,就显得大为逊色了。徐诗仅局限于瀑布本身的描写,显得很实。而李白则想落天外,挥洒自如,而且有广阔、壮丽的香炉峰作背景,虚实相生,凌空而出,具有一种空灵的韵致。所以宋代大诗人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说得有些过激,但对李白的评价,并非过誉。

动静辉映远近结合

——读《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从李白的生平来看,这首诗可能是作者晚年自东鲁南下定居当涂时所作。诗中通过对天门山和长江壮丽景色的生动描绘,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和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图经》:“天门山,在平洲当涂县(今安徽当涂县)西南二十里,又名蛾眉山。二山夹大江对峙,东曰博望(山),西曰梁山。”因两山对峙,其形状如天门而得名。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楚江”,指长江。长江中游(包括安徽)古属楚国,所以称为“楚江”。“至此回”,指到这里回转折流。毛西河曰:“因梁山、博望夹峙,江水至此一回旋也。”“至此”,一作“至北”或“直北”。

这两句是说,长江从天门山中断处奔涌而出,碧绿的江水原来是从西向东流的,到了这里也只好转弯向北流去。

首句开门见山,紧扣题中“望”字,勾画出天门山总的气势。“中断”二字,非同凡响,使人感觉到高峻陡壁的天门山,就像是用斧当头劈成两半一样,夹峙着那流经古代楚地的滚滚长江。一个“开”字,把江水从对峙的两山中间冲流而出的动人气魄描写出来了。

次句极状江水浩荡与山石相击时的情景。“碧水”,形容江水之青绿,也暗示江水之深。大江滚滚东去,到此天门山被悬崖峭壁所阻,诗人很轻巧地放了一个“回”字,大为生色,使人想见水石相击、浪花漫卷的雄壮景象,仿佛听到了江水与峭壁撞击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

以上两句,气势雄浑,动人心魄,既显示出了诗人奇特的想象力,也表现出诗人胸怀的广阔。短短两句,既写了山,也写了水,以水写山,以山衬水,山水相映。状山势之奇拔,水势之汹涌,如在目前,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紧承开头二句,从正面描绘出天门山的景色。两岸青山隔江相对地耸立着,那远远驶来的一只帆船,就好像是从太阳下落的天边漂流而来。

诗的第三句承首句,写山的挺拔雄姿。诗人用“青”字,为这幅壮丽的画面点彩一笔,写出了山的颜色。“两岸青山”夹着一江“碧水”,二青一碧,二静一动,情趣盎然,色彩鲜明,富有生机,仿佛把两岸青山都写活了。接着诗人又用“相对出”三字,更是将静化动,使人感觉到两岸青山也在向前移动,就像是两个巨人并排走出,迎接诗人的到来。在这里,诗人为自然景物赋予了人的生命,涂染了人的感情色彩,使画面更加奇特,别有风味,令人神往。